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統計”是《標準》內容中第一學段統計教學的最后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進一步認識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本單元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同時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兩種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2、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運用數據進行推斷,進一步體會統計功能。
3、提供豐富的素材,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單元教學要求:
1、向學生介紹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 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單元教學重、難點: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單元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簡單數據分析
預習內容:《簡單的數據分析(一)》
預習方法:1、仔細看書中例題。2、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不懂的做上記號,以便上課時交流討論。 3、嘗試做一做練習題。
預習過程:
看一看:仔細看數學書第38頁,例1
想一想:1、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圖上的信息。
2、根據圖中的數據嘗試設計統計圖?說一說你設計的統計圖中一格代表幾個單位?
3、說一說橫向統計圖和縱向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做一做:練習十第一題
教學過程:
一、自學反饋,
1、出示情境圖及統計表,讓學生說說統計表上收集到的數據。
2、根據這些數據,引導學生獨立畫出縱向條形統計圖。(師事先準備的空白統計圖)
3、師提問: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數量?
二、重點點撥
1、師談話:畫出條形統計圖,我們就能清楚的看出賣出的各種礦泉水之間的差異。但是,有時候紙的空間太小,不夠畫出這樣縱向的條形統計圖,那怎么辦呢?
2、引出新課:如果我們把縱向的條形統計圖變成橫放的條形統計圖,那占的上下空間就小了。這樣橫軸就變成表示礦泉水賣出的數量,縱軸變成表示各種不同品牌的礦泉水。
三、鞏固練習
1、師問:你能和四人小組的伙伴討論討論,再試著設計設計嗎?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討論設計橫向的條形統計圖。
(2)、交流匯報展示四人小組的作品。學生自己介紹本組設計的條形統計圖。
(3)、師肯定孩子的創作,并出示規范的橫向條形統計圖。
(4)、全班學生說說橫向條形統計圖橫軸、縱軸、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5)、全班學生完成書上沒畫完的橫向統計圖。
四、拓展應用
1、師提問:根據橫向統計圖上的數據,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3、你認為應多進哪種礦泉水,為什么?
4、師小結:你看,統計圖還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問題,幫我們決策。
五、課堂總結
1、看橫向統計圖,說說統計圖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2、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教后反思:其實在每堂課的教學之前我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們備教材、備學生要將數學問題和生活經驗聯系,或將單純的數學問題設置成具體的生活情景問題,并通過開放性的提問方式,如你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是怎么想的?……這些激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進行數學思考,我發現學生的思維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數學的頭腦,學會數學的思考”是我們數學教學的一個目標,它的實施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是靠一堂課兩堂課就能完成的。
第二課時:簡單的數據分析(二)
教學目標:
1、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和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感受到統計對于決策的作用,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加強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例1用:每人一張空白的統計圖(縱向),四人小組一張空白的格子圖。例2用:師準備一些不同單位的空白統計圖。(1小格分別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統計圖。)
預習內容:《簡單數據分析(二)》
預習方法:1、仔細看書中例題。
2、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不懂的做上記號,以便上課時交流討論。
3、嘗試做一做練習題。
預習過程:
看一看:仔細看數學書第39頁 例2
想一想:1、從統計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嘗試繪制統計圖?
3、說一說縱向的每一小格表示幾個單位?
做一做:完成練習十第3題
教學過程:
一、自學反饋:
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1、 看統計表,分析數據。
A:引導學生看書上的統計表。
B:師提問:從統計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二、重點點撥:
1、 如果讓你根據統計表的數據,繪制一個學生身高統計圖,你準備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2、 師拿出事先準備的不同空白統計圖,讓四人小組合作畫完。
3、 出示學生畫的統計圖,引導比較,發現問題。(學生可以發現:如果每格表示較少的單位,畫出的條形會很長,如果每格表示10個單位或20個單位,雖然畫的格數少了許多,但是從圖中很難直觀地區分不同學生的身高相差幾厘米。)xkb1.com
4、 師提問: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F:引出新課:出示書上的統計圖。
三、鞏固練習
1、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發現這個統計圖和前面學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1) 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2) 引導學生按照示例,把其他兩人的條形補充完整
(3) 引導學生討論:在什么情形下應該使用這種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么?
(4) 引導學生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www.xkb1.com
(5) 學生嘗試獨立完成該統計圖。
四、拓展應用
1、師問:根據上面兩個統計圖,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問題?你能解決嗎?
(1)出示“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引導學生比較。發現哪些同學的身高、體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學在正常值以上?
(2)引導學生為這些體重超正常值的同學出謀獻策。
(3)師提問:剛剛在比較時,你是怎么看出他們在正常值以上還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4)師引導學生思考:在統計圖中怎樣一目了然地看出每個學生的身高、體重是在正常值以上還是正常值以下?(引導學生在統計圖上用一條虛線畫出正常值,再直觀地比較。)
五、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你對自己、同學這節課學習的表現有什么評價?
六、作業布置
P40-41的練習。
教后反思: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為他們創設問題的情境!皵祵W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這句話充分的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我找到數學與生活的切入點。設計了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情境,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了,有的同學已經感冒了。那么在冬天我們如何增強體質,抵御嚴寒,預防感冒呢?同學們自然就會想到參加體育鍛煉,教師隨之就問,你們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體育項目的人數分別是多少嗎?學生感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統計一下。這樣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的進入新課的學習,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節課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煉,更富有激勵性,提問更有針對性,我想本節課的效果會更好。
第三課時:平均數
教學內容: P42--43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新課標 第一 網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課前預習:預習內容:《平均數(一)》。
預習方法:1、仔細看書中例題。2、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不懂的做上記號,以便上課時交流討論。 3、嘗試做一做練習題。
預習過程:
看一看:仔細看數學書第42頁,例1
想一想:1、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圖上的信息。
2、什么是平均數?
3、說一說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求平均數?
做一做:根據你的調查數據,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大約各是多少?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1、理解平均數
(1)、周末,媽媽買了許多糖果,分給哥哥6顆,妹妹4顆,你對媽媽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辦法讓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樣多?是多少?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導入板書課題。
2、反饋例一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6)、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鞏固拓展
1、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請你算一算。
2、根據統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數 632 654 668 646
3、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2題。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2、師總結。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