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4-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張海龍

易磊玉( 株冶小 學)

摘 要: 本文主要從新大綱中體現的語文教學改革思路,談談我們應該怎樣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進行教學設計。

關鍵詞: 新課標、教學設計、語文教學改革思路

設計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思維活動。“教學設計”亦稱“教學系統設計”,是指“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是教學過程可操作的模式,是教學思想、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教學設計得如何,取決于設計者對教學思想、教學目的的理解與掌握,取決于對教材的掌握和對學生實際的了解。了解。為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全面實施和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學設計者要適應時代要求,接受新觀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指導自己的教學設計。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修訂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對語文教學的改革提出了許多的新思路,如,以人為本,面向未來,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和實踐能力,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等等。教學設計者必須在自己的設計中體現這些思想,以“彈性設計”為主,把這些思想變為現實的可操作的教學過程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怎樣在教學設計中體現這些新思想呢?筆者就新大綱中體現的語文教學改革思路,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一. 以人為本,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生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還是以課本為本,以傳授知識為本,這是語文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新大綱里就突出講了人的發展問題。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講到:“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生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這里就明確提出了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發展,體現人文主義精神。這里的學生的發展是要學生得到全面性的、終身性的、富有個性的發展,所有發展又都是基礎的,充分體現了小學語文的 特點。

這就要求教學設計者要擺脫過去以課本為本,以傳授知識為本,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精心設計每一堂課每一個環節,要把教學過程變成一個“教師指導下,學生自行探索、自行發現的過程,而不要只給學生一個現成的結論。”

二. 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育人方面多功能的作用,提高教學質量。

一段時間里,人們把語文的訓練理解為純知識純技術的訓練。教師大量時間用在串講、串問上;學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的機械、重復、毫無思維價值的作業和習題上。這樣既淡化了人文教育,也不利于語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人們把語文學科性質定為“工具性與思想性辨證統一”,而對它的綜合性、審美性、情感性、文學性、基礎性等沒有很好地整合。這既不能全面地表述語文學科的性質,也不符合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對語文學科的要求,也大大削弱了語文教育的功能。

新大綱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除了講到進行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外,還講到:“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這里講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審美教育、科學方法的教育,還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都屬于人文主義的內容,極大地擴展了語文學科在人的發展方面多功能的作用,比較全面地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性質。而且這些都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也就是在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的訓練中進行的,是通過潛移默化、熏陶感染來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愛美情趣。因此,教學設計者在教學內容上要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加強人文教育,在人才的培養上發揮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功能。

三. 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性,在自主實踐中培養自學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一篇文章要靠自己去讀,而不能依耐老師的講解。學生只有依靠自己去認真地讀,自己去領悟、體驗、揣摩,才能發現課文的真諦。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我認為有如下幾點:

1.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相信學生,把學生從被動從“學答”的地位提升到主動“學問”的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潛移默化地誘導學生走向主體控制的自主學習。

2.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選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留出應變的余地,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3. 充分肯定學生的創新精神,注意開發潛能,發展個性。

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發揮,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所以,教學設計者,要改革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唱主角,教師當好導演,組織、引導、點撥、調控,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四. 引導學生在感悟、積累、運用中學習語文,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語文作為工具,它所負載的是見聞感受,所表達的是語言形式,如果語言形式脫離了“見聞感受”的實質,失去了“思想情感”的靈魂,變成了無意義的符號。感悟是新大綱中特別強調的一個詞匯。感悟是對語言文字感受基礎上的一種領悟、頓悟,是對語言文字某一方面豁然開朗的理解。它借助感知直接思維和想象來獲得對客觀事物的了解認識。感悟離不開自己的生活經歷,離不開自己的經驗水平。新大綱指出:“要注意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新大綱強調語感,就是要求感性的領悟要多一些,理性的分析盡量少一些。

語言文字的積累是“感悟”的結晶,是“運用”的前提。這里的“運用”是指聽、說、讀、寫廣義的運用。如果沒有足夠的積累,沒有較強的感悟能力,語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樓閣。積累和運用是新大綱強調的又一重要內容。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是靠積累,積累語言材料,積累生活材料。學生積累的材料多了,就會產生新的語言,發生質的變化。積累是為了運用,運用中又擴大了積累,加深了對語言的理解、感悟。新大綱中突出了閱讀和背誦,而且規定了閱讀的量和背誦的篇數,列出了課外閱讀推薦材料和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其意義重大。因此,教學設計者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認知和情感的統一,情感和態度、過程和方法、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綜合,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另外,除課堂教學外,教學設計者應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總之,無論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還是在課堂教學結構、教學過程、教學體系上,都要求我們教學設計者,應以全新的思路進行教學改革,進行設計,與時俱進。

參考資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 金和德 姜永志主編 《小學語文教學概論》 東北師范大學1999年出版

3. 辛亮 《語文教學改革與教學設計》 山西教育報刊社出版的《小學教學設計》2001年第2期

2003、9、26

作者郵箱: zhl1125216@sohu.com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學習《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2.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論文

3.小學語文Z C S的教學設計

4.小學語文《雨點兒》的教學設計

5.小學語文《影子》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6.新課標化學試題及答案

7.新課標教學計劃

8.化學新課標試題及答案

9.小學語文漢語拼音a o e 教學設計

10.初中數學新課標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