張鴻森供稿
【教學內容】《義教課標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4-47頁練習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學生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自學內容】見預習作業
【教學預設】
一、基礎練習
1、填一填,說一說。
(1)每箱木瓜的個數一定,運來木瓜的箱數和木瓜總個數如下表。
箱數/箱 4 8 16 32
總個數/個 32 64
① 把表格填寫完整,說一說你是怎么做的。
② 說一說箱數和總個數的變化情況。
③ 這里哪一個量不變?
④ 箱數和總個數成什么比例?
(2)木瓜的總個數一定,每箱個數與所裝的箱數情況如下表。
每箱個數 4 8 10 20
箱數 50 25
① 你能把表格填寫完整嗎?
② 說一說每箱個數和箱數的變化情況。
③ 這里哪一個量一定?
④ 每箱個數和箱數成什么比例?
(3)看一本書,每天看的頁數和所看天數的情況如下表。
每天看的頁數 4 8 10 16 20
所看天數 80 40 32
① 把表格填寫完整。
② 說一說你是怎么做的。
③ 這里哪一個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 每天看的頁數與所看天數有什么關系?說明理由。
(4)征訂《XX學習報》,征訂的份數與應付的錢數如下表。
征訂份數/份 50 40 30 20 10
應付的錢數/元 1500 1200
① 請你把表格補充完整。
② 征訂的份數與應付的錢數成什么比例?說明理由。
2、正、反比例意義。
問:你是怎樣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反比例關系和反比例關系有什么不同?
過程要求:
(1)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歸納。
(2)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學會表達。
(3)全班交流。
使學生明確幾個要點:
正比例:
① 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 一種量增加,另一種量也相應增加;一種量減少,另一種量也相應減少。
③ 兩種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 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 一種理增加,另一種量反而減少;一種量減少,另一種量反而增加;
③ 兩種量的乘積一定。
二、綜合練習
1、判斷下面各題中兩種量是否成下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質量一字,面粉的總質量和袋數。( )
(2)一個人的年齡和體重。( )
(3)長方形的周長和寬。( )
(4)長方形的長一定,面積與寬。( )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積與底。( )
(6)圓的面積與半徑。( )
過程要求:
(1) 逐一出示以上各題。
(2) 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三、分享收獲 暢談感想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聽課隨想
反思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