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鎮班竹小學
一、設計思想
整理和復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是對已學數學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基礎上對原先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行高層次上的再學習,它更多的是一個加深理解數學知識,擴大數學知識聯系,進一步提高數學知識掌握水平,提高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和技能的過程。對所學數學知識進行整理與復習,既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形式;同時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這一內容的教學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對小學數學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都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簡單地把總復習里的題目做完就算,而是要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1)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更新整理過程。數學知識的復習整理過程,應該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數學知識的整理和復習要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整理和復習的過程中去。首先,啟發、引導學生在頭腦里全面激活所要整理的知識內容。然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和理解方式對已激活的知識內容進行重組,并在頭腦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最后,引導學生將重新組織的知識內容,廣泛應用于新的情境,并在這種情境中進一步發展數學能力,感受應用數學的樂趣。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在加法表的復習中,在游戲中復習10以內的加法,然后讓學生觀察亂七八糟的加法,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交流,再把加法表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整理。在復習減法表時,因為學生已有加法表的經驗,所以先出示不完整的減法表,然后讓學生思考,補充完整。引導學生在小組間展開討論,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精心設計學生的練習。通過學生有效的練習,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達到熟練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的教學,鞏固學生已掌握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技能,促進學生有效地創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二、教材分析
這部分整理和復習內容是學生入學以來的第一次系統整理和復習的數學知識,包括本單元所學習的6-10的認識和加減法,還包括在第三單元學習的1-5的認識和相應的加減法。在知識的理事中將所要整理的知識內容設計成了一些題目,以這些題目作為學生整理知識的線索,一方面,讓學生根據這些線索再現10以內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所有知識,另一方面將分散學習到的數和加減法知識綜合起來,溝通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三、學情分析
這部分知識學生前面已經學過。這節課對它重新學習,并不是對前面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對原先學習的內容進行更高層次上的學習,它更多的是一個加深理解,形成知識體系。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整理和復習的方法,養成自覺整理所學數學知識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整理和復習,加深對10以內數的認識,進一步掌握10以內加減法計算方法,并形成相應的口算能力。
2、數學思考:通過分類整理、觀察比較等活動,經歷系統整理和復習的過程,進一步感受加減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發展合理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解決問題:探索發現加法表的排列規律,能運用規律提高自己的計算水平,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的價值。
4、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養成自覺整理所學數學知識的良好學習習慣。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熟練地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算式,形成相應的口算能力。
教學難點:主動探究,發現加法表減法表算式排列的規律。
教學關鍵:引導學生有序地思考,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高整理知識的能力。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并運用多種電教手段,激發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學得主動、有效。
七、課前準備:小兔頭飾、實物投影、信件
八、教學過程
(一)談論引入,提示課題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上一節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復習課,大家高興嗎?(高興)老師也很高興,我們共同努力上好這節課,好嗎?
【設計意圖:直奔主題,節省時間,激發學生參與意識,而且老師以朋友的身份出現,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只是引導者,學生的學習伙伴,從而給學生充分的自我發揮的權利,老師的作用只是提示、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這是學生發展進而也是教學發展的根本活動。】
(二)聯系實際,巧設情境
1、復習序數:
(投影出示第78頁上的主題圖“坐電梯”)
放學了,三位好朋友一起回家,看,他們在電梯口說些什么呢?
小綠說:“我家住在七層,到我家去做作業吧!”
小藍說:“我家在他家下面一層,到我家去做吧!”
小紅說:“我家在他家上面一層,到我家去做吧!”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小綠、小藍、小紅分別住幾樓嗎?(小藍住6層,小紅住8層)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設計意圖: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時時用數學,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能力。】
2、復習數的組成
我們已經學過了10以內數的組成,你都知道哪些數的組成呢?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告訴對方,好不好?(學生活動,并請兩三個同桌上臺展示,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0以內各數的組成)
(三)主動探究,尋找規律
1、加法表
小朋友們喜歡做游戲嗎?我們來做個“小小郵遞員”的游戲。
誰來當郵遞員呢?(請一生戴頭飾,背郵包當郵遞員)今天,小兔送的信可真多呀!這些信的信封上寫著10以內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數是幾,就送到黑板上的幾號信箱。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熟悉而且感興趣的游戲形式讓同學們幫助小兔送信,激發了全體同學的興趣,使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通過送信,達到了復習舊知的目的。】
(學生拿到信件,認真計算后紛紛到黑板上送信)
小朋友們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內的加法算式,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們有什么感覺?(感覺沒有順序,有些亂。)
怎么排列比較好?(按一定的順序。)(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重新排列。)
這是小朋友們自己整理出的10以內數的加法表,仔細觀察,說一說,豎看、橫看、斜看,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設計意圖:找規律放手讓學生找,充分體現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根據算式的特點和規律,你想想用什么辦法能很快記住它?
【設計意圖:擴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思考。】
2、減法表
(實物投影課本第79頁減法表,把部分減法蓋起來)
(1)補充表格
表中寫出一些減法算式,還有一些減法算式沒有寫出來。大家仔細觀察這個表,看它是怎樣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確定的排列順序把其余的減法算式寫出來。學生分組邊討論邊完成填表的任務。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有了加法表的經驗,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操作,探索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廣泛參與,為各層次學生創設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見解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
(2)尋找規律
請大家根據剛才填寫算式的過程,看看表里的減法算式是怎樣排列的。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自己發現了哪些排列規律。順著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順序,讓學生很快說出這些算式的得數。)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方法并提高口算準確率和速度。】
(3)熟練減法
教師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讓學生很快說出得數。
學生分組活動:一個學生任意說出一個加法算式的得數,另外的學生很快說出相應的兩個減法算式和得數。
(四)鞏固練習,發散思維
1、口算。
小朋友真了不起!接下來老師想考考大家。
教師出示10以內的加法減法算式卡片,學生搶答。
2、投影出示課本第79頁的情境圖(熊貓圖),學生認真觀察。
獨立思考:
(1)圖里畫的是什么?
(2)左邊有幾只?右邊還有幾只?
(3)說說圖意。
(4)求“一共有多少只”,怎樣算?
先把算式和得數寫在書上,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算的。
3、投影出求課本第79頁的情境圖(買書包),并讓學生獨立完成。
【設計意圖:教師以“放”入手,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區別兩幅情境圖中問號的不同作用,掃清思維定式的障礙。】
(五)拓展思維,課堂小結。
1、填空:□=4 ○=5 △=3
□+△=( ) ( )+( )=8 ( )+( )=9
2、課堂小結: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會解決這么多問題。老師相信,你們不僅能學好數學,還能用好數學,解決好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九、板書設計: 6~10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整理和復習
8 7 10 9 9 6
/ / / / / /
3 □ □ 5 2 □ □ 6 4 □ □ □
十、作業設計:作業本第37頁
十一、鎮街交流意見:
十二、教師使用體會:
問題研討: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它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合作意識、合作習慣、合作能力幾乎是零起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會遇上這樣的問題:
(1)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不會傾聽,他們是自己說自己的,只有爭搶著說,似乎誰說的聲音大,誰就做得好,沒有聽的更談不上分享。
(2)在小組操作學具的過程中,學生爭著當組長,搶學具,搶到以后也是只顧著自己操作,根本不再聽老師的操作要求。
(3)在小組交流、匯報的過程中,總是優生發言的機會多,其他學生幾乎成了旁聽者,致使中下水平的學生情緒低落,活動不主動,不積極。這樣更易于造成學生各方面的“兩極分化”。
參考資料:
1、壽多涓:《新課標教學大講義》,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81頁
2、《一年級上冊加和減復習課例》,青島市普通教育教研網,http:qdedu.net/pjy.htm
3、《新理念下如何開展小學數學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絡期刊,http:www.pe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