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P54 – 56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并能求出平面圖的比例尺和根據比例尺求出實際距離。
教學難點:
由于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習慣使用的單位不同,因此方程的解應使用哪個長度單位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同學們,你們會畫長方形嗎?
現在請大家在本子上畫一個長20米,寬8米的長方形你能嗎?
怎么辦?
我們在繪制地圖和其它平面圖形的時候,城要把實際距離縮。ɑ驍U大)一定的倍數后再畫到紙上,這時就要涉及到一種新的知識--比例尺。
二、教學新課:
1、 出示例1。
⑴、 根據題意,寫出比。
⑵、 單位不同,要化成相同單位以后,再化簡比。
12厘米 :240米
= 12厘米 :24000厘米
= 12:24000
= 1:2000
⑶、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
2、 揭示比例尺的意義。
⑴、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
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 比例尺
或: 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 比例尺
為了計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是1的比。
上題中的比例尺可以寫為: 1 600
由上面關系式,已知其中兩個條件,能否求出第三個關系式?(請學生說出其它兩個關系式)
3、 教學例2。
在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圖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離是3.5厘米,上海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思考: 怎樣根據比例尺的數量關系求出實際距離。
請學生試一試,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如不用方程解可怎么做?
4、 試一試。
P55
三、鞏固練習:
1、 一幅地圖,圖上20厘米表示實際距離10千米。求這幅地圖的比例尺。
2、 P56 1
先量一量,再算一算。
四、小結;
1、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2、 劃出書中概念。
3、 熟記三個數量關系。
五、作業 P56 2~4 (3、4兩種方法)
求圖上距離和線段比例尺
教學內容:P56 – 58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掌握比例尺的關系式,并能正確地計算圖上距離。
2、 使學生了解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概念,能看懂并應用線段比例尺,計算實際距離。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1、 概念復習。
2、 在一幅平面圖上,用4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16米,求比例尺。
3、 根據比與除法的關系,你能推導出已知實際距離和比例尺,計算圖上距離的方法嗎?
二、新授:
1、 教學例。
一座地面是長方形的廠房,長45米,寬25米。把它畫在比例尺是 1 200 的設計圖上,長、寬各是多少厘米?
列算式解:
45米 = 4500厘米
25米 = 2500厘米
長:4500× 1 200 = 45 2 =22.5(厘米)
寬:2500× 1 200 = 25 2 =12.5(厘米)
列方程解:
解:設廠房設計圖長x厘米,寬y厘米。
x 4500 = 1 200 y 2500 = 1 200
x = 4500× 1 200 y = 2500× 1 200
x = 22.5 y =12.5
答:長是22.5厘米,寬是12.5厘米。
2、 試一試。
P57
3、 介紹線段比例尺。
線段比例尺是在圖附有一條注有數目的線段,用來表示和地面上相對應的實際距離。如例的比例尺, 1 200 的數值比例尺,可換成如下的線段比例尺:
表示圖上1厘米的線段,相當于地面上的距離是2米。
想一想:一幅地圖上附有如下的線段比值尺,圖上1厘米的線段相當于地面上實際距離是( )。
三、鞏固練習:
1、P58 – 1 。
2、P58 – 5 量一量、算一算。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一、 作業:
P58 –2~4
練習八
教學內容: P58 – 60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比例尺的意義,能正確根據數據值比例尺計算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 基本練習:
把數值比例尺1 :4000000改寫成線段比例尺拓附有這樣的線段比例尺的地圖上,兩地距離是4. 2厘米,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
二、操作練習:
1、實驗室是一個長方形,長8米,寬6米,用 1 200 的比例尺畫一幅平面圖。
長:8米 = 800厘米
寬:6米 = 600厘米
分析:要畫平面圖,先要算出圖上距離;
再畫圖。
2、P59 – 5
先量一量,再畫一畫。
3、P59 – 6
先量圖上距離,再求實際距離。
三、小結:
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四、作業:
P58-59 1、2、4(格式指導)
五、思考題輔導:
先量出上底、下底及高的圖上距離,然后根據比例尺求出實際距離,再根據公式算出梯形的面積。
想一想:能不能先求出圖上梯形的面積,再根據比例尺算出梯形的實際面積?
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教學內容:P66 – 68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在下面各比中,把比值相等的比用線連起來:
5 :8 1.5 :2.5
4 :6 5 12 : 2 3
12 :10 1 :1 1 2
10 :25 0.6 :1.5
二、新授:
1、 比例的意義。
教學例1,先讓學生看書
提問:
⑴、 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看什么?(表示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⑵、 如果不能很快看出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怎么辦?(化簡比)
⑶、 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個項;而比例則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了,有四個項。)
⑷、 用3、5、240、400,能組成比例嗎?能組成哪些比例?
接著以例1為例,講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并用文字注明。
240 :3 = 400 :5
2、比例的基本性質。
⑴、在這個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是240×5=1200
兩個內項的積是3×400=1200
所以,3×400 = 240×5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就是等號兩邊兩個比的前后項交叉相乘。
30 600 = 500 600
⑵、 引導發現: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⑶、 試一試:P67
三、鞏固練習:
1、 下面幾組中的兩個可以組成比例嗎?把能組成比例的寫出來。
P67
2、 從1、2、4、8、24中選出四個數組成比例,并驗證是否正確。
3、 根據3×12 = 4×9,至少寫出兩比例式。
四、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1、 什么叫比例?
2、 什么叫比例的項、外項和內項?
3、 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五、作業:
1、 用4、6、10、15四個數組成不同的比例。
2、 寫出兩個比值是3的比,并組成比例。
解比例
教學內容:P69 – 70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理解、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 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3、怎樣檢查兩個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請學生心里想好一個比例(數目簡單些),如2 :3 = 4 :6,只告訴其他同學其中的三項,讓大家猜一猜還有一個數字是什么?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一個未知項。
3、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4、例2 解比例:
5、例3 解比例
①、請學生獨立嘗試;
②、注意格式;
③、反饋練習。
三、鞏固練習:
1、解比例:
5 7 = X 4 3.5 0.8 = 2.5 X 5 :X = 1 3 : 3 4 2.5 8 = 2 X
2、P70練習 1
四、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
五、提高練習:
1、已知一個比例的三項是2 、1.5 、3,另外一項可能是幾?
2、根據4×5 = 2×10,寫出四個不同的比例。
六、作業:
P70 – 1 解比例
P70 – 2 解比例
正比例
教學內容:P702– 75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能夠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2、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認真思考,探索規律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
我們已學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誰能來說一說:
1、 路程、速度、時間;
2、 單價、數量、總量;
3、 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
二、先觀察、后概括:
1、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路如下表:
時間(小時)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300 360 ……
觀察上表,回答下列問題:
⑴、 表中有哪兩個量是相關聯的?
⑵、 路程是怎樣隨著行車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⑶、 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分別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從上表可以看出: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或一定的),這個比也就是速度。
寫成關系式是: 路程 時間 = 速度(一定)
2、新改例2:一種鉛筆,支數與總價如下表:
支 數) 1 2 3 4 5 6 ……
總價(元) 0.3 0.6 0.9 1.2 1.5 1.8 ……
由上表可以發現什么特征?
(哪幾個量是相關聯的?這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寫成關系式是: 總價 支數 = 單價(一定)
比較例1、例2,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概括:
⑴、 兩種相關聯的量,如果其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妆,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妆,這兩種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⑵、 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那么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如果用字母X、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則數量關系可以概括下面的式子:
Y X = K(一定)
(結合例1、例2說一說)
3、練一練 P75 NO.1
三、鞏固練習:
1、 P76 NO.1 看后判斷,并連起來說 一說。
2、 P76 – 2 先觀察,再分析。
3、 P76 – 3
四、小結:
要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依據什么來判斷?
1、 兩個相聯的量?
2、 一個量隨著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它們的比值一定。
五、作業:
P76 3 4
練習十一
教學內容:P76 1– 5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并能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2、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 觀下圖表,回答問題:
時間(時) 1 2 3 4 5 6 7
米 數 22 44 66 88 11 132 154
上表中( )和( )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隨著( )的變化而變化的,( )一定,時間和米數是( )的量。
二、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系,并說理。
1、 白糖單價一定,白糖數量和總價;
2、 稻谷的出米率一定,碾成大米重量和稻谷重量;
3、 一個人的身長和體重;
4、 訂《小學生世界》報份數和總價;
5、長方形的長一定,寬和面積;
5、 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長和寬。
三、練習:
1、 請舉出成正比例關系的量。
⑴、 圓周長與圓半徑;
⑵、 圓面積與圓半徑;
⑶、 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
……
四、小結:
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作業:
P77 – 4
反比例
教學內容:P83– 85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和性質,能夠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
2、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認真思考,探索規律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判斷下列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1、 課桌單價、數量和總價;
2、 汽車的載重量、運貨次數和運貨總量;
3、 鋪地面積、方磚面積和方磚塊數;
4、 速度、行駛路程和時間;
5、 每小時織布數、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6、 跳高的高度和身高
二、新授:
1、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長和寬有如下關系:
寬(厘米) 1 2 3 4 5 6 ……
長(厘米) 30 15 10 7.5 6 5 ……
觀察上表,回答下列問題:
⑴、 表中有哪兩個量是相關聯的?
⑵、 長是怎樣隨著寬變化而變化的?
⑶、 長和寬相乘的積表示什么?它們是否相等?
從上表可以看出:長和寬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長是寬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寬擴大2倍、3倍……長反而縮小2倍、3倍……;寬縮小2倍、3倍……長反而擴大2倍、3倍……。并且長和寬的積總是一定的,這個積30實際上就是長方形的面積。
寫成關系式是: 長×寬=長方形的面積(一定)
2、例2: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時加工的個數和所需的時間如下表:
第小時加工個數 60 30 20 15 12 ……
加工時間(小時) 5 10 15 20 25 ……
由上表可以發現什么特征?
哪幾個量是相關聯的?
這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寫成關系式是什么?
比較例1、例2,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概括:
⑶、 兩種相關聯的量,如果其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妆叮硪环N量也隨著縮小(或擴大)幾倍,這兩種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⑷、 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那么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如果用字母X、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則數量關系可以概括下面的式子:
X × Y= K(一定)
(結合例1、例2說一說)
3、練一練 P86 1
三、鞏固練習:
1、P86 – 2 看后真空,并連起來說一說。
2、P86 – 3 先觀察,再說理。
四、小結:
要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依據什么來判斷?
3、 兩個相聯的量?
4、 一個量隨著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它們的積一定。
五、作業:
P86 – 87 3-----5
練習拓展課
教學內容: P87– 88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意義和性質,并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
2、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 從甲城到乙城,速度和時間有如下關系:
速度(千米/時) 6 15 20 30 60
時間(時) 10 4 3 2 1
上表中,( )和( )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隨著( )的變化而變化的,它們的( )一定,速度和時間是( )的量。
2、 王老師帶的錢可以買25元一只的排球6只或30元一只的小足球5只。
⑴、 算出王老師一共帶了多少錢?
⑵、 總價一定,數量和單價有什么關系?
⑶、 把球的單價和買的只數用等式表示出來?
二、判斷練習:
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比例關系,是成什么比例關系?
⑴、 書本的單價一定,本數和總價;
⑵、 小明從家里步行到學校,步行的速度的時間;
⑶、 前進的路程一定,四輪的直徑和滾動的轉數;
⑷、 化肥的數量一定,每公頃的施用量和施肥的公頃數;
⑸、 每人的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時間和工作量;
⑹、 被減數一定,減數和差;
⑺、 總產量一定,單位面積產量和種植面積;
說一說判斷,并說理。
三、舉例:
1、 反比例的例子。
2、 A、B、C、三種量的關系是B×C = A。
如A一定,那么B、C成( )比例關系;
如B一定,那么A、C成( )比例關系;
如C一定,那么A、B成( )比例關系;
四、小結:
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五、作業:
P89–1----5
用反比例方法解應用題
教學內容:P91 – 92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應用題的步驟,并能正確地解答;
2、 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比例解法的優越性。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 三角形面積一定,底和高成什么比例?為什么?
2、 甲、乙兩種量,只要它們相對應的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一定成反比例,對嗎?舉例說明?
二、新授:
1、 教學例4 。
例2:一艘輪船每小時航行20千米,6小時可以到達目的地。如果要5小時到達,每小時航行多少千米?
觀察:
⑴、 題中有哪幾個量?
⑵、 從題中可見哪個數量是一定的?
分析:
想:因為速度 ×時間 = 路程,由于6小時與5小時航行路程相同,可確定行駛的速度與時間成反比例,所以兩次航行與時間的乘積相等。
解:設每小時需航行X千米。
5X = 20×6
X = 120 5
X = 24
(檢驗)
答:每小時需盤航行24千米。
2、 改條件:“5小時到達”為“每小時行32千米”,應怎樣列式?
3、 試一試。
甲種鉛筆每支0.25元,乙種鉛筆每支0.20元,買甲種鉛筆32支的錢,可以買乙種鉛筆多少支?
分析:⑴、從已知數量可知,哪個量是一定的?
⑵、可利用比例解題,也可利用一般方法解題?
三、鞏固練習:
張誠讀一本故事書,每天讀12頁,13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26頁,幾天可以讀完?(多種方法解)
四、小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
五、作業:
P92 – 1-2 3~5(5兩種方法)
練習十三
教學內容: P92– 93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進一不掌握用比例解應用題的步驟,并能正確解答;
2、 通過練習,引導總結,用比例解的一般步驟。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判斷成什么比例關系?
1、 生產的洗衣機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2、 每天生產洗衣機的臺數一定,生產總臺數與天數。
3、 小明從校到家走路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4、 《小星星報》單價一定,份數和總價。
二、練習:
1、 一只手表3.5小時慢2.1秒,照這樣計算,每晝夜要慢多少秒?
⑴、 照這樣算“什么意思”,意味著什么一定?
⑵、 用比例方法解?
⑶、 用一般方法怎樣?
2、 一種鋼絲,20米重5千米,稱同樣的一捆鋼絲重113千克,這捆鋼絲長多少千米?
分析:用比例解:
⑴、 觀察哪個數量是一定?
⑵、 用正比例解還是反比例解?
列出不同方法解。
3、 把2 米長的竹竿立在地上,量得它的影子長是1.8米。同時量得附近電線桿的影長是5.4米,這根電線桿長是多少米?(用比例解)
⑴、 先判斷哪個量成比例;
⑵、 成什么比例;
⑶、 列出比例式(或稱方程)。
上題用比例方法怎樣解?有幾種不同的列式法,為什么?
三、提高練習:
1、 煤廠有煤600噸,運輸隊4次共運走120噸,照這樣算,運17次后還剩多少噸?
分析:你有幾種不同的解題思路?
⑴、 用比例方法: 確定不變量
① 、解:設17次后還剩X噸。(每次運的噸數不變)
120 4 = 600-X 17
②、解:設17天運了X噸。(每次運的噸數不變)
120 4 = X 17
⑵、 用一般方法解:
①、600 – 120÷4×17
②、600 – 120×(17÷4)
2、 P93 –2---5
想一想:有什么不同的方法解題?板演,并分析.
四、作業:
P93 – 6----8
練習(二)
教學內容: P94 – 95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和解答方法,能正確進行解答;
2、 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你可以想到什么?
1、 某班男、女生人數比是5 :4;
2、 柳樹、楊樹棵數比是1 :6;
3、 科技書和故事書比是5 :4。
三、練習:
1、 學校有故事書80本,故事書和科技書的本數之比是2 :3,科技書有多少本?
2、 學校圖書館故事書80本,故事書、科技書和連環畫的本數之比是2:3:4,科技書有多少本?
3、 改編1題中的故事書80本為科技書有80本。
4、 改編1題中的故事書80本為故事書比科技書少16本。
分析:每題有多種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幾種不同的解法?
三、思考并分析P9412---14,分析后由學生選擇練習,并相互校對.
四、作業:
P94 – 15
思考題:
練習課
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練習反饋情況確定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比例應用題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正確解答。
教學過程:
一、根據關鍵句聯想:
1、 人體血液的體重的比是1 :13;
2、 藥與水的比是1 :200;
3、 黃瓜與青菜的種植面積的比是5 :8。
二、基本練習:
一種藥水重3003千克,藥與水的比重是1:1000,需水和藥各多少千克?(改藥與藥水的比重是1:1001)
三、提高練習:
1、 甲乙兩隊共修一條長1500米的路,甲隊有35人,乙隊有15人,按各隊的人數據分配任務,問兩隊各應修多少米?
想:按人數分配,考慮人數比:35 :15 = 7 :3。
把全長1500米按7 :3 的比例進行分配。
2、有50個人支修路,一條路長750米,另一條路長500米,如果按路的長度進行分配人數,這兩條路各應分配幾人?
想:按路的長度分配,就是按750 :500 = 3 :2的比例進行分配。
四、綜合練習:
思考題:(求出發數的最小公倍數,再看每人中的發數) (315發)
五、作業:
綜合練習部分
復習(一)
教學內容: P95 – 96
教學目標:
1、 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以及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和性質,并級正確應用于解答有關的問題;
2、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認真解答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知識整理: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基本內容?
1、 比的意義、性質;
2、 比例的意義、性質;
3、 怎樣判斷兩量是否成正、反比例;
4、 正、反比例應用題和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
二、練習:
1、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P95 –1 (前兩列)
說說求比值的方法,
說說比的各部分名稱
說說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
2、 化簡下面的比。
P96 – 2(前兩列)
3、 寫出下面各最簡整數比。
P96 – 3 填空
4、 解比例。
P96 – 5(3題)
說說解比例的依據是什么?
三、正、反比例練習:
1、 P96 – 7
⑴、 是否成比例?
⑵、 成什么比例?
⑶、 為什么?
①、 總量一定(積一定),成反比例;
②、 高一定(商一定),面積與底邊長成正比例;
③、 正方體體積 = 棱長×棱長×棱長
體積與棱長的比(商)是棱長的平方,這個商隨著棱長的大小要發生變化,不是一定的,所以體積與棱長不成比例?
2、 判斷:P97– 7
說說為什么?
四、比例尺:
1、 有一幅地圖,比例尺為1 :3000000,已知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為2500千米,在地嵊上量出應是多少厘米?
2、 甲乙兩地實際距離為1500千米,地圖上量出距離12厘米,問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五、小結:
六、作業:
P97 8,9
復習(二)
教學內容: P97– 98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義及性質,并能解答一些實際的比例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 正反比例的意義及性質:
1、( )一定,路程與速度成( )比例。
( )一定,速度與時間成( )比例。
2、3 :甲 = 4 :乙
說說各部分名稱。
甲 :乙 =( ) :( )
甲和乙成( )比例關系。
3、X ÷Y = Z(X、Y、Z均不為0)
當Z一定,( )和( )成( )比例;
當Y一定,( )和( )成( )比例;
當X一定,( )和( )成( )比例;
二、應用題:
1、 一臺織布機8小時可以織布200米,照這樣計算,3小時可織布多少米?(用兩種以上方法解)
2、 甲城到乙城,騎自行車速度每小時是18千米,需 1 3 小時,步行需1.2小時,步行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 學校圖書館共有480體故事書,六年級借走了 1 3 后,剩下的按5 :3的比例借給四、五年級學生閱讀,四、五年級各可借到多少本故事書?
四、小結:
這個單元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五、作業:
P98 –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