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之前,有翻看手機新聞的習慣,今日一則新聞,看過觸目驚心耳:南京兩名中小學生因未完成作業自殺!說的是南京一名13歲男生因未完成作業于凌晨四點上吊自殺,而當日中午11點多,一名初三男生也因作業未完成跳樓身亡。
此新聞一出,跟帖之猛烈與迅速,直教人不得不感嘆網絡時代的言論暢通。當我看過幾十條跟帖之后,得出結論,評論無外乎兩點:對教育制度的抨擊,對教師行為的譏諷。作為教育工作者,看到這樣的新聞,心情卻是沉重,當所有的謾罵都對準了教育體制與教育職工之時,我在想,這難道只是教育體制與教師的責任嗎?我們的社會與父母就沒有責任嗎?從何時起,孩子們的心靈為何變得如此脆弱?
誠然,我并不是在為教育工作者開脫,死者長已矣,生者尤可思。我們的學校確實應該檢討一下,日常教育中,是不是過于關注學生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過于關心學生學業而忽視心理發展,過于滿足學生物質需要而忽視心理健康需要,從而導致原本可以被消滅于萌芽狀態的青少年心理異常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一些反常跡象沒能被及時發現而最終釀成悲劇。
可是,當公眾在把批評之聲都付諸教師與教育的同時,有沒有想想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我們的家庭是不是也應該檢討一下,我們的父母在給孩子提供最優越的物質條件、讓孩子學習盡可能多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有沒有從小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感恩意識呢?有沒有試著讓他們多經歷些挫折與委屈呢?從孩子降臨人世的那一刻起是否認真與孩子交流、探討生命的意義,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不僅是為自己一個人而活著,還要為了親人和朋友、為了探索未知世界和奉獻社會而活著。當他們覺得自己“委屈”時,就真的那么“委屈”嗎?
不禁想起來小時候曾看的一部電視劇,名字叫做《上海一家人》,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上海解放前夕,講述了上海灘棚戶區里“一家人”的故事。女主角若男的母親因忍受不了家庭的貧困而與人私奔,父親靠拉車維持生計,可是幾經起落后還是含冤死去,好在好心的鄰居養母將她收養,可是養母家也并不富裕,幼小的若男拼命的干活依然得到的是養母家奶奶的歧視。她沿街乞討過、給大人們擦過皮鞋,去菜市場撿過爛菜葉,被人羞辱惡打過……委屈、淚水、諷刺、挖苦、不公充斥了她的整個童年。可是,師母的謾罵、車行老板娘的算計并沒有磨滅她感恩、陽光的心態;不公正的社會、貧困的現狀并沒有壓垮她頑強的意志。堅強的若男,幾經起落,終于創建了自己的事業,并組成了自己的家庭,艱難地向成功邁進……和若男比,我們所謂的那些委屈,又算到了什么?
很多年過去了,每當自己面對挫折的時候,若男飽受委屈與排擠的畫面總會在眼前浮現,也許,若男這個形象深刻的影響了我,她是我的精神偶像。若男陽光的心態,感恩的情懷與寬廣的心胸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部電視劇的主題曲也多次在心中哼唱。做了老師后,每接一批新生,總會把若男的故事講給他們聽,把主題曲的歌詞寫在黑板上并唱給他們聽:“滿目繁華何所依,綺羅散盡人獨立。 淚中有歡笑,笑中有委屈,別舊夢,向著光明,我往矣。 暖我是愛,還我勇氣,走出逆境靠自己。人生苦短要努力,不怕那幾次三番從頭做起。 暖我是愛,還我勇氣,走出逆境靠自己。 人生苦短要努力,不怕那幾次三番從頭做起。”從孩子們認真的眼神中我能看得出,他們也受到了感染!當然,這種感染是潛移默化的,不是一蹴而就,不是說告訴學生這個故事學生就會從本質上提升多少心理承受能力。所謂潤物細無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感染與感化,把責任全推到學校與教師身上,顯然是不公平的,人說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做父母的,在“為孩子打拼”的同時,是不是也要多拿出一些時間與孩子溝通,讓他們的心胸變得開闊些呢?
筆者認為,真正的生命教育,應當觸及孩子的心靈,更多地注重對孩子進行人文關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聯手幫助孩子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價值。讓孩子懂得,生命誠可貴,人生有如一次旅程,途中有精彩,也有兇險,有時會風平浪靜陽光明媚,有時會荊棘滿地烏云滿天。跋涉人生旅途,選擇陶醉或清醒,萎縮或奮進,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標志。
人生于世界,皆為唯一,沒有什么東西值得拿生命去驗證、去交換。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一棵葦草,但卻是一棵高貴的葦草。”面對脆弱的生命,讓我們的學校、家庭、社會攜起手來,共同陶冶孩子的健康人格,在生命的航程里,輕松應對那些不快和挫折,健康快樂地成長和生活。
少年強則國強,偉大的中國夢還要靠這些孩子們實踐。愿我們的孩子能夠多懷感恩之心,增強抗壓受挫能力,愿全社會都能為孩子的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愿祖國的幼苗能終當大任,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有關教育悲劇的思考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有關路過教師隨筆
2.高中教師教育隨筆
3.教師教育故事隨筆
4.中班教師教育隨筆
5.有關寫教師的隨筆
6.有關教師節隨筆
8.有關于教師節隨筆
10.托班教師的教育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