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遵循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專門安排了兩節實踐活動課,旨在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實踐能力。筆者結合本冊“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片段談談如何在數學實踐課中實現學生主動參與的體會和思考。
一、創設活動范圍,引發學生參與活動的動機。
教學片段一:“數學樂園”活動。
師:同學們,你們平時最喜歡到哪兒玩?
生1:我最愛到公園玩。
生2:我最喜歡到廣場玩。
生3:我最愛到動物園玩。
……
師(出示“數學樂園”背景圖):今天小精靈邀請你們到“數學樂園”去游玩,愿意嗎?
生(異口同聲,迫不及待):愿意,愿意,小精靈帶我們去玩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首先通過“你們平時最愛到哪里游玩”這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到小精靈邀請大家游“數學樂園”,從而使學生產生了情緒高昂的學習需求,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二、尊重自主選擇,創建自發、民主的合作氛圍。
教學片段二:“我們的校園”活動。
1.跳繩活動(閃動畫面),讓學生說說圖意,顯示問題;跳繩的有多少人?
2.踢球活動(閃動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說出圖中所提供的信息。教師引導:踢球的共有多少人?除了這個問題外,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解答?
3.跑步比賽,說出圖意并回答:小方框里要我們填什么?你還能從中發現什么問題?能解答出來嗎?
4.出板報、練武活動。教師先問:看到這兩個情景,你們想知道什么數學問題?又該怎樣解答?接著按學生對活動的喜好將學生分成5組。
師:現在我們臨時組成5個學習小組去解決各項活動中的問題吧。
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走到了一起,開始小組討論活動。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他們的個性不同,智力水平、身體素質、情趣愛好都有差異。過去的合作學習小組一般是以鄰近的4人為一組,限制了學生的選擇范圍和與其他同學交往學習的能力。另外,傳統教學中,學生總是圍著教師轉,課堂上出現的是一問一答的被動局面,教師輕視了對學生的研究,不了解學情和學生的需要。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孩子的選擇,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圍,讓不同的學生根據相同的興趣走到一起,共同品嘗成功的快樂。】
三、注重培養積極參與交流活動的能力。
教學片段三:“我們的校園”交流匯報。
小組代表1:我們小組選的是踢球活動,從圖上可以看到黃隊有8人,藍隊有7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列式為8+7=15(人)。
小組代表2:從圖上還可以看到守門的有1人,踢球的有14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列式為1+14=15(人)。
生1:你們能動腦想出兩種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人,真不錯!不過我認為還可以這樣算:戴帽子的隊員有1人,沒戴帽子的有14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為1+14=15(人)。
生2:還可以這樣想:戴紅領巾的有2人,沒戴紅領巾的有13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為2+13=15(人)。
生3:正在喊“小心,要進球了”的隊員有6人,沒喊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為6+9=15(人)。
學習小組:謝謝大家的幫助,我們小組再想想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研究表明,學生積極參與交流活動對他們學習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積極參與數學交流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而且還可以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的目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了交流的實效性,保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給予了充足的時間,使學生實現了表現自我的欲望。】
四、挖掘活動內容中的開放性因素,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教學片段四:
完成統計圖后提問:根據表中給我們的信息,你們能完成書上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解答,匯報。)
想一想: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比一比:誰發現的問題多?(學生躍躍欲試。)要求學生自己想出要解決的問題后,把算式寫在本子上,小組內交流。
(教師到各小組巡視,參與交流。)
【由于學生能夠自主、積極地參加活動,活動中又為學生留出了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這就為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提供了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教師努力挖掘活動內容中的開放性因素,給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索和創造的機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發現、分析、整理出更多的數學知識,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創造思維能力的鍛煉。】
五、課后延伸,升華提高。
教學片段五:
“數學樂園”活動完畢,學生興致未盡,下課后圍著我七嘴八舌地說:“老師,數學樂園真有趣,下節課我們再游數學樂園好嗎?”我積極響應,同時還布置了相應的任務:每個小組必須設計1~2個數學游戲。學生們領到任務后,在組長的帶領下立即投入了設計工作,那股興奮勁就別提了。
【課堂教學時間是短暫而有限的,利用學生的興趣和意愿把有限的時間延伸到課后,發揮群體智慧豐富和擴展活動內容,提高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全員性和深入性。
綜上所述,只有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強調從學生身邊的行為、自身活動出發,激發學生對活動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才能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實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達到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