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1
1、“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聯系實際,用談話談到志向,引入新課。
2、老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再進一步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3、從教學實際出發,將課件作為學生與文本交流、師生情感交流、協作的工具,創設學習環境的工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為學習語文奠定情感基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讀寫結合,力爭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表達力,提高習作水平。
4、在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和課堂機智,應變能力。
總之,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將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努力改正,對于本節課一些較為好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我也會繼續沿用,并繼續多在教材的鉆研和課堂的調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斷地實踐、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辦公室的年輕老師們好學臨時點將讓我上的一堂課,作為年老的老師不好意思拒絕,于是就匆匆解讀文本,匆匆地進行教學設計,匆匆地拿著一本書,一支粉筆,匆匆地走上講臺。沒有書面教案(上課后憑著回憶補上了一個書面教案),更談不上課件,可感觸頗深,便作了如下記錄:
一、教材解讀
課文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地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本課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二、教學思路
本文教學我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生平;匯報預習時查字典學習生字、理解詞語的情況。解決難以理解的詞語:租界地、帝國主義、耀武揚威。
本課時的教學思路:
1、緊扣標題,打破順序,直奔主題
上課伊始,我首先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課題,以挖掘同學們的潛能,理解課題意思。接著,重點講解第三部分內容,通過反復誦讀文中周恩來兩處以不同語氣所表達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鏗鏘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制造懸念,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使同學們追索:是什么原因迫使周恩來有這等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呢?然后,再回過頭來學習第一、二部分內容。于是,第一部分提到的“中華不振”和整個第二部分這一全文中的重點內容也就不難理解了。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串講,不僅耽誤時間,聽起來也索然無味。
2、朗讀對話,理解字詞,體會感情
(1)對第一部分內容中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部分加以重點指導,再現伯父當時悲傷與無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來疑惑不解與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神態,同時通過理解詞語展示人物的神情,從而達到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2)抓住“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緊握拳頭、只是勸勸、哭訴、衣衫襤褸”這些詞語,朗讀第二部分內容,使租界里洋人、巡警的丑惡嘴臉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躍然紙上,同學們也知道了周恩來因此而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和他立下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的原因。
3、拓展文本,直面歷史,報國立志
課堂上為學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資料,讓孩子們直面歷史,心海難平,心有所向,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初步的報國之情。當孩子們讀到“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時,我說:“孩子們,此時此刻你是怎么想的?你要為誰而讀書?為國家的什么而讀書?”進行指名回答。有的孩子說:“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振興起來了,我要為國家的繁榮而讀書”;有的說:“我要為國家越來越興旺而讀書”;還有的說:“我要為國家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而讀書”……同學們心潮澎湃,熱情高漲。
最后請同學們看課后習題中的“閱讀鏈接”,它是周恩來去日本留學時回到母校,給同學們寫下的有名詩篇。我讓同學們讀一讀這首詩,并和同學們討論發言,講一講這首詩的意思,學習前輩們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
4、講讀課文,抓住契機滲透寫作常識
即將總結全文時我說:“同學們,課文寫了三件事,哪一部分讓你感受最深?為什么?它們又是用怎樣的過渡句連起來的?找到讀一讀。”讓同學們明白寫文章時,要注意前后連接,學會承上啟下,文章就會順暢,讀者就容易看懂。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3
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授課之始,我和孩子討論了一會兒為什么而讀書的問題。結果學生的發言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說:“為了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讀書的”,有的孩子說:“為了上大學來讀書的”,也有的孩子說:“為了找好工作而讀書”。當然,也有學生說:“為了當科學家而讀書的”,引來了孩子們羨慕的目光。
我相機引導孩子要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樹立崇高的理想。“志當存高遠”,只有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理想,從小立志學習,長大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才,造福于人類,才是孩子們讀書的真正目的。緊接著,激發孩子興趣,引導孩子走進了偉人周恩來總理的少年時代。
興趣是孩子們認真學習的動力。通過與學生的對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每個孩子的內心的真實想法,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次問答中,既培養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此話題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進行真實表達。相比于平時嚴肅認真的授課模式,在這種無拘無束的談話中,老師真正了解了學生的思想,才能對學生進行相應教育,也有利于日后個別教育。另一方面,這次談話也激發了學生了解主人公周恩來總理的興趣,這對孩子們閱讀文章內容,感悟全文主旨作了很好的鋪墊。
導入的方式千變萬化,只要能真正激發孩子的興趣,我們就應該積極采納,讓孩子不斷進步。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4
今天我上了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本組單元目標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長的故事,因此,這篇文章最主要的任務應是感受少年周恩來偉大的志向與開闊的胸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圍繞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開故事,作者以陳述事實的語氣,滿懷對周恩來的敬愛之情,通過人物的對話,帶領我們真實而具體地走進了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中國少年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一個偉大人物從小就有不同凡響的心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整篇課文教學,在本課時我主要是圍繞“中華不振”這部分組織學習。具體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閱讀規律,整體解讀文本。
本篇課文從內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諸如:沈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之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系的場景與事件背后卻有著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華不振”又是學習“中華要振”的基礎,研透了“中華不振”,學習“中華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學中,我遵循閱讀的規律,以讀為本,從整體感知入手。通過“有一個詞語和“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請同學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引導學生抓住了“中華不振”這個詞,最后又讓學生再讀課文,自讀自悟,劃出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并說說從這些詞句哪些方面看出“中華不振”。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紛呈的,他們把課文中每一個能看出“中華不振”的句子都找出來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已經走進文本,對“中華不振”有了較深刻的思考。這樣的教學,從整體感知的初讀到自讀自悟的再讀;根據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讀的方式,既關注了讀的層次,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讀的時間。
2、深入重點研讀,進行語文實踐。
對這么多的內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而是引領學生進行聚焦,重點引導學生研讀了伯父的話和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兩部分內容。特別是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是本文的重點,它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這樣處理,點線面結合,既有線上的“序”,面上的“廣”,也有點上的“深”。
在導讀“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就糟了,沒處說理去!”這一句時,讓學生通過讀悟,體會伯父的復雜心情,引導學生讀出了“無奈”,讀出了“擔心”,讀出了“憤怒”,讀出了“沉重”……這些感悟雖然不同,但都源于“中華不振”,這樣的導讀,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另外在研讀“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這個重點時,更是運用導語創境的手段:“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相依為命的丈夫——,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白發蒼蒼的母親——,這位婦女的親人如果也是你的親人——。”其次,還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如在讀悟時,把“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這幾個字加粗后,讓學生再去讀讀,有什么不同。把讀與語言形式、內容、情感的感悟結合起來。
一節課下來,我滿懷激情,學生情緒時高時低,故而在課堂節奏的把握還不夠,另外,感覺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斷學生的思維。個人語言反饋有待加強。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5
根據本課學習目標,我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結合,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過程零而不散,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結合學習內容,確定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
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的過程,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么課堂上教師就應少講。按照葉圣陶先生的說法,是講學生讀不懂的或體會不深的地方,即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擴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所以像本課這類傳統題材的課文由于敘述故文內容遠離現代兒童的生活時代,就需要我們花時間給學生
二、結合學生認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
三、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提高學習能力。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
的能力,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積淀,他們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結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課內外語文學習緊密聯系,才能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所以在本節課中設計的討論和議一議就達到了此目的。
四、通過綜合性學習,汲取營養。
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系,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才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助于語文素質的整體提高。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6
在我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
根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把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的結合,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教學過程中零而不散,課堂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緊緊扣住“中華不振”,層層理解。
這
但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在課堂上既要落實一些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可時間是不夠的。經過分析,我發現對學生來說最為直觀的語段就是第九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像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思考,變換角色,從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二、抓住重點、難點、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難點從句段中領悟“中華不振”的含義,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因此,我把第九自然段作為我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段,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課堂上我讓學生讀,邊讀邊思考:事情發生的過程中在場的都有哪些人?他們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邊讀邊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選擇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流,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為什么
三、結合實際,注重情感,更加深化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于“中華不振”的理解,還要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學生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感到欽佩,從而讓學生知到自已讀書是為了什么?從心底深處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才真正達到目標。所以結合實際,注重情感更加深化,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通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效祖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7
拓展文本,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樹立報國之志。如果本文僅限于對中華之不振的了解,僅限于對那段歷史的拷問,僅限于對周恩來少年時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欽佩,那本文的教學就是不完整的。慕賢、明理的目的是導行。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去努力落實,就是這節課教學必不可少的目標。為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我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解讀“中華不振”讓孩子們心海難平
感悟“中華不振”:
師: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你是從哪些地方讀出“中華不振”的,用筆劃一劃,一會兒,挑你感受特別深的地方讀給大家聽。
交流讀“中華不振”的感受。
指名匯報朗讀。說說“為什么看出中華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幾個方面:
──從伯父的話語中看出“中華不振”。
──從周恩來一連串問題中看出“中華不振”。
──從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租界里卻看不見一個中國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華不振”。
──從婦女的哭訴聲里看出“中華不振”。
──從洋人趾高氣揚、得意揚揚的神情中看出“中華不振”。
──從中國巡警狗仗人勢、耀武揚威的丑惡嘴臉中看出“中華不振”。字串7
──從圍觀的中國人緊握著的拳頭中看出“中華不振”。
──從課堂里魏校長慷慨激昂的情緒中看出“中華不振”。
……
二、研讀周恩來讓孩子們心有所向
師:從租界回來以后,周恩來常常一個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字串6
(相機引導學生結合修身課上周恩來和其他同學不同的表現說。)
學生自由表達。
師: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來──
──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卻給不了一個中國婦女以起碼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卻讓洋人在一個中國婦女面前專橫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國人面對一個洋人,竟不敢給自己的同胞聲張正義。
他決心拯救這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立志……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這可是周恩來一生信守的諾言啊!男同學讀──
師:這更是周恩來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啊!女同學讀──
師: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三、直面現狀讓孩子們在與現實的對話中萌發初步的報國之情
孩子們談的志向和理想可能是粗淺的不確定的,但根植在幼小心靈中的民族情感卻是長久的,甚至于能伴其一生。從大而言之,對改變經濟上與發達國家懸殊,政治上受到一些國家影響,軍事上受到日本等國家威脅的現狀是意義深遠的。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01-13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11-14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_650字01-26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5篇01-02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5篇)12-29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5篇12-29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8篇11-14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教案01-14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作文四篇12-28
【精選】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作文八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