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誠然,德育工作必須滲透到各個學科里,但語文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小學語文教學占小學各科教學總課時的三分之一左右。小學語文教師通常又兼任班主任和中隊輔導員,接觸學生時間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選好滲透點,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語文文字訓練和思想品德教育統(tǒng)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同時,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實施思想品德教育呢?。我作了如下的嘗試:
一、緊扣題眼,整體感知,在題眼的突破中滲透思想教育。
題目文眼,它隱含著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感情色彩,緊扣題眼,整體感知,在關鍵字眼的突破上滲透德育是很好的時機。 例如:我在教學《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時,首先從題目入手,要求學生找出課題的關鍵詞“爭氣”,知道“爭氣”是全文的文眼,在釋題時,抓住關鍵字眼“爭氣”進行有機滲透。首先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想一想:“爭氣”在題目中的意思,從而領會題目的意思,滲透堅強意志,然后初讀課文思考:
1、課文中有幾處講“爭氣”都是在什么情況下講的?
2、讀了課文以后,你受到什么啟發(fā)?
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通覽全文,通過突破題眼,初步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懂得了要學習童地周勤奮好學,刻苦鉆研,勇于為國爭氣的愛國主義思想。我認為在一篇文章學習的開始,突破題眼,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的情感,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對下步的學習教材內(nèi)容,有機地滲透德育,做到水乳交融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教材實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
要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首先是增強他們的自我完善意識。我在語文教學講《給予是快樂的》一課時,先讓學生通過讀書明白課文講的是一個關于“愛”的故事,然后再引導學生講生活中有關“愛”的故事,最后使學生明白:在生活中,只有播撒愛的人才能享受到給予的幸福和快樂。
要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還要增強他們的愛國意識。通過學習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激發(fā)小學生的愛國之情。例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我指導學生學習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事跡,教育學生牢記烈士的鮮血,珍惜幸福生活,并學習烈士們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對祖國高度熱愛之情。
三、培養(yǎng)道德行為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為什么呢?因為習慣可以將某種思想意識定格在人的行動之中。如果一個人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他就可以成為一個品質(zhì)高尚的人。其實,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貫穿在教學的方方面面。就拿學生寫日記來說,它就可以潤物無聲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習慣。因為學生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寫作中,可以不斷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總之,只有寓德育于語文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我們的語文教師才能真正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才能讓課文中蘊含的德育因素像霏霏的細雨,不知不覺地灑落在學生那幼小的心田里,真正做到春風化語,潤物無聲!
[寓德育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相關文章:
3.東至仙寓山導游詞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