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數學《找朋友》活動方案
一、集體反思的意義
1、認識和改變自己
這種學習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變性格這個議題基礎上思考的,通過對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達到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目的,集體反思學習最終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性格。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有意識到潛意識和下意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認知、理解、學習、行動、習慣的過程。集體反思學習的方法可以實現這個過程,讓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2、培養良好思維模式
集體探討是打破思維定勢、突破思維局限的有效方法,我們每一個人的思維有其局限性,這是我們的成長、教育、經驗、學習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而且一旦擁有就會固化從而變得根深蒂固。有時候大家不能理解別人不一樣的想法,而這種不一樣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樣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反思學習可以修正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應該是多元的,也允許不同的聲音,我們應該包容各種思想和思維。
3、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這種解決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做法毫無疑問可以鍛煉和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我們循著這種思路可以徹底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預防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與企業中所倡導的全員持續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謀而合,不論是理念還是方法,都是一脈相承,只是集體反思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種學習方法
反思作為哲人們的工作方法,越來越被我們普通人來使用,特別是管理者。反思是經驗學習的工具,經歷必須經過反思,才能升華為經驗知識。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中,但對思想的思考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小班數學《找朋友》活動方案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班數學《找朋友》活動方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數學《找朋友》活動方案1
活動目標:
1. 在找找、說說、想想的過程中,發現生活中多種多樣的朋友關系。
2. 愿意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體驗與朋友一起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好朋友圍兜(含大樹背景):
圍兜上共六個口袋(其中四個為透明口袋) 上方翻下后為大樹背景
2、好朋友圖片胸卡(云朵、太陽 、泥土、螞蟻、花朵、小草 、小鳥、鳥巢 、桌子、椅子、紙、畫筆)
3、場景創設:好朋友座位
活動過程:
一、導入:音樂游戲——找朋友
幼兒跟隨音樂尋找朋友并交換朋友,兩兩入座。
二、找找口袋里的朋友(根據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配對)
提問:看看我的圍兜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這是一個好朋友口袋,口袋里有誰?誰和誰能做朋友?
小結:池塘是蝌蚪的家,他們是一對好朋友;
小勺和小碗能幫助我們吃飯,他們是一對好朋友;
星星和月亮都在夜空中,他們是一對好朋友;
原來生活中有的東西經常在一起,就像一對好朋友。
三、找找身邊的好朋友(發現生活中事物之間的關系,愿意大膽表述)
(一)兩個好朋友
導語:有一些圖片要找好朋友,請你幫幫它們的忙,找到的兩個好朋友可以坐在一起。
分享:哪個小朋友愿意來介紹一下?
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我是……,我和……是朋友。
(二)換個好朋友
導語:現在請你幫忙換個好朋友,看看還有哪樣東西經常在一起,像對好朋友? 分享:這次誰和誰做朋友?為什么?
小結:云朵可以和小鳥做朋友,可以和太陽做朋友(可以和……),原來好朋友可以不止一個。
四、給大樹找朋友(發現一樣事物與多種事物的關系,體驗有朋友的快樂)
導語:現在有一棵大樹很孤單,沒有朋友,誰能和他做朋友呢?
(幼兒講述理由,并把圖片放上背景圖)
小結:看!大樹有了泥土才能扎根,大樹有了陽光才能生長,大樹有了小花和小草才不會感到孤單,大樹有了小鳥和鳥巢才會覺得自己本領大……大樹的朋友真多啊!
五、結束
生活中我們也有許多好朋友,除了和你坐在一起的朋友之外,想一想、找一找,還有誰是你的好朋友?(老師、其他小朋友等)
小班數學《找朋友》活動方案2
設計意圖:
小班初期,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對于數的實際意義必須與實際事物相聯系。在主題活動“我上幼兒園”中,我發現孩子們對于“做客”、“辦家家”等游戲樂此不疲,常常在活動區中為客人做飯、請客人喝茶?看到孩子們歡快地游戲,我萌發了將數學概念與幼兒游戲相結合,在游戲中滲透數字實際意義的理解,進行初步的手口一致地點數的想法。于是我設計了小班數學活動“看朋友”,讓幼兒在看朋友、到朋友家做客、給朋友送禮物的游戲情境中,通過多媒體教學課的運用、幼兒的實際操作、師生共同的游戲,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的魅力。
活動目標:
1. 體驗去朋友家里做客的快樂。
2. 初步理解數字1、2的實際意義。
3. 能大膽地參與數數活動。
活動準備:
1.活動場景布置:數字寶寶的家。
2.畫有1個或者2個的圖片若干,餅干、糖果若干。
3.音樂《找朋友》;課件《找朋友》。
活動過程:
1. 帶禮物去看朋友。
開上小汽車,一起去看朋友。
播放《找朋友》音樂,教師帶著幼兒一起開起小汽車,去看朋友。
向數字寶寶問好。
播放多媒體課件:
提問:
紅房子是誰的家?(1的家)
綠房子是誰的家?(2的家)
讓我們一起向數字寶寶問好吧!
2. 參觀數字寶寶的家。
看一看:數字寶寶的家里有什么?點數數字寶寶家里的物品各有幾個。知道數字寶寶“1”家里的玩具和物品都是1個,“2”家里的玩具和物品都有2個。
幫幫忙:讓這些物品回到相應的數字寶寶的家。
(1)播放多媒體課件(課件中有各種物品,數量分別是1個一組、2個一組的):
有一些東西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們快來幫幫忙吧!
(2)提問:
誰應該回到“1”的家?我們來數一數,是不是1個?
誰應該回到“2”的家?我們來數一數,是不是2個?
(3)教師邊提問,邊操作,根據幼兒的意見將課件中的物品送到相應的“房子”里。
找找看:有沒有誰走錯了家。
驗證剛才的操作結果:教師和幼兒一起檢查剛才的操作中,有沒有數量不是1的進了“1”的家?
3. 給數字寶寶送禮物。
應該怎么給數寶寶送禮物,數寶寶才會開心呢?(提示幼兒給數寶寶送相應的禮物)
請幼兒來給數字寶寶送禮物。
4. 聽音游戲。
聽到幾下拍手的聲音,就請數寶寶幾來跳舞,帶著數寶寶跳一個快樂的圓圈舞。
5. 回贈禮物:
數寶寶也給小朋友準備了禮物,請小朋友自己去取,1送給每個小朋友1塊餅干,2送給每個小朋友2塊糖果。
6. 和數寶寶再見,開上小汽車回家。
活動反思:
對小班幼兒來說,數字“1”和數字“2”就好象兩個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一樣,他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卻常常弄混淆他們實際上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常常看見,有的小朋友拿著一個蘋果說:“我有兩個水果”,也常常看到孩子一邊數數一邊用手指點著物品,但手里點的和嘴里數的卻不是對應的。這就是小班孩子在數概念萌芽前期的表現。杜威曾說:“教育即生活”,幼兒的數概念的形成是與幼兒所接觸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的,是建構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的。因此,本活動的設計從生活出發、在游戲中進行、在反復練習中建構經驗,萌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喜愛,初步理解數字“1”和“2”的實際意義。
活動設計上有幾個優點:
一是活動選材生活化。孩子們都有到別人家去做客、看望親友的生活經驗,去看朋友是他們十分感興趣的活動,活動一開始就使幼兒處在一種積極參與的狀態之中。
二是活動中提供了豐富的多通道的刺激,使幼兒沉浸在游戲的愉悅之中。首先充分利用了多媒體信息化技術的優勢,讓幼兒在視聽、交互中感受學習的愉快。老師設計了能夠位移的多媒體課件,將散落在房子四周的物品逐一移動到相應的房子里,這個過程伴隨著好聽的音樂聲,孩子十分喜愛;其次,多種實物學具的提供,給孩子更多的動手操作的機會,他們在送禮物、取禮物的過程中反復練習,在動作操作中理解了數字“1”和“2”的實際意義。
三是活動過程游戲化。整個活動以“看朋友”為線索貫穿始終,小朋友們通過“問候朋友——送禮物給朋友——拿朋友給自己的禮物——和朋友一起游戲”的過程,不知不覺地進行了數的實際意義的學習,并在操作中進行了鞏固。活動動靜交替,安排環節緊湊,十分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在進行主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有數學活動不好上,孩子數學經驗構件支離破碎等等感慨。通過這一次活動我們看到,數學教學和主題內容是有結合點的,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數學教學要求我們不斷地關注孩子的行為,在孩子的興趣點上去尋找數學活動適宜的教材內容,讓孩子在生活中、在游戲中感受數學、探究數學、用自己的經驗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只要我們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我們一定可以做到!
小班數學《找朋友》活動方案3
一、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學習將相關的物體一一匹配,初步獲得對應的經驗。
2、 簡單講述物體的用途。
3、 愿意參加數學活動。
二、活動準備:
1、 教師用具:四個大蘑菇房, 8個物品圖片(帽子、圍巾、杯子、牙刷、碗、勺子、鉛筆、書)
2、 幼兒操作材料:每人一張操作紙、一個盒子、圖片四張
三、活動過程:
1、 導入部分: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圖片寶寶,看看都有些誰呀?
(出示圖片)提問:你認識誰呀?(我認識某某)
師:除了剛剛小朋友說到的圖片寶寶,我們一起看看還有誰。(看下沒說過的圖片)
2、 基本部分:
過渡:這些圖片寶寶今天要來住新房子啦,(出示大蘑菇房)這就是新房子,漂亮吧。
師:有幾個房間?
小結:原來這個漂亮的新房子要住兩個好朋友。
(1)教師示范:
師:這些東西當中誰和誰能成為好朋友呢?為什么?
(出示大圖)小結:原來某某和某某住到一起就能做一件事情。
(2)幼兒示范:
A 師:還有誰和誰能成為好朋友,住到一個房子里呢?
師:他在找的時候我們一起說“某某和某某是好朋友”
(出示對應大圖)小結:原來某某和某某住到一起就能做一件某某事情。
B 師:其他圖片寶寶都等的著急了,誰來幫幫忙找兩個好朋友讓他們住到一起呢?(邊找邊說“某某和某某是好朋友”)
(出示對應大圖)小結:原來某某和某某住到一起就能做一件某某事情。
C 師:這兒還有好朋友嗎?(幼兒自己邊說邊操作)
(出示對應大圖)小結:原來某某和某某住到一起就能做一件某某事情。
總結:小朋友們太厲害了,幫它們都找到了好朋友,原來兩個好朋友住到一起就能完成一件事情。
(3)幼兒操作:
師:現在有更多的圖形寶寶需要小朋友們幫忙啦。
講述要求:每個人有2個房子和一個盒子,里面有許多圖形寶寶,請你找找誰和誰是好朋友。邊送邊說(某某和某某是好朋友哦!)做好了給老師,你坐回原位。
3、 結束部分:(點評分析)
師:小朋友們瞧瞧,都找對了嗎?誰和誰在一起會更加合適呢?
師:今天你們幫這么多的圖片寶寶找到了好朋友,還住到了一起,做了許多事情,真棒!一起表揚一下自己!回家小朋友們也可以找找家里還有誰和誰是好朋友,明天告訴王老師哦!
小班數學《找朋友》活動方案4
活動目標:
1、幼兒說出2——9各數與其相鄰數的關系(多1或少1的數)。
2、讓幼兒熟練地找出2——9個數的相鄰數。
活動準備:
1、1—— 10的數字頭飾一套,1——10的數字卡一套。
2、已學會10以內的數字。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小朋友,我們知道每個數子都有自己的鄰居,前面一個,后面一個,前面的比它少1,后面的比它多1。今天,我們來做個游戲,看誰能快速的找出數字的鄰居。
二、基本部分:
1、游戲:找朋友
將幼兒每十人分為一組,每組幼兒將1——10的數字頭飾看好戴在頭上。教師請數字3的幼兒找朋友時,全體幼兒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最后把2和4 找出來并按順序站成一排,告訴大家,數字3的好朋友是誰和誰,為什么?
游戲前,教師請能力強的幼兒示范一遍,然后游戲繼續。
(這個游戲讓幼兒說出2——9各數與其相鄰數的關系)
2、游戲:鄰居拍拍手
每次請10名幼兒游戲,請10名幼兒任意選一張1——10的數字卡片站成一排,教師說:請數字5的鄰居拍拍手,這是數字4的幼兒就拍4下手,數字6的幼兒就拍6下手,啟發幼兒說出因為4比5少1,6比5多1,所以4和6是5鄰居。(游戲繼續)
(這一游戲能讓幼兒熟練地找出2——9各數的相鄰數。)
三、結束部分:
師:“今天,我們知道了每一個數字寶寶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鄰居,它們之間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快樂的生活著。我們小朋友也要像數字寶寶一樣,大家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練習生活,對幼兒進行團結友愛的教育。)
活動延伸:
教師把頭飾、數字卡投放到數學區角中,小朋友可在區角活動中進行游戲。填寫好準備的數字卡讓幼兒從卡片中看出相鄰數的規律(單數的相鄰數是雙數,雙數的相鄰數是單數)。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開展得還算很成功的,大部分幼兒在課堂常規方面表現得都是挺好的,能夠初步理解相鄰數的意義,并能感知其多1和少1的關系,能夠快速回答出10以內的相鄰數。但經過家長們的反饋,有部分幼兒課堂常規不是很理想,沒有完全達到本次活動的目標,掌握得不夠理想,這也是本次活動中本人所忽略的細節部分,所以在下次活動中我一定會特別注意這些細節,讓活動目標更明確。在以后的每次教學活動中,我一定會顧及到所有的孩子,讓家長們滿意。
【小班數學《找朋友》活動方案】相關文章:
小班數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找朋友》09-23
小班語言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小鴨找朋友》09-23
小班游戲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小雞找朋友》09-23
小班音樂活動策劃方案01-13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找對稱》含反思01-12
小鴨找朋友說課稿11-04
《找朋友》中班教案12-20
找朋友音樂教案12-19
小青青找朋友12-22
【精】找朋友作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