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晉祠》是鄂教版義務教材語文第十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閱讀課文。本單元以“美麗的家園”為話題。《美麗的晉祠》節(jié)選自著名散文家梁衡的文化散文《晉祠》,本文采用了說明描寫相結(jié)合的表達方法,以簡練傳神的語言,按總-分的順序,有條理地、詳略恰當?shù)亟榻B了晉祠自然風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園中小品的獨具匠心,名人題詠的詞工句麗,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課前指導學生充分預習,讀熟課文,因為本課生詞新詞較多,作者描寫優(yōu)美細致、用詞準確精當,聯(lián)想豐富,修辭手法運用多樣,熟讀課文可以掃清閱讀上的障礙。
教學時,首先我從整體上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nèi)容,從課題“美麗的晉祠”入手,抓住“美麗”這一關鍵詞,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即總起句“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研讀此句,生發(fā)出下列三個問題:山、樹、水又美在哪里呢?
研讀文本時,抓住上述主要問題,從文中勾畫出相關語句,重點研讀下列三句話:“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閃開的兩臂,將晉祠擁在懷中。”“那周柏,樹干勁直,樹皮皺裂,頂上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在石階旁。”“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沖云霄,它的樹皮上的紋理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紋絲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進行感受、理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進行品評;通過句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進行聯(lián)想,從而感受山的魅力和樹的風姿,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準,更深刻地理解在說明事物時使用修辭手法的作用。
在研讀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2、3自然段在文本結(jié)構上的相同之處,即都是先說明事物的特點,最后一句話寫自己的感受;在說明事物特點時,采用分述的結(jié)構,運用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讓說明對象更加形象生動。我在此基礎上小結(jié):在說明事物特點時,采用引用、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讓說明對象更加生動、形象,這樣的說明文,我們叫它“文藝性說明文”。最后引導學生歸納本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并進行適當?shù)难a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從整體上把握本段的結(jié)構,理解本段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能通過句中關鍵詞語想象、感受、品讀體味晉祠的水之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品味優(yōu)美生動、精準的語言,體會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5、教給學生批注的方法。以讀促寫,并鼓勵學生敢于質(zhì)疑,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回顧學法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第17課《美麗的晉祠》的第2、3自然段,一起感受了晉祠山和樹的美,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板書課題,齊讀)還記得上節(jié)課我們是用怎樣的方法學習的嗎?(學生交流,老師板書)
二、研讀課文,感悟晉祠的水之美
(一)、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第四自然段是圍繞什么來寫的?(板書:水)
(二)、快速瀏覽,找出總寫水的特點的句子。(學生交流,老師相機板書)
1、指導體會頓號的作用
2、指導朗讀
(三)文中哪些語句分別表現(xiàn)了水的這些特點呢?默讀勾畫相關語句,并作出批注。
交流:
1、第一個特點--多
A、抓住“這里”、“那里”、“橋下”、“亭中”、“路邊”等詞語體會到睡得數(shù)量多,并指導朗讀。
B、這里寫了幾種水?(潭、渠、河、井、溪)什么是“渠”?指導朗讀體會水的種類多。
C、抓住“……細流脈脈”、“如線如縷”、“……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體會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的妙處,指導朗讀體會水的姿態(tài)美。
2、第二個特點--靜
A、抓住“叮叮咚咚”體會“鳥鳴山更幽”,指導朗讀。
B、“長流不息”、“日日夜夜”和上文的哪一句話相呼應?
3、第三個特點--清
A、抓住“歷歷可見”體會水之清。
B、指導朗讀
4、第四個特點--柔
A、指名讀,想象柔和美,從哪些詞語體會到?
B、出示動詞想象畫面。
C、體會比喻句的妙處。
D、比較區(qū)別文中兩個“絕”的不同意義。
(四)、學習總結(jié)部分
1、引讀李白的詩句并區(qū)別引號的不同作用。
2、引讀最后一句,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心里會想些什么?引導體會“漂”。
3、指導朗讀。
三、感悟?qū)懛ǎ竽戀|(zhì)疑
1、作者的寫法中有沒有值得你借鑒的地方?
2、為了是文章更有條理,層次更清晰,可以怎樣調(diào)整?
四、課后拓展,學以致用
用上今天學習到的方法來描繪我們美麗的校園。
[《美麗的晉祠》教學設計 (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3.晉祠導游詞大全
4.晉祠導游詞3篇
6.晉祠的導游詞分享
7.山西晉祠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