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很榮幸能參加在安康市第四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會,并承擔一節賽教課,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和交流。很感謝石泉教研室毛老師對我執教本節課的精心指導,很感謝我校各位老師對我的悉心幫助,是他們一路陪我走來,給我幫助,促我思考,讓我在反復磨課中不斷雕琢自己的課堂藝術。也很感謝石泉城關一小五(3)班的孩子們,當我用真情感染孩子們的心靈時,他們也在用真摯的心聲感動著我,我們共同沉醉在美麗的異國風光中,沉浸在崇高的人生境界里。是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才讓我執教的本節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向成熟,并獲得本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會賽教特等獎。回顧自己備課、上課的經歷,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 教材理解清晰透徹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異國風情”為主題,目的是為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學習本組課文一是要讓學生抓住文章主要內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增長見識;二是要讓學生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特點的,學習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三是要注意積累文章中的優美語言;四是課外運用各種途徑盡可能多地搜集資料,豐富對異域風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本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的短文。文中作者先點明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的德國人非常愛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這是一篇語言看似通俗易懂,實際上卻包含深刻內涵的文章。它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文章,不是純粹的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讓我們讀后既開闊眼界,又回味無窮,同時受到思想啟迪。教材選編本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的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教育。
二 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依據課程標準和本年段教學要求,以及本單元教學的目標,再結合本課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1)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積累課文中優美詞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了解德國風景與民俗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預習,課堂朗讀,課后搜集資料等,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 其中教學重、難點確定為:了解德國的風景和民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教育。
三 語言文字訓練扎實有效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對五年級學生來說雖不是教學重點,但也不能忽視字詞的讀音、書寫和理解的指導。對易讀錯的字連同詞語,如“脊梁、莞爾一笑、應接不暇”等,我采用課件出示后讓學生反復認讀準確;對易寫錯的字,如“脊、暇、嫣”等,讓學生跟著我一起書空,運用多種方法來識字。如“暇”:是空閑的意思,和時間有關,所以是“日”字旁;也是左形右聲的形聲字,由表形旁的 “日”和表聲旁的“叚”共同組成。“嫣”也是左形右聲的形聲字,由表形旁的 “女”和表聲旁的“焉”共同組成。特別是對詞語的教學,我更是根據情況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如,教學“脊梁”一詞,我引導學生說出詞的本意 “人體后背中間的部分”,再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意思理解花的“脊梁”是指“花朵的枝干和葉子;教學“莞爾一笑”時,讓女同學用“莞爾一笑”做動作,從而了解這個詞的意思是 “輕輕一笑”(多指女性);而對“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的理解出示鮮花盛開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去感受,再重點理解“錦”原多指古代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結合詞語理解到花團錦簇“錦”指的是花的顏色美麗。引導學生直觀看圖來理解“團”“ 簇”是花很多很擠的意思。之后再對這個詞做一個整體的理解。還讓學生通過想詞來幫助理解,如:你看到這樣的畫面,你還想到了那些詞?學生交流到:(萬紫千紅、百花齊放、爭奇斗艷、五彩繽紛、繁花似錦、鮮花怒放、千姿百態、、、)文中用“花團錦簇” 寫出了花形態美,用“姹紫嫣紅”則寫出花的色彩美。這樣既對詞語加深理解,又豐富了學生詞語。在教學“應接不暇”時,先理解“暇”是什么意思?再引導理解文中“應接不暇”的意思是花很多很美,眼睛看不過來,沒有空閑。。我趁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走進商場,一件件商品琳瑯滿目,眼睛看不過來,沒有空閑,是“應接不暇”。爺爺80大壽,家里來了很多客人,爸爸媽媽忙的招呼不過來,也是“應接不暇”。 讓學生說自己在生活中已有的這種體驗:除夕夜放煙花,美麗的煙花在空中綻放,讓我看得“應接不暇”。走進森林公園,一棵棵樹木,讓我看得 “應接不暇”。火車開動時,一列列車廂快速向前,讓我看得 “應接不暇”。在書店里有很多的書,讓我看得 “應接不暇”。來到服裝店,很多漂亮的衣服,讓我看得 “應接不暇”。這樣既可以很好的理解詞語的意思,也能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四 注重朗讀訓練的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換言之,就是要通過學生的朗讀來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重點語句的作用和表達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習語言,培養語感,進行人文熏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了解德國的風景和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在教學時,我運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聲讀、配樂讀、示范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讀得繪聲繪色,整個課堂上回蕩起瑯瑯的讀書聲。并教給多種讀書方法,如:自由讀把握主要內容、默讀思考、快速瀏覽提取重要的信息、品讀理解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尤其是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段落進行品讀時,使之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真正調動學生的朗讀激情,真正讓學生進入文本。比如,在教學重點段第三自然段時,當學生找出了重點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后,用課件出示這幾個句子,我設計了以下環節進行朗讀指導訓練:(1)學生自由讀這些句子,看看那些詞語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怎樣理解的?(2)教師點擊學生抓住的重點詞語“家家戶戶、都、花的海洋、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使之變成紅色再讓學生體會讀;(3)學生匯報交流讀出的感受;(4)讓學生聽教師配樂朗讀展開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怎樣?(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句子;(6)讓學生在品讀的基礎上嘗試背誦。這樣幾個來回,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一步步到位,對異國風情的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讀的情感一步步得以深華,使課堂達到高潮,讓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產生共鳴。同時,通過朗讀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五 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習慣
在組織本單元教學時,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尊重世界多樣文化的教育,受到審美情趣的熏陶。同時,還要考慮本組課文作為本冊最后一個單元,注重培養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和理解含義深刻語句等重點項目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自能閱讀的能力。所以教學本課時,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提出的“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一要求,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教學重點,力求做到以學生為主、以讀書為本,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通過廣泛的閱讀實踐來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習慣,提升閱讀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間真情、學會做人,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前課后對資料的搜集與整理。(1)課前鼓勵學生運用多種途徑查閱有關德國的風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對德國風情民俗有個初步的感受,對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2)教師也要廣泛地查找有關德國風情民俗和作者的視頻、圖片和文字資料,篩選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課文的資料,如視頻《德國風光》及各種德國風景圖片等資料制做成課件,上課時提供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課文內容。(3)課后作業中鼓勵學生查閱季羨林先生寫的《季羨林散文》等作品,進一步豐富學生是閱讀感悟,更深入地走進作者季羨林。搜集德國風光圖片、文字等資料,進一步領略德國的風情,讓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此外還在教學中,教師及時提醒孩子正確的讀書姿勢,在學習中劃句子、圈詞語、作批注等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對于學生的課堂發言教師及時恰當的評價,如:你很會讀書。想象很豐富,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說的很完整,你也很會學習。老師最欣賞你的自信。你能把自己學習成果分享給大家。你很有責任心。你真是一個樂于助人的好孩子。百善孝為先,你真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你長大了!懂事了!你是一個很有公德心的人!這樣激勵性評價語言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興趣,也讓課堂變得無限精彩。
六 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當我把教學主題定位在感受奇麗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時,通過讓學生在文中去盡情地體驗異國他鄉的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奇麗景色,感受德國這個民族特有的風情。并由衷地發出感嘆--德國人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思想,創造了多么美麗的奇景!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升華為“我為人人是奉獻美”和“人人為我是收獲美”。再聯系自己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 學生思維活躍,積極發言。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在學校、家庭、社會里,選擇你最熟悉的、最有感觸一個事例寫下來。學生感受深刻,如:輪流值日,建立班級圖書角,照顧父母,主動做家務,幫助他人,愛護環境等,這些具體的事例就一一在課堂上呈現出來。再通過對季羨林先生人生經歷的介紹,引導學生想象:他會夢見什么?你對自己的祖國又什么樣的希望?細細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想,又要照顧到編者的設計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獨特體驗,這樣就把課上得深刻、豐厚。從而體會季羨林先生的人格魅力,把文章的思想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更加和諧統一。
老師的高度決定了課堂的深度、廣度,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優秀教師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的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對學生整體的關注還不夠,給他們的空間還太少。為了課堂的完整性,學生還在老師的調控中亦步亦趨地探索;為了課堂的完整性,沒有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為了課堂的完整性,也沒有給更多的孩子發言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感悟理解、、、、、、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這些遺憾,才讓我們每一位教師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4.做給自己看的廣告
5.反思自己周記
6.美術教學反思論文
7.教學反思與評語
8.教學反思或隨筆
9.論文的教學反思
10.語言故事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