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城區將軍一校 金曉紅
一、教學策略選擇
1、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的開篇文章。本組教材以“異國風情”為專題,目的就是為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
在本篇課文的學習中一是要訓練學生抓主要內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增長見識;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特點的,學習運用作者的寫作方法;三是注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句;四是要從實際出發,查找資料以豐富對異域風情的感受。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五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同時本學期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等,在本組學習中要加以復習鞏固。這篇課文在理解上的難度不大,可充分利用學生過去學習寫景狀物類課文的閱讀經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根據以上要求制訂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知識技能:1、學會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語言。
2、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感受異域風情。
3、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過程方法:通過朗讀、想象、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感受異域風情。
教學難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3、教學策略選擇及理論依據
“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體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同時《語文課程標準》還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學習之外,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本課的教學設計努力遵循這一理念,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掃清了字詞的障礙后,以跟隨季羨林先生展開“異域風情之旅”的課堂展開形式,貼近作者視角,選擇“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為切入點,以“尋覓美麗--感悟美麗--升華美麗”為貫穿課堂學習活動的線索,引導學生品讀文本,在感情誦讀、角色體驗、情境想象、聯系生活等形式多樣的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德國風情,體會異國文化,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升。
二、教學過程實錄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里,各個國家有著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師將帶你們去一個遙遠的國度--德國去看一看。誰能談談你心中的德國?
生:介紹德國的資料
2、(多媒體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風貌)看,這就是德國的哥廷根。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學而著名,因為在這所大學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我國的季羨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學十載,到1945年才回歸祖國。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這塊故土,他感慨萬千,寫下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板書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越感興趣。德國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遙遠的國度。利用多媒體課件,拉近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走進學生的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你認為優美的語段多讀幾遍。(生自由朗讀課文)
2、指名朗讀優美的語段,并在語段中學習生字新詞。
(1)(多媒體出示課文的第二段)“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①師指“脊梁”:這個詞語誰來讀準它,注意“梁”讀輕聲
②“莞爾一笑”:讀準字音,說說它的意思。
師:介紹成語的來歷:出自《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現在用來形容女性的。請女孩子們笑一笑。
(2)(出示課文的第三段)誰愿意來讀一讀?
①認讀生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頗”,注意“應”是多音字。
②理解成語的意思,說說還有哪些描寫花多的成語?
3、積累成語:看,中國的文化淵遠流長,語言文字更加豐富多彩,選擇兩個優美的成語寫在積累本上,看誰寫得既正確又工整。
【掃除字詞障礙,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德國給在此留學十年的季羨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邊讀邊想德國給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書中的一句話概括
生:快速瀏覽課文并匯報。
師:(板書: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以本單元的主題切入問題,加強了文章與單元訓練重點之間的聯系。】
(四)細讀課文,品味“奇麗”“奇特”。
1、“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書中尋找季老先生眼中不變的美麗吧。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劃出你認為優美的語段,想一想它美的原因。
【讓學生自讀自悟,自主探究,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充當好引導者的角色。】
2、匯報交流體會“奇麗”。(多媒體課件出示相關句子)
(1)“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①指名再讀這句話,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從“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感受到了花多、花美。
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色呢?(課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許許多多鮮花竟相開放的畫面,理解“花團錦簇”;課件展示五顏六色鮮花竟相開放的畫面,理解“姹紫嫣紅”。)
生:想象畫面
【課件創設情景,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讓學生更能深刻地體會到景色的奇麗。】
③看,許多鮮艷的花聚集在一起,各種花兒艷麗奪目的好景象就可以稱之為……
生: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④如果是你置身在這“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花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展開想象
⑤指導感情朗讀:
是呀,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花語,身處異國他鄉的季羨林先生徜徉在街道上,他看到了(多媒體出示這一段)指名感情朗讀。
當四五十年后他又一次踏上這塊土地,美麗的花兒依舊,美麗的城市依舊,他看到了(生再讀這段)
今天,當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哥廷根,他們也看到了(生再讀這段)
【通過朗讀、想象,讓文本走進學生的思維空間,將練習說話和理解課文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過渡:多美的花啊!我們已陶醉其中了,課文中還有描寫美麗的句子嗎?
(2)“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①(播放多媒體課件)體會“花的海洋、應接不暇”
②的確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座城市,一同漫步在花的海洋中,你一定會驚奇的發現,師引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③面對這美麗的景色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贊嘆?
(多么奇麗的景色啊!)
過渡:僅僅是花的美麗造就了這奇麗的景色嗎?(不是)那又是什么呢?(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3、學習第二自然段,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為什么說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
(1)過渡:自己喜歡花,自己養的花卻是給別人看的。作者不理解,我們也不理解,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2)出示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①“耐人尋味”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生聯系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理解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②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德國人是怎樣養花的?
師介紹:“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真切感受,他的房東太太像慈母般的關心愛護他,像對待兒子一樣照顧他。在這十年的留學期間,使他真正感受到了德國人淳樸簡單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兒一樣美麗。
③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人生境界,使我們見識到了這樣奇特的民族,作者也由衷地贊嘆道:(生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培養學生時時、處處有語文、學語文的意識,引導學生將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觸手向課外延伸,向社會延伸,溝通了語文和生活之間的聯系。】
過渡: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會長久保持嗎?50年后,當季先生再次踏上這塊土地時,又有了怎樣的感受。
【做好過渡,處理好上下文的銜接。】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生讀課文找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2)這里的“美麗”指的是什么?(景色美,心靈美)
(3)看來,美的風景,美的心靈總是讓人無法忘記,讓人永遠追尋,四五十年后,作者又到了德國,發現很多東西變了,可當作者“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師引讀生練習積累背誦第三自然段)
(4)這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始終沒有改變,我們由衷的再一次發出贊嘆(生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總結
結束語: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朵花,就讓我們綻放成最美的風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別人的眼里。
【這個環節的設計,加強了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的了解,升華了主題。】
(六)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多么奇麗的景色!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板書的設計,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三、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一篇含蓄雋永的散文,讀來清新自然,讀罷回味無窮。上課之前,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參,查找了大量的資料。這是一篇較為短小的文章,內容也淺顯易懂,教學時,在學生自學生字詞、充分自讀達到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國故地重游發出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發學生自主學習。
那么如何展開呢?經過反復的思考研究,我確定了講課的思路。首先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抓住“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贊嘆的語句,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去想象奇麗的景色,通過朗讀去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東西,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上,預設的教學目標基本實現,總的教學脈絡清晰,一步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從而理解本文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并積累了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課堂上在引導學生想象描述“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景象時,同學們在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許許多多鮮花竟相開放的畫面,理解“花團錦簇”;課件展示五顏六色鮮花竟相開放的畫面,理解“姹紫嫣紅”。通過課件創設情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對課文的感悟,讓學生更能深刻地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同時感受著德國這個民族特有的風情,學生在感悟課文內容時由衷地發出感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創造了多么美麗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當我們拿到一篇語文課文時,一定不要早早地束縛了自己的思想,應該把文章放在整個單元中,細細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照顧到編者的設計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獨特體驗,這樣才能夠把課上得深刻、豐厚。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這堂課中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想象“景色奇麗”一部分內容時,我處理得太繁瑣,有點浪費時間了,學生已經理解這段話的內容,我還是讓學生反復去讀去想,讀得太多了,反而有點“過猶不及”。所以,在感悟“民族奇特”,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時,時間就顯得倉促了很多。
特級教師沈大安說過:“有效教學的要求之一就是讓學生親歷過程。”就是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親自去讀一讀,親自去品一品,親自去感受一下,親自去體驗一番,才能激發他們內心的情感。教師要想方設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只有在學生的內心里鋪墊起足夠的情感,才能厚積而薄發。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缺點,才有進步的可能,今后我會加倍努力,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
2、《語文課程標準》
《自己的話是讓別人看的》分析點評
順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宋丹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大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的短文,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一種很美的韻味。本文的敘述就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季羨林先生不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德國的民俗風情,更重要的是在贊揚一種精神!
金老師在這節課中能緊緊圍繞課文的重難點進行教學,以讀為本,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感受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無私的境界。
一、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上課伊始,金老師以多媒體課件展示德國的風土人情,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把學生引入課文,通過讀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同時找出描寫季先生感受的句子,然后讓學生圍繞這一含義深刻的句子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上,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這種奇麗的景色指的是花美,奇特的民族指的是德國人高尚無私的境界,從而揭示文章的中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最后圍繞“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教師提出問題:“不變的美指的是什么?”總結全文,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使整堂課渾然一體。由于教師能夠深入鉆研教材,使這堂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完成教學目標。
二、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讓文本走進學生的思維空間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要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朗讀體驗。金老師在這堂課上一步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給予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品讀,在品詞析句的基礎上進行多次地、反復地、比較性地讀,在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理解,讓文本走進學生的思維空間。
如片段一:
(1)“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①指名再讀這句話,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從“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感受到了花多、花美。
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色呢?(課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許許多多鮮花竟相開放的畫面,理解“花團錦簇”;課件展示五顏六色鮮花竟相開放的畫面,理解“姹紫嫣紅”。)
生:想象畫面
③看,許多鮮艷的花聚集在一起,各種花兒艷麗奪目的好景象就可以稱之為……
生: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④如果是你置身在這“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花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展開想象
⑤指導感情朗讀:
是呀,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花語,身處異國他鄉的季羨林先生徜徉在街道上,他看到了(多媒體出示這一段)指名感情朗讀。
當四五十年后他又一次踏上這塊土地,美麗的花兒依舊,美麗的城市依舊,他看到了(生再讀這段)
今天,當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哥廷根,他們也看到了(生再讀這段)
點評片段:
教師在教學中緊緊抓住重點句中“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優美詞語,反復品讀、感悟,通過多媒體課件再現德國街道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教師引讀讓學生的朗讀上升了一個高度,想象當季羨林先生重返故地、各國游客沐浴在花海中的感受和心情時,學生完全融入情境之中,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把這種美讀出來,達到了朗讀訓練的目的,最后背誦積累。這一環節教師在朗讀訓練設計上層次清晰,由淺入深,不僅進行了朗讀訓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感悟,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這篇文章精美短小,學生在理解上沒有難度,教師通過反復地讀,不同層次的讀,使學生感受到了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意蘊豐富而深遠,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走近季羨林,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季羨林,給學生一個閱讀學習的空間,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引領學生帶著思考和追求去不斷攀登閱讀的高峰,這樣課堂教學就顯能得豐厚些,也達到了我們語文教學的目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4.做給自己看的廣告
7.
8.美麗的花教案
9.收看的同義詞
10.如果覺得自己還沒有“浪”夠,請不要著急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