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寫作文是讓我們很多家長都頭疼的難題,那么該如何來指導孩子寫出一篇很棒的作文呢?這就是我們今晚討論的話題。下面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一、小學生作文存在的問題
1、生搬硬套課外閱讀范文和平時的習作。很多學生在寫作文時,不是自己入構思如何寫這篇文章,而是想我在什么地方見過類似的作文,然后搬過來可以了。
2 、胡編亂造,不合情理。還有的孩子看到作文題目,無話可說,或者沒有這方面的經歷,干脆就憑主觀想象來寫文章。
3、內容空洞,記敘簡單。部分學生的作文內容不具體,只羅列一些現象,進步的過程寫得太簡單。
4、寫得太短,無話可說。很多孩子的作文,短的就像兔子的尾巴,三五句話就完事了。離老師的要求比較遠。最后往往是我們家長出手相助,才使孩子的作文勉強過關。
在分析了孩子作文不好的表現后,我們來看一下,為什么孩子的作文會有這么多的問題。
二、作文不好的原因:
1、缺乏生活來源。
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學生缺乏對生活的觀察,沒有積累的習慣和興趣造成的。其實,作文的材料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我們生活在社會上,每天會碰到許多人,遇到許多事;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的材料。如果能仔細想想這件事包含了什么道理,正確認識后將它寫下來,就可能是篇好作文。
2、父母的要求太高。
很多家長,在孩子一開始寫作文時,就希望孩子能夠寫出優秀的文章。對孩子寫作的期望值比較高。而期望值高了,要求也就嚴了,要求嚴了,看到的缺點也就多了,看到的缺點多了,與心中的期望又形成了較大的落差。于是,處理問題時的態度也就粗暴了。過高的要求,過多的批評,也導致孩子沒有了學習的成就感,對作文也就產生了畏難情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3、孩子覺得作文太神秘。
當孩子還不知道作文是怎么回事的時候, 家長和老師就給孩子講一大堆道理,作文要有結構、立意、要有中心思想,規定作文的字數等等。讓孩子對作文產生了神秘感和懼怕感,覺得這個作文這么麻煩,我恐怕寫不好。
4、沒有章法。
多發生在整日嘰里呱啦、看起來好象很會講話的兒童身上,他們的條理不夠,因此作文沒有章法。
5、寫字能力差。
兒童對文字的記憶力較差,每當心里有一大堆話想要表達時,由于一大堆生字總在困擾著他,打斷他的思維,使他的條理顯得更加紊亂。
6、表達能力較差。
有些孩子很能寫字,在生活處理上也很有條理,卻因為缺乏詞匯量,在語言表達能力上比較弱,對事物的描述一是一,二是二,不會用抽象、美好、感性的辭藻來敘述,以至作文寫得短,兩三句就把話講完了。
三、指導孩子寫作文的方法:
我們知道,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長期的、綜合的能力發展過程。所以,我主要從提高孩子寫作的基礎方法、具體方法和實用小技巧幾個方面來和大家交流。
(一)基礎的方法:
1、多讀--給孩子提供閱讀對象,讓孩子積累寫作材料。
讀書,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作文內容的重要來源。孩子通過讀書,可以間接地看到許多平時生活中未曾見到的事物,學到許多不曾學過的知識,而且提高了孩子的認識,陶冶了他們的情操,豐富了孩子們的語言,這些都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準備。指導孩子從閱讀中積累材料,首先要讓孩子讀懂課文,每讀一篇都要有收獲,而且盡可能做到熟讀成誦,要求背誦的課文一定要背誦,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孩子們的腦海里。讓孩子準備一本摘錄本,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記錄到本子里,做到腦記、筆記相結合,使課文中的詞語句式,精彩段落,成為孩子們語言倉庫中的積累。
另外,課外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有益的課外書,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比如:《床邊的小豆豆》《上過月球的兔子》《綠野仙蹤》《愛麗絲夢游仙境》《月亮的味道》《猜猜我有多愛你》等等名著。盡量讓孩子們多讀書,讀好書,從書中積聚寫作材料。而且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們如果能把書上的語言,書中的好詞好句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來,變成自己的語言,使文章語句生動形象,這就是活學活用,是提高孩子作文能力的一種好方法。有一句古語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你看,孩子們模仿得多好呀!
聽故事也是擴大孩子生活視野的重要手段。很多作家背后都有一個會講故事的高手,著名作家莫言有個會講的故事的奶奶。孩子除了通過視覺接受信息外,聽覺的也很重要,聽故事會給他們觀察世界打通另一道寬敞的大門,減輕他們閱讀時眼睛的負擔。
2、勤說--讓孩子敢說,達到知識的遷移
寫作其實很簡單,你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說是寫的基礎。在說的同時培養了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思維的流暢性,也培養了孩子善于觀察事物的能力。因此,家長要多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比如:吃完飯,一家人坐在一起閑談,讓孩子說說今天掌握了哪些新知識,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說自己的喜怒哀樂。開始只要說簡單的幾句話,慢慢的發展說一段話、幾段話。開始要求不要太高,只要把事情表達清楚即可,慢慢的讓孩子注意用上學過的好詞佳句,使說話的內容豐富些、具體些、生動些。如果孩子達到了知識的遷移,能夠把自己想說的話具體完整的表達出來,那么孩子寫作文也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了。而且孩子們在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中,沒有心理壓力,能夠自由發揮,這樣還能多方面培養孩子的能力。
3、多看--養成孩子善于觀察的習慣。
長期以來,一直困擾孩子寫作的問題是他們無話可寫,無材可選。每每要他們寫作時,往往不是內容空洞,就是流水賬式的記錄。這固然和孩子的生活閱歷不夠豐富有關,更主要的是平時對周圍事物不留心,也不動腦去想去思考,許多值得寫的內容從眼皮底下滑了過去。要使孩子有內容可寫,家長要注意豐富孩子的生活,引導孩子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觀察是用多種感覺器官(視、聽、嗅、味、觸)去綜合研究考察同一對象。我們曾經讓不下100名小學高年級學生寫過《冬天真冷》(或《夏天真熱》)這個題,要求寫現實的。只有少數人能在一課時內寫出400字以上,多數人寫三五行后就寫不下去了,經過提示后,多的能寫上千字,少的也能寫六七百字。在此,我們以《冬天真冷》為例,說說怎么觀察就能有寫的。
用眼睛看。我們沒法看見“冷”這種無形無色的東西,但可以看到因為冷而表現出的各種現象。看天空,看地面,看植物,看動物,看人的衣、食、住、行、玩,把看到的結果各寫成一段,就有九段了,每段寫上三至五行,不是什么難事。以植物為例,沒受過觀察訓練的人往往一句“樹葉都落光了”就寫不下去了,這既不真實,又沒法往下寫。如果把頭伸到窗外看看就會發現:大部分樹的葉子掉光了,有的樹葉枯黃了,但仍然留在樹枝上;松樹、柏樹和萬年青等沒掉多少葉子,遠看還是綠油油的,但近看就會發現它們的葉尖泛黃了……這不僅解決了“沒寫的”的問題,更解決了“要真實具體”的問題。
用耳朵聽。我們能聽到許多與“冷”有關的聲音,如風雪聲、人們的議論聲等。單是人們的議論就很有內容:“冷死了!”“耳朵凍掉了!”“我都成大冰棍了!”……選自己覺得精彩的、有特色的記下來,不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嗎?
用皮膚感觸。用手試試自來水、地面、鐵欄,自己往手上呵呵氣,都可以有明顯的感覺把這些感覺記下來,又是別致的一段。
應該提醒注意的是:“用多種感覺器官”不是說所有的感覺器官都硬派上用途,像寫天冷,味覺就不必非寫不可。
在生活中,訓練孩子運用多種感官來觀察周圍的一切,讓孩子擁有一顆會發現的心,發現有趣的、開心的、失望的、沮喪的事,發現生活中的美,發現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督促孩子時時刻刻做個有心人,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日記的形式寫下來,這就是取之不盡的作文材料。
并且要學會把事情寫具體,不僅僅是好詞的羅列。就以寫人物為例:需要用具體的事件突出人物性格,要加上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心理活動等等各個方面。還可以用上比喻、排比,甚至夸張等修辭方法,讓你寫得人物活靈活現,讓讀的人仿佛眼前就站著這樣一個人似的。建議可以從寫一段話練起,從小練筆入手,堅持、認真對待,將會在作文方面不斷進步。
4、勤鼓勵--多給孩子掌聲。
很多家長在讀孩子的作文時都抱著成人的眼光,結果我們孩子的作文可謂是一無是處。我們不能一味地批評和指責,要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習作,都會有它耀眼的亮點。哪怕是一個優美的句子或一個生動的詞語;再不然就是一個用對的標點符號,一個寫得比以前更好的字。很多孩子初學寫作詞匯量有限,習作的過程中出現了詞不達意、錯別字多等問題也不能操之過急,只要孩子能努力地把作文寫出來,而且非常樂意去寫,就應該給予肯定。
5、時時為孩子留一份心。
家長在看書讀報的時候,多為孩子留心有哪些作文知識,說給孩子聽,只要是他能理解,就會對他有幫助;多收集模范文章和剪報,讓孩子明白同樣的題材可以有多種開頭和寫法。
當然,俗話說得好: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并非一天兩天的事,需要孩子點點滴滴的積累,還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所以說孩子的作文水平是急抓不起來的。
作為家長,只要你留心、用心、有恒心,孩子就一定會愛上作文的。
[家長,你如何讓孩子寫好作文,愛上作文]相關文章:
1.如何寫好作文論文
9.如何寫好學期自我鑒定
10.如何寫好工作總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