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津區中山學校 鐘正宏
內容概述:農村學生作文水平偏低,教師作文教學質量也不容樂觀,有多種原因。筆者從農村實際出發,結合作文教學理論及實際教學經驗,摸索出一條農村作文教學新路,奉獻給大家,以期拋磚引玉,提高農村作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 特色作文 教學 訓練 成功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農村教育已得到重視,但其教學質量與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學生作文表現尤為明顯。作文水平低下,教師害怕批改,草率下個批語打個分數,學生厭煩作文,應付了事。多年來,我從實際出發,結合作文教學理論及二十多年教學經驗,分析探索,摸索出一條農村作文教學新路,在此奉獻,以期拋磚引玉,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農村作文教學質量。
一、農村作文現狀分析
1.學生見識淺陋,作文內容虛假
農村學生相對城市而言,資源匱乏,眼界狹小,知識面窄。迫于考試壓力,許多學生作文時不得不編造,虛情假意,矯揉造作。
2.學校資源匱乏,教師教學質量偏差
多數學校沒有圖書室、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先進設備,即使有,大多形同擺設。
部分教師在作文課上,無視學生思維發展規律,要么不講就寫,要么大講寫作技巧,形式枯燥。很多教師把教作文當作軟任務,認為多幾次不如少幾次,要教都是為考試而應付。
3.家庭及社會原因
由于歷史等原因,農村家長文化素質偏低,話語大多簡單粗俗。如此的言傳身教,孩子能有多大作文興趣?
另外,在追求升學率的大環境下,作文教學成了最大的犧牲品。因為大家知道提升語文成績,絕非一朝一夕,要想提高幾到十幾分都很困難;于是,教師、學生、家長都注重能立竿見影的數學、物理等,提升十幾甚至幾十分,是會有的。因此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板塊自然要忍痛割愛了。
二、農村特色作文教學方法新探
(一)提高認識,打好基礎
葉圣陶強調,語文教學最終目的是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語文教師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教會做人作文,完整而恰當地表情達意。語文是基礎學科,作文教學又是重要板塊,絕不能忽略。
(二)觀察積累,鼓勵創新
1.觀察力的培訓
(1)從欣賞自然美景中培養觀察力
農村世界五彩繽紛,茂盛的樹木、廣闊的田野、白云綴藍天、落日映晚霞……這些美景就是學生取之不盡的資源。應指導他們觀察的方法:如何選對象、定順序、多側面多角度、多感官多時段、動靜結合、融感情、抓特點,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2)從感悟農村巨變中訓練觀察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縱橫,村落漂亮,集市繁華。應充分利用這一廣闊空間訓練學生觀察力。同時,引導其多角度觀察思考一些社會問題,比如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化肥農藥的健康隱患、生活垃圾的環境污染。指導其調查訪問、分析探究并提出建議。
2.積累與創新習慣的養成
(1)交流、收集農村語言
“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清明前后種瓜種豆”,這是農作物采播諺語;“荒山不植樹水土保不住”,“想致富先修路”,講的是植樹保土、交通致富的科學道理;“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久晴” ,是說降霜與天氣的關系。指導學生養成收集、交流這些豐富語言的習慣,既增長知識,又積累素材,一舉兩得。
(2)寫觀察日記
農村孩子喜歡養花種樹喂動物。教師可因勢利導,指導其寫觀察日記,把種養、喂養的點點滴滴有序而動情地寫下來,一篇篇飽含生活氣息、富有童趣的日記便會躍然紙上。既豐富生活,也鍛煉文筆,還積累素材,好處多多。
(3)養成創新思維習慣
寫作是一個思維活躍的創造過程,創新是進步發展之根本。教師要將思維訓練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養成創新思維的習慣。首先在訓練觀察力時就訓練思維力,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等基礎訓練,例如類比對比聯想、想象、歸納概括;其次還得進行系統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包括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讓其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重個性、貴創新。
(三)創設作文情景,寫真事抒真情
1.文體活動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既豐富學生生活,又提供生動素材,教師應不失時機因勢利導,激發其寫作激情,然后布置作文。學生會自覺寫真事抒真情,手到擒來,得心應手。
2.社會實踐
(1)體驗農村生活
農村學生別有一片天地,上樹摘果、入林捕蟬、下河摸魚,這些趣事難以磨滅;割草養兔、趕鴨喂豬、摘豆松土,這些勞動感受深切。這都是他們體驗生活、積累素材、鍛煉文筆的大好時機。應鼓勵和指導其以日記周記的形式把過程敘述清楚,把場面描寫生動。例如稻谷,指導觀察和記錄播種、插秧、施肥、收獲的時間與情形;又如采茶或摘橘,組織討論:在勞動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聽到、想到了什么?調動各種感官,然后指導其寫出文章。既體驗了生活,又學到了農技,還訓練了文筆。
(2)搞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根據教材與農村實際,設計一些綜合性實踐活動,例如“探訪家鄉歷史” 、“獻給母親的歌” 、“同學們的消費觀”等,既培養了社會實踐能力,也積累了寫作素材,提高了語文素養。
3.非作文的語文課
非作文的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分析、概括、表達能力的訓練,有意識地與作文技法巧妙掛鉤,為作文打好基礎。例如文章寫法與借鑒;用對聯概括內容或心得;小組討論,自由發言,試著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
(四)科學訓練,持之以恒
1.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
計劃要細致明確,哪個學段掌握什么寫作要領、達到怎樣的寫作水準、運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要科學實際。注意調整,適時查漏補缺,以期完善,防止隨意與僵化。筆者為七年級學生設計了“作文與我同成長”系列訓練方案,有“指導做語文雜記、課前演講、成語接龍、故事續(改)編、選課文新詞串聯成文、先進與后進‘師徒’結對、師生同堂限時作文、同齡佳作欣賞、卷面書寫包裝、鼓勵投稿發表”等十項措施,形式多樣,學生輕松活潑,在不知不覺中步入寫作殿堂。
2. 實施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教師應按照計劃系統有序地訓練,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可一曝十寒,要持之以恒,貫徹到底,方能收到實效,使學生形成能力。
(五)方法多樣,不拘一格促興趣
1.寫評改一氣呵成
每次作文時間宜短,篇幅不貪,當堂示范講評,小組或“結對師徒”相互評改,一氣呵成。然后上交老師。
2.自由開放練習作文,輕松快樂享受成功
①寫作時空寬松
教師要嚴格控制作文課輔導時間,給學生留足時空。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其寫作時無拘束,展個性,放飛思想,激發靈感。
其一,形式活潑,訓練提煉生活的能力。周記,擺脫了要求的條條框框,自由揮灑,往往寫得情真意切、妙趣橫生或見解獨特。用周記練習作文,寫己所想,樂在其中。
其二,時間充裕,培養修改的習慣與能力。魯迅主張“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托爾斯泰更強調改三遍、四遍 。初稿上交后,老師及時評改反饋給學生再修改,在一周內交老師再評,老師將初稿與修改稿結合評價。此外,鼓勵文體改寫。既養成了修改習慣,也提高了寫作水平。
②評價中滿含期待
批閱作文,要求不宜太高。分數低,批評多,難免心灰意冷,故主張打高分鼓勵,多一分鼓勵就多一份希望。當然要區別對待:好的,充分肯定優點,并指明最近發展方向;差的,降低標準,重鼓勵。評語一針見血,扶植個性,滿含期待。
作文講評課,氣氛要活躍。讓學生在小組或全班朗誦自己的作品, 師生、生生互動,仁者說仁,智者談智,主要肯定優點,在相互表揚中獲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長補短中促進健康的競爭。
③鼓勵凡人佳作,品嘗成功滋味
人人都渴望成功。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品嘗成功的甘甜而又不滿足現狀,不斷超越高度。作文的成功可以出現在不同的層次里。首先可在展讀會上或作文墻報上:只要有閃光點,哪怕一段、一句,也不妨采用,或朗誦或張貼,可見可聞,激發其寫作積極性;其次可亮相于“校園之聲”: 通過校園廣播,讓學生從班級走向學校,輕松愉快地發表作品,品嘗成功的喜悅;然后,刊物上發表:班刊登載,報刊投稿,告訴他們,“發表”不是目的,投稿本身就是一種提高,讓其端正心態,熱情不退,最終走向成功。
(六)提升自我,形成風格
1.積極學習,厚積薄發
作文如做人,教師必須注重言傳身教。首先,要不斷提升思想素質,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思想的洗禮;其次,應不斷擴展知識容量,學習新理論,提高寫作水平,讓自己語言優美而豐富,厚積薄發,出口成章,教學自然輕松自如;第三,積極學習現代技術,掌握現代教育方法,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例如多媒體),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開發校本教材
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實際增刪內容,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地方特色,利用本地資源,開發出校本教材,讓學生成為特色人才。如我校的楹聯教學,既助推鄉鎮文化發展,又提高學生語言品位,自然有益于作文。
3. 總結完善,形成風格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教學藝術水平,不斷完善,形成獨特的教學個性,教學風格,讓學生樂學善學。
結語
經過以上努力,學生常有寫作沖動,教師批閱也賞心悅目。
農村教育,在中國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更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希望鄙文能投石激浪,引起各位同仁、專家關注,給農村教改再添亮色。
【參考文獻】
1.《作文教學研究》(作文報社主辦)郵發代碼16-139 2011年第3期許雅斌《發掘習作素材 讓學生寫“活”生活》
2.中國期刊網2010年第10期楊文梅《農村中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3.《中學作文教學大全》主編翟啟明等 四川大學出版社
[農村特色作文 作文指導]相關文章:
2.作文課指導教案
3.優秀作文指導教案
5.看圖作文指導課件
10.七年級作文指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