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亨縣冗渡鎮者沖小學 李家奎
關鍵詞: 閱讀 朗讀 語文
“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葉圣陶先生的這兩句話道出了學生閱讀的重要性。讓學生在讀中求知、讀中求智、讀中悟道。對此,我有切身的體會:回憶懵懂的童年,家境貧寒,根本賣不起課外書。還好,命運給予我眷顧,我的同學石國峰(特喜歡看歷史類的小說)、吳孝培都是慷慨的玩伴,從他們那里借到了很多小人書,在放牛的時間里貪婪的玩讀。自此,小人書帶我走進了閱讀的殿堂,讓我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五、六年級兩年中,我閱讀了有關“四大名著”故事情節的小人書和《烈火金剛》《雁塞區游擊隊》《薛剛反唐》《薛丁山征西》《紅巖》等書籍。上初中和師范,我最大的愿望是祈盼周末的來臨,因為我又可以買上幾個包子和饅頭,獨自呆在寢室里,走進屬于自己的天地。
通過大量的閱讀,我對文學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很多知識也能觸類傍通。也許有人會問:“你小學時能讀得懂你所說的那些書嗎”?我敢肯定地回答:“能”。因為在小學階段讀書不一定要理解它的深度,只要能讀懂人物故事情節就足夠了。我們不能小看小孩的思維,其實書中的很多內容他(她)是可以理解的,這是我自身的積累的經驗。
換句好說,在新世紀的今天,國家教育部對過去的“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新課程標準》對小學高年段的閱讀量有這樣的規定:“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也就是說,一個學期至少要閱讀25萬字。而在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學期只有30篇左右的課文,不過3萬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遠遠不夠。這就需要我們把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學生有了活水,水渠何以不清?
閱讀量的不斷增加,就會產生質的改變。我慶幸自己在童年時代不知不覺走進了閱讀的殿堂,才有了今天的些許成就。但是,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的所學還遠遠不夠,因為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盡的。所以,從擔負起辛勤的園丁那天起,我不僅繼續向閱讀之路探進,還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以閱讀為主,讓學生將文字內容影像到自身的腦海里。
在教學中我常常想起古人搖頭晃腦讀《三字經》的情景:看,那是多么的專注,多么的入情!現在的某些教師為什么要強加給學生理解書中的精要,甚至布局謀篇?難道不能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去感知嗎?我2007年上過一堂公開課,是新課標八年級辛棄疾的一首詞,題為:《清平樂 村居》,我現將教學主要過程羅列如下,敬請諸位指正。
第一步:教師全身心投入地范讀一遍(要求:請學生通過傾聽后說出自己所知道的東西)--初步感知。
第二步:學生自己大聲朗讀幾遍(要求:首先,分組合作,將呈現在腦海里的畫面簡單的描畫在一張大紙上;其次,教師綜合各組,將全體同學的畫面通過簡筆畫的形式在一張大紙上呈現出來)--形成整體。
第三步:誦讀(要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學習古人帶著音樂的旋律和調性誦讀課文)--探知創新。
第四步:提煉主旨(學生自由回答對課文主旨的理解,教師綜合)--解決問題。
這堂公開課,學生和聽課教師都比較滿意。我想,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應該是我在每個教學環節都采用了“朗讀”法之因吧。
朗讀即用普通話把書面語言清晰、響亮、富有感情地讀出來,變文字這個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朗讀是一項口頭語言的藝術,需要創造性地還原語氣,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活生生的有聲的口頭語言。一篇文章是由一個個冰冷的字體組成的,但是把它讀出來,它便有了鮮活的生命。聲音能夠傳達出人的情感,極具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因此,這種傳達情感和節奏的語言便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成了最動人的歌唱。朗讀作品是一種感化、一種熏陶,讀一篇好文章會讓人心蕩神弛,情思橫溢,如飲甘露,渾身清新豪爽,給人以無窮無盡的力量。特別是青少年時期,從朗讀活動中得到的寶貴教益,對一個人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生活信念,振奮進取精神,激發斗爭意志,都會產生巨大的作用。
朗讀有助于提高記憶力。許多人喜歡默讀,拿著書本不作聲,靜靜看。就學習效果而言,特別是對語言的學習來講,這種方法是不足取的。實踐證明:讀出聲音的朗讀有助于人的記憶。記憶是人腦的一種特殊功能,是人類儲存知識的一種重要方式,朗讀能加深記憶,鞏固記憶,能呼喚人們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聯想記憶的作用。
學習語文“讀”占螯頭,朗讀對于學好語文具有許多積極的意義。所以,我們要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方法上給予指導,讓課外閱讀真正成為他們喜愛的事,讓知識的海洋常常跳躍著他們因閱讀而有所收獲的歡快的浪花。
[閱讀、朗讀與語文――點滴之我見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師中心專稿)/a]相關文章:
2.a拼音教學課件
7.漢語拼音a的教案
8.牛津英語2a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