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時間:2024-07-30 10:12:37 瑞文網 我要投稿

(實用)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望天門山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在反復吟誦中想象天門山高聳陡峭的畫面,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會積累詩詞。

  教學重點:

  用語言描繪自己從古詩中想象到的畫面。

  教具準備:

  卡片音樂錄音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人

  師:同學們,你們登過山嗎?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討論

  師:今天我們一起隨唐代大詩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門山,感受一下天門山的陡峭。

  二、教師范讀古詩

  師范讀生閉眼聆聽,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學古詩

  1、生自由讀,讀準字音。

  2、邊讀邊想:讀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聽互讀。

  4、看圖:在圖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畫下來小組交流,教師點撥。

  四、指導有感情地誦讀。

  1、欣賞古詩錄音。

  放配樂古詩錄音,師生邊聽邊看掛圖。

  2、誰愿意當詩人把《望天門山》讀給我們聽?

  3、討論:把你從古詩中看到的.說給我們聽。

  4、指導誦讀。

  5、師配樂表演讀。

  6、生配樂朗讀。

  7、分男女配樂朗讀。

  五、布置作業

  1、把你從古詩中看到的景色說給家長聽。

  2、找一首描寫山的古詩和同學交流。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2、自讀自悟、小組合作,體會詩句含義。

  3、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2、難點:體會詩句含義,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導入)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圖片,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的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發言)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

  指名讀,全班齊讀。

  出示作者介紹。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

  明確:中斷,從中間割斷;出:聳出來;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

  明確: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教師范讀,學生閉眼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天門山的雄偉、有氣勢;青青的水、綠綠的水;兩岸的青山相對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蕩蕩悠悠。

  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句?

  明確:

  (1)“天門中斷楚江開”——“中斷”一詞寫出了天門山的氣勢,令人向往。

  (2)“碧水東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寫了水的清秀。

  (3)“兩岸青山相對出”——“青山”寫出了山的秀美與雄偉。

  (4)“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句話寫出了天門上景色的清幽。

  畫一畫天門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這樣壯麗的景色會說些什么呢?

  (五)小結作業

  學生談收獲,教師總結。

  作業:背誦詩歌讀一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教師準備:

  自制的譜曲的詩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詩的課件。

  學生準備:

  朗讀古詩,平時積累一些李白的詩歌。

  教學重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師:聽說你們很聰明,那我考考你們。(板書:山),什么字?你能說帶有山或與山有關的成語嗎?喜歡游山玩水嗎?都游過哪些山?還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題

  老師帶你們去游天門山,怎么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板書:望天門山。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剛才讓老師領略了你們扎實的語文基本功,現在再去過難關,有信心嗎?底氣不足呀。會讀這首詩嗎?自己大聲讀讀。你們剛才的表現也激起了老師的表現欲,我也要讀一讀。(師范讀,生鼓掌。)能說說你為什么給我掌聲嗎?現在你們是否也想讀?你覺得我哪里讀得不錯,欣賞我的',你可以學習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你就讀出你自己的感覺。男生來讀讀。女生來讀讀。全班一起讀。

  2、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再去讀讀、找找、劃劃。反饋: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還知道你們班畫畫水平很不錯的,來展示一下吧,把這首詩畫出來。想要把這首詩畫好,該做些什么準備?(讀詩、讀懂詩的意思)生自由作畫。誰來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說說自己畫中的得意之處。根據生的回答追問你為什么這樣畫?有何依據?

  三、想象,領悟詩意

  1、師也畫一畫,板畫天門山。這是“天門”天門,顧名思義就是天上的門,可見:能用“天門山真什么”來說說嗎?(高、俊秀、險)是呀,難怪詩人寫到天門山猶如被江水沖擊而隔斷似的,這么雄偉這么有氣勢,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師板畫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師畫的是什么?(水)怎樣的水?(碧水)碧水還可以說什么水?(清清的水、綠綠的水、干凈的水)這樣的水流到天門山的時候,由于山勢的阻擋,產生回旋,轉向北流了(師結合板書加上手勢來說)。現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現出什么畫面?你仿佛聽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擊巖石,發出嘩嘩、很響的、震耳欲聾的聲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麗神奇!其實我畫的水是一條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長江)在古代,長江在天門山之前的中游流經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域,被稱為楚江,天門山之后的下游流經吳國地域,被成為吳江。我畫的其實就是詩里的哪幾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師神情并茂讀這兩句詩。你也想讀讀嗎?我們比賽讀,你們不先練練嗎?指名幾位生讀,評讀,評出優勝者。

  3、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山的磅礴,詩里還有寫山的嗎?(兩岸青山相對出)這又是怎樣的山呢?(請兩位生來表演,為了顯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間靠攏點,演示山向中間突出的樣子)師板畫兩岸的青山,同時板畫孤帆和太陽。

  4、看看老師又畫了什么?怎樣的小船?怎么行駛的?從孤帆你還能聯想到什么?(作者在這船上欣賞風景,被美景陶醉了,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佳作。)剛才我畫的是哪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一片孤帆日邊來。)師做手勢范讀,生練讀,男女生比賽讀,齊讀。

  四、誦吟古詩,拓展積累。

  1、這么美的詩,能積累下來嗎?可以做做動作背。生自由背誦,指名背,齊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們這樣讀詩、背詩,他們是吟詩,吟唱詩歌,也就是把詩歌唱出來。今天我們也來學一學古人,唱一唱詩。課件出示:譜上曲的詩句。師唱,生跟唱,師生齊做動作唱。

  3、知道這么精彩的詩是誰寫的嗎?對李白你了解多少?李白是我國唐朝的詩人,背后人譽為“詩仙”,現存詩歌將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寫山水的,你還知道李白哪些寫山水的詩?老師也找了幾首,給同學們欣賞。課件出示:《獨坐敬亭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天門山》。

  五、結語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感受古詩中描繪的天門山的壯觀美景,了解詩人對眼前美景的喜愛之情。

  2.初步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地吟詩。

  教學準備:

  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1.師: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眼前天門山的美麗景色,吸引著這位遠道而來的詩人。他就是唐朝詩人李白。

  2.師:孩子們,剛剛說的故事發生在哪里?(天門山)講的是誰?(李白)孩子們,這幅圖片上的人就是李白,你們看看,覺得李白是個怎么樣的人?(喜歡旅游……)他是怎么來到天門山的?(坐著船)

  二、理解中斷、至此、兩岸青山、日邊來等詞義。

  1.師:李白來到天門山之后,他看到了一副什么樣的畫面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李白去看一看天門山的壯麗風景吧!(出示動畫)

  2.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兩座山、一艘船、江水……)你聽到了什么?(……)

  3.小結:

  李白是一位詩人,那么我們今天就要學習用詩人的語句來講述,因此我們把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稱為“中斷”,詩中的江水是在楚國地帶,所以我們叫他“楚江”;東流的江水在詩人所在的地方轉向北流,所以我們用至此這個詞,在圖片中我們看到了兩座山,我們叫它“兩岸青山”,詩人坐的船從遠處駛來,就像從太陽升起的地方來,我們就叫“日邊來”。

  三、欣賞古詩

  1.幼兒欣賞配樂朗誦。

  2.提問:好聽嗎?剛才這首詩叫什么名字?(《望天門山》)你知道“望”是什么意思嗎?(看),沒錯,就是往遠處看的意思,詩名的意思就是看著遠方的天門山。

  四、理解詩意

  1.了解古詩結構

  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老師這里有四幅圖,分別代表了這首詩的四句話,“第一句,……”請你們仔細觀察,幫這四句話找出相對應的圖。

  2.師幼討論

  3.出示古詩的四幅畫面,請幼兒進行配對

  (1)天門中斷楚江開:你覺得是哪一幅圖和他是相對應的,為什么?

  (2)碧水東流至此回,說的是哪幅圖?你從哪里看出這幅圖講的是這句話呢?

  (3)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分別是哪幅圖?

  五、幼兒學念古詩

  1.師:欣賞完了美景,也知道了古詩的'意思,接下來我們來做一次小詩人,試著看著這四幅畫,把這首詩念一下。

  2.幼兒集體朗誦2遍。

  3.配樂有感情的朗誦2遍。

  六、總結全詩,體會感悟

  1.提問:這么優美的古詩《望天門山》,你覺得李白在寫它時,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2.小結: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詩人李白乘著一葉小舟遠游經過天門山,他看見長江把天門山中間斷開,綠色的江水往東方流去,江水轉向北流,長江兩岸的青山與青山相對并十分突出,一只小船正乘風破浪,從天邊緩緩駛來。看到如此美景,李白被深深地陶醉。于是他就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七言絕句《望天門山》。最后,我們再來有感情的朗誦一遍古詩。

  七、延伸活動

  師:我們現代人為了紀念李白,還把這首《望天門山》創編成了歌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下吧!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詩人的相關情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2、過程與方法:朗讀;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品味詩句,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詩人的欣喜與贊美之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2、難點: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幻燈片展示天門山圖片,看一看圖片中都展現了哪些景物及特點。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明確:壯觀開闊。引導語:這就是位于安徽省的天門山,在一千多年前,詩人李白乘船路過這里,也看到了這樣的一幅畫面,那么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著作者的眼睛,乘船駛過長江,看一看他怎么描繪他看到的天門山,體會一下他當時的'情感。(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校正字音,學生齊讀詩文。(多媒體輔助播放錄音)

  2.請兩到三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文,師向學生明確誦讀要求。

  3.教師介紹詩歌相關背景。幻燈片顯示內容)

  明確:天門山是安徽省蕪湖市北郊,有博望山,亦稱東梁山。和縣城東南30公里的長江西岸,有西梁山。兩山夾據,長江西來,至此折向北流,形勢險要。南陳《輿地志》云:“博望梁山,東西隔江相對如門,相去數里,謂之天門。”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蕪湖市北郊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

  4.自由朗讀,之后小組討論,結合書下注釋,理解每句詩歌表現的內容,理解詩歌大意。

  (明確:第一聯:天門山水雄奇險峻的氣勢;第二聯:長江渾闊茫遠的水勢。)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研習第一句:

  (1)提問: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主要寫的“山”還是“江”?為什么?

  (明確:寫的是“江”,詩句是寫天門山被長江沖破開來,主要想突出的是“江”。)

  (2)提問:突出了江水什么特點?

  (明確:迅猛,湍急,洶涌。)

  2.研習第二句:

  (1)提問: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主要寫的“山”還是“江”?

  (明確:寫的是“山”,詩句是寫湍急的水因為山的險峻也至此回旋,主要想突出的是“山”。)

  (2)提問:突出了山峰什么特點?

  (明確:險峻,雄奇。)

  (3)提問:這樣把“山”與“江”對比著來寫有什么好處呢?

  (明確:相互映襯,更能突出山的險峻,江的湍急,景色更為雄奇壯麗。)

  3.研習第三、四句:

  (1)提問:后邊兩句作者寫到了什么景物呢?

  (明確:青山,孤帆,太陽。)

  (2)提問:作者寫“兩岸青山相對出”,山是不會動的,為什么會“相對出”呢?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青山不會動,是作者乘的船在動,看到青山漸次出現在眼前,像是一個個出來歡迎作者這樣的客人;形成了一幅動態的畫面。)

  (3)提問:作者寫“孤帆一片日邊來”太陽照在水面上是什么樣的場景?

  (明確:太陽將江水映照得彤紅,作者乘船行駛在這樣的江面上,壯闊美麗。)

  4.體會情感,請同學們小組討論,想像一下如果是自己身在這樣的場景下會有什么樣的體會。

  (明確: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引導,欣喜、熱愛、贊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讀完此詩,請課下收集整理你最喜歡的李白的詩句,小組討論,彼此交流。

  (五)小結作業

  小結:學生自主總結本節課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作業:朗讀并嘗試背誦這首詩歌,并根據自己的體驗與想象把詩歌的景色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并與同學交流。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通過對“斷”、“開”、“回”、“出”等字的理解,并充分發揮想象,感悟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景色;

  3、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詩人李白的其他詩歌、ppt課件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句的意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理解詩意。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代圣人孔子曾經說:“不學詩,無以言”,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意境優美,而且想象豐富。說起意境開闊想象豐富的古詩,有一個人就不得不說,他的詩也不能不讀。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知思出了多少游子的悠悠鄉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知送給友人多深的切切情誼;還有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九天直下的何止是廬山瀑布啊?這些詩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誰(生答)是的,李白(板書:李白)

  詩仙李白,一生熱愛大自然,他對自然美景有著非同一般的欣賞力。一次,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家鄉,乘舟沿江而下,經過天門山,眼前奇特偉美的景色勾動了他的詩興。于是,一首不朽的詩篇——《望天門山》在他那枝猶有神助的魔筆下誕生了。大家齊讀課題(板書:望天門山,齊讀:望天門山李白)

  二、讀通詩歌,初悟詩意

  1、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師板書“中”“帆”)

  2、指名讀詩,正音,強調上面幾個字。(師:其中有兩個字容易讀錯,“中”“帆”,第一個“中”,它是多音字,指名說,這里應該讀什么?“中斷”就是中間斷開,所以讀第一聲,“中斷”讀,第二個“帆”,指名讀,你真棒,好多大人都會讀錯,第一聲,“船帆”,以前的船啊,要靠風把張開的船帆吹動才能行駛,“船帆”。指導寫“帆”字)

  3、指名讀。(相信大家一定能讀得非常通順了,誰想讀,指名兩個學生讀)

  4、范讀。(你們讀得這么好,萬老師也想讀一讀了,好嗎?可不能只是豎著耳朵聽,還要仔細聽聽我讀詩時候的節奏和停頓。準備好了嗎?)

  5、生自由讀,初悟詩意。(指名讀,誰想模仿老師讀一讀。還有許多想讀的同學,讀給你的同桌聽吧。一邊讀還可以一邊想想,哪里還不太明白,可以在讀不懂的地方畫一個問號,還可以聯系課文注釋和插圖來理解詩句意思。開始吧。)

  6、生提出疑問。(你有哪里還不明白的嗎?指兩名生說)

  7、不急(沒關系),這些問題我們學著學著,你就能豁然開朗了。詩題是望天門山,詩人到底望見了什么呢?讀讀詩,和同桌討論一下吧。

  8、指名說(引導:天門、楚江、孤帆、日,分別板書)

  三、激發想象,感悟詩境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首先,你認為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是啊,名為天門,必為天之門戶。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

  4、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詩,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從哪兩個字里看出來是楚江把天門山劈開的呢?(引導學生根據注釋理解“楚江”)。“開”?能組一個詞嗎?怎么開的呢?讀讀這一句吧。

  5、是啊,一個“斷”一個“開”就寫出了這奔騰東去、洶涌澎湃的楚江水,一起讀這句!(板書:洶涌)

  6、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板書:雄偉)(師:至此回是怎樣的呢?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

  7、閉上眼睛,你能看到這幅畫面了嗎?指名答(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是啊,湍急的河水流到這里受到了山的阻擋。)回答完再讀(碧水東流至此回)。

  9、這是險峻如刀砍劍劈的天門山,楚江水洶涌而至,撞擊天門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蕩而去。(齊讀1、2句)

  10、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無人回答就引導到后兩句詩)

  11、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青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里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字理解。是靜止的嗎?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12、兩岸的青山相對著,本來靜止不動的山,怎么會有出來的感覺呢?讓我們再來讀讀下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我們坐車的時候,是不是發現窗外的景物都往后退呢?)你知道為什么了嗎?

  13、現在我們來看看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來”)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兩岸的青山好像紛紛出來迎接詩人呢!)

  14、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船是由遠及近,這兩岸的山就好像張開手臂在迎接他。讀——

  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再讀——

  四、入情入境,深悟詩情

  1、這個時候,你要是坐在這片孤舟上,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指名答)

  2、是啊,詩人李白跟你有著同樣的心情。

  3、師述: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于是,他揮筆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3、山的熱情、水的澎湃,都是因為詩人那喜悅的心情、寬闊的胸襟和奔放不羈的情思。

  4、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只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穿過狹窄的河道,看見的又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再拐過一道彎,看見的還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這是因為——“孤帆一片日邊來”!(齊讀)

  五、賞析拓展,總結全詩

  李白自稱“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歲月是在隱逸漫游中度過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風明月,留下許多含而不露,意境深遠的山水詩的名篇。

  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出三峽,便有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空谷絕響;

  東至齊魯,便有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蒼涼景色;

  西游華山,便有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引讀:來到安徽當涂天門山,便有了(生讀全詩)

  師:李白的詩還有許許多多,都等著你們去讀呢!

  六、指導書寫:(依據時間)

  我們讀詩有點詩人的感覺了,寫字能不能像詩人一樣呢?古代的大詩人可是除了能寫一首好詩,還能寫得一手好字啊!我們來看看詩中幾個比較容易出錯的字,一起來寫一寫,好嗎?(“斷”、“孤”、“帆”、“楚”師講解強調“斷”字的筆順,“孤”字下面一點,“帆”字橫折彎鉤,生在課堂作業本上書寫。)

  七、板書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雄偉

  楚江洶涌

  孤帆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望天門山》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意境和詩人所表達的感情,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美,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理解題意。

  1、師:在上課前,首先來欣賞幾句名詩。

  課件出示有關長江的古詩名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明)楊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宋)蘇軾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宋)辛棄疾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宋)柳永

  (指名一組學生開火車讀)

  師:這些詩句有什么特點?

  生:這些詩句都是寫長江。

  師:通過讀這些詩,長江在你心里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生:我感到了長江之水的惆悵;

  生:我領略了“浪花淘盡英雄”的本色;

  生:讀完后,我感覺到長江磅礴的氣勢。

  2、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跟長江有關的詩歌。(師板書課題:望天門山)(生齊讀。)

  3、誰理解了這題目的意思?(指名說)

  生:看天門山。

  師:“看”和“望”有什么區別?(讓學生理解:向遠處看就叫“望”。)

  師:同學們可能要覺得奇怪了——剛剛老師明明是說跟長江有關的詩,現在怎么變成山了?(停了停)別急,請聽老師細細說來:天門山在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課件出示:安徽省地理圖)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山。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的時候,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志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東西梁山,也就是我們詩題中的“天門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課件出示課題)這首詩既描寫了天門山的高聳險峻,也描寫了長江的洶涌奔騰。

  二、讀懂詩意,讀出詩情。

  1、下面就請同學們打開書84頁,一起來讀讀這首詩吧。注意要求:自由反復地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準備好了嗎?(生答:準備好了。)好,開始吧。

  (課件出示詩歌,生自由讀詩)

  2、指名讀,齊讀。(預設評價:讀得不錯,如果能把每個字音咬準就更好了;讀得真不錯,每個字音都讀得很準。)

  3、師:想把它讀得更有味道嗎?

  生:想。

  師:那首先得弄明白這首詩的意思。接下來,請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聽清要求:先找出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然后,利用工具書或書中的注釋,結合插圖,理解詩歌的意思,并互相說一說。記住了嗎?(生:記住了)那好,開始吧。

  (生合作學習)

  4、你們讀懂了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嗎?(指名說)(隨機板書: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師:嗯,找得很準,看來同學們很用心地去讀了這首詩,那能讀懂它嗎?

  生:能。

  師: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指名說)

  師:這只是我們對這首詩的粗淺認識,后人對這首詩又有怎樣的評價呢?我們來看看吧。

  5、課件出示后人對詩的評價:

  這首詩意境雄奇壯闊,孕大含深;氣勢洶涌奔騰,吞吐山河;色調熱烈醒目,催人奮發;構圖粗野蒼勁,風格豪邁超俗,狂放不已,就好像一幅氣勢磅礴的畫。

  (學生自由輕讀,老師指名讀。)

  師:評價里說這首詩就好像一幅氣勢磅礴的畫,從詩里的哪些詞句可以看出?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

  師:特別是這個“開”字,讓你想象到什么?(板書:開)

  生:讓我想象到江水排山倒海的氣勢。(板書:吞吐山河)

  師:你能讀出這種吞吐山河的氣勢嗎?(指名讀)

  師:還有嗎?

  生:“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句也可以看出。

  師:特別是這句里的哪個字?

  生:就是這個“回”字。

  師:怎么說?(板書:回)

  生:水一到這里就打旋渦,在這一帶回旋。

  師:大家一起來想象一下,長江水一到天門山這個位置,水道突然收緊了,水就——

  生:變得更急了。

  師:水從上面沖下來,下面是一馬平川,前面的水面寬闊了,水自然就——

  生:緩了。

  師: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緩的水,自然就——

  生:回過來。

  師:所以一個“回”字,其實是在寫“急”。(板書:急流回蕩)

  你能讀出這種急流回蕩的氣勢嗎?(指名讀)

  師:誰能把前兩句連起來讀一讀?(指名讀)

  師:還有地方可以看出這種氣勢嗎?

  生: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這里面有個字把靜止不動的山寫活了,是──

  生:出。(板書:出)

  師:是呀,孤舟順流而下,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這是何等的壯觀啊!

  東西梁山對峙,沿岸都是高聳的山峰,險峻的重嶺,(師手指插圖)能看得出氣勢嗎?

  生:能。

  師: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下這種氣勢──(教師板書:雄山對峙)

  師:誰能來讀一讀這句?(指名讀)

  師:還有嗎?(如果沒有學生說,師就引導)“孤帆一片日邊來”是表現雄壯、磅礴的氣勢,還是表現溫柔、平靜的.感覺呢?

  預設1:

  生:溫柔、平靜的。因為“日”給人溫暖的感覺。

  師:從“日邊來”,讓人感覺江水是從天而來,“水從天來”這氣勢溫柔嗎?

  生:不溫柔,很雄壯。

  預設2:

  生:雄壯。

  師:為什么給你這樣的感覺?

  生:從“日邊來”,讓人感覺江水是從天而來,“水從天來”這氣勢當然雄壯啦!

  (板書:江水天來)

  師:你能讀讀這句嗎?(生讀)

  6、師:這首詩表現的就是這種“吞吐山河、急流回蕩、雄山對峙、江水天來”的磅礴奔放的氣勢,(師手指板書)讓我們把這種氣勢讀出來吧。課件出示詩歌。(指名讀,齊讀)

  7、同學們讀得真不錯,老師也很想來讀一讀,我來試試好嗎?(生:好)但老師有個請求,就是我在讀的時候,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看你能從中感受到什么?(課件播放音樂,師范讀,生閉眼想象畫面。)

  8、師小結:從詩歌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雄壯)(板書:雄壯)你想說些什么?

  9、這么狂放豪邁、充滿激情的詩歌,想不想永遠把它留在心里?(生:想)那就給你們兩分鐘時間把它背下來吧。(生自由背,指名背)

  三、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1、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現存近千首詩。他的詩色彩瑰麗,大膽想象,被稱為“詩仙”。同學們,長江水的洶涌奔騰,天門山的高聳對峙,深深地吸引了李白,所以李白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寫下了另外一首詩《天門山》、一篇文章《天門山銘》。

  (課件出示:《天門山》、《天門山銘》)師與學生一起讀。

  2、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描寫祖國風光的詩歌?(學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描寫祖國風光的詩歌。)

  3、老師也搜集了一些描寫祖國風光的詩歌,也想來展示展示,可以嗎?

  (課件出示描寫祖國風光的詩。)

  四、布置作業。

  將《望天門山》這首詩描寫的畫面畫出來。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出示各種字體的“山”及《望天門山》的草書作品,初步感知書法魅力。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你們愛游山玩水嗎?都去過哪些山?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有一位唐代詩人,他游歷了許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為“詩仙”,又被稱為“游俠”。他就是——李白。(板書)

  3.出示課件(《望廬山瀑布》《游泰山》),讀后揭題:他還去過一座山,山名就在剛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嗎?(師板書:天門山)

  4.今天,就讓我們隨大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師板題)釋題:“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這兒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讓我們去詩中尋找答案吧!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強調:“中”是個多音字,“中斷”就是“中間斷開”的意思,因此在詩中讀第一聲。

  3.教師范讀,學生評議。

  4.學生自由練讀,讀出節奏。

  5.指名讀。

  6.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是一幅畫,畫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讀詩,畫出詩中寫景的詞語。

  8.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天門、楚江、孤帆、日。)

  三、繪畫想象,感悟詩境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誰愿意用朗讀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畫面?

  3.詩畫詩畫,詩畫不分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當一回小畫家,把詩人所看到的景象畫下來。首先,你認為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為天門,必為天之門戶也。(師板畫天門山。)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出示第一句)

  5.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話,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理解“楚江”。

  6.讓我們想象著奔騰東去的楚江水,我們一起讀!

  7.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讀讀!(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這里受到了山的阻擋。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

  9.音樂是流動的畫,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指名答后再讀。

  10.讓老師用線條為你們勾勒——這是險峻如刀砍劍劈的天門山,楚江水洶涌而至,撞擊天門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蕩而去。(齊讀1、2句)

  11.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

  12.(師板畫兩岸的青山)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里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理解。)

  13.兩岸的.青山相對著,怎么會有出來的感覺呢?讓我們再來讀讀下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你知道了什么?誰來畫一畫?(生板畫孤帆、紅日。)

  14.現在我們聯系這兩句來探討探討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

  15.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船是由遠及近,這兩岸的山就好像張開手臂在迎接他。讀——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讀——

  四、入情入境,深悟詩

  1.(播放視頻)師述: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著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于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2.聽完老師的介紹,你覺得詩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只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穿過狹窄的河道,看見的又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再拐過一道彎,看見的還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這是因為——“孤帆一片日邊來”!(齊讀)

  4.山的熱情、水的澎湃,皆是因為詩人那喜悅的心情。(出示課件:幾種不同字體的古詩)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作品,你認為哪一幅最能表達詩人的情感、表現詩的意境呢?

  5.是啊,這幅草書行云流水,好像讓我們看到了天門山的氣勢,(讀1、2句)這幅字暢快淋漓,仿佛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讀3、4句)

  6.配樂背詩。

  點評:這個環節的設計將古詩與書法的魅力融為一體,既讓學生初步感受草書的內涵,又是課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總結方法,賞析拓展

  1.(指板畫,配樂)瞧——青山、綠水、紅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畫啊!(貼草書詩句)看,書法也以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著剛勁之美。(板書:書畫)

  2.詩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畫,也可以是一行行靈動的字,難怪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課件出示)生齊讀。

  3.正因為天門山的熱情讓李白感動,所以他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還寫下了另外一首詩《天門山》和一篇文章《天門山銘》。一個地方留下兩首詩、一篇文章,這在李白寫詩的生涯里是不多見的,可見天門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留在心底吧!(加動作背《天門山》。)

  5.總結:相同的地點不同的詩,我們又可以用怎樣的畫、什么樣的字來表現呢?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賞析寫景的古詩。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的能力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表達的意境。

  教具準備:

  《望天門山》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了解詩人,導入課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詩人李白嗎?你會背誦他的哪些詩呢?(指名背誦)

  2、看來,大家都很喜歡李白。那你對他有多少了解呢?(學生根據課前查找的資料回答),師出示課件1。

  3、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他寫的一首詩歌:《望天門山》》。當年25歲的詩人李白朝氣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賞到天門山雄奇秀麗的景色,詩性大發,作下了流傳千古的《望天門山》一詩。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同學們跟隨大詩人李白一起去游覽長江,欣賞天門山那美麗的景色吧!(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播放朗讀課件,聽詩歌朗讀。

  2、多媒體顯示自學要求(齊讀):

  (1)把詩讀正確、流利。

  (2)結合注釋,了解詩意。

  (3)提出自己的`疑問。

  3、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4、小組里交流、討論疑難問題。

  5、展示學習成果。

  (1)誰來讀讀這首詩?

  (2)說說你在剛才的學習中知道了什么?(學生匯報)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

  教師通過點撥、提示、借助課件等方式引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三、朗讀古詩,品味詩境,體會詩情

  師:理解了這首詩的內容,我們怎樣去有感情的朗讀呢?(生自由發言)

  師歸納:這首詩應該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讀,才能讀出天門山的豪邁氣勢。(播放《望天門山》朗讀課件)

  師: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的朗讀,在朗讀中品味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

  生: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模仿古人誦讀古詩)—→配樂朗讀師:這么美的古詩,你們能背一背嗎?(學生背誦古詩)

  四、課時小結,課外拓展

  1、詩配畫: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反饋:天門山長江太陽帆船)我還知道同學們的畫畫水平挺不錯,來展示一下吧!把這首詩歌的內容畫下來。

  2、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大詩人李白,學習了他的《望天門山》一詩,大家的表現老師非常棒,其實李白只是古詩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搜集,希望同學們在課后多積累自己喜歡的古詩,我們在下次的語文興趣活動課上舉行一次古詩擂臺賽,看誰在相同的時間里背誦的古詩最多。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3.感受詩中美景,了解古人對祖國山河的描寫,在誦讀過程中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詞句,理解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我們學過了許多古詩,誰能背誦一首古詩,說說了解的詩人。

  2.導入新授,檢查學生預習《望天門山》的情況。

  (1)齊讀《望天門山》后,指名讀。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3)出示課件,直觀感受雄偉的長江美景。

  二、朗讀詩歌,感受美景

  1.再讀詩歌,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較容易的問題,請其他同學幫忙,較難的、重點的問題留在講讀時再解決)

  2.先理解字、詞意思,再講詩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自主學習第1.2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2)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注釋自學句意,小組討論句意后,指名說句意。

  【讓學生從文本的自由品讀中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中意境】

  (3)播放課件:從中間割斷,清清的奔騰東流的長江水,到了天門山時,被陡峭的山壁阻隔而回旋激蕩。

  (4)自主學習第3.4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5)學生根據注釋討論句意。

  (6)指名說句意:雄奇秀麗的天門山夾江對峙,拔地而起,在鋪滿紅光的江面上,帆船輕捷而來。

  3.讓學生試著把整首詩連起來講一講詩意。

  4.引導學生理解《望天門山》表達的`思想感情。

  (1)根據詩意,給合圖畫,想象當時的意境。

  這首詩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

  (2)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

  指導感受理解:“斷、開”──山斷而江開,可見江水的聲勢是多么浩大;

  “流、回”──兩山夾江,可見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蕩,那氣勢真是不可阻擋。

  隨文指導學生學習“我會寫”的生字:斷、楚、孤、帆。

  (3)指導朗讀:用怎樣的感情讀這首詩呢?(磅礴,雄壯,充滿陽剛之氣。)

  (4)畫一畫: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畫出來。畫好后,指名到講臺上說說自己畫了什么,為什么這么畫。

  【看課件理解詩,把詩變成畫,進一步感受詩中美景,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在講畫、評畫的同時加深對詩的理解。

  5.在熟讀基礎上背誦古詩:提示“斷、開、流、回、出、來”六個字,幫助背誦。

  四、作業設計

  展開豐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話寫《望天門山》

  第二課時:

  一、談話切入,背誦第一首詩

  二、出示課件,創設情境:欣賞西湖美景,引出新詩

  【創設情境,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容,營造氛圍,調動學習熱情,實現自然過渡。】

  二、分組合作學習古詩

  給學生提供學習古詩的參考方法:

  1、朗讀(讀通古詩)。

  2、查找相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

  3、再次朗讀(讀懂詩意)。

  4、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意。

  5、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6、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深入挖掘學生學詩的經驗,幫助學生歸納梳理學詩方法,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保障。】

  三、小組匯報,相互評價,理解古詩

  1.小組派代表說說每一句的意思。

  2.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人筆下的西湖是怎樣的,

  3.體會詩人的感情:通過讀詩歌,你體會到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感情是怎樣的?

  四、比較朗讀,引導背誦,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1.男、女孩比賽讀:男孩子用雄渾的聲音朗誦《望天門山》,女孩子用甜美的聲音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2.讀后相互評價。

  3.小組輪讀。

  4.指名背誦。

  【通過比較和多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再次體會兩首詩描繪的不同景色和不同的意境。激發學生的想像,豐富學生的體驗,加深對詩句內容的感悟,以讀促思,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學習,引導創新。

  1.布置作業:搜集長江、西湖的風光圖片、文字資料等,搜集其他描繪風景的詩句。

  2.口語交際;開展“我是西湖(三峽)小導游”的口語交際活動。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望天門山》的網絡課件,李白的一些詩歌和其他詩人描寫長江的詩詞名句。

  2、學生準備:朗讀古詩,平時積累一些李白的詩歌。

  教學重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一、巧妙引詩文

  在我們安徽省當涂縣有一處雄奇秀麗的景色,同學們想去看看嗎?

  師:早在唐朝時,大詩人李白來到這里,作下了流傳千古的《望天門山》一詩,現在請大家隨著李白一同去游覽長江吧。

  利用網絡課件展示給學生的是:李白興致勃勃乘船順江而下欣賞天門山一處奇特景象,配樂,李白誦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欣賞結束。

  師:你們游覽了天門山的景色,有何感嘆?

  指名答:天門山真雄偉啊!

  長江真浩瀚啊!

  天門山真險峻,這里的江水波濤洶涌可稱奇觀。

  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李白很有才華,作了這么美的詩。

  師總結:大家看得仔細,說得更好,你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詩中內容。聽說你們很聰明,那我考考你們。(板書:山),什么字?你能說帶有山或與山有關的成語嗎?喜歡游山玩水嗎?都游過哪些山?還想去游哪些山?

  今天,老師帶你們沿著當年李白的足跡去游天門山,怎么樣?那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望天門山。

  二、初讀知大意

  1、剛才讓老師領略了你們扎實的語文基本功,現在再去過難關,有信心嗎?

  會讀這首詩嗎?自己大聲讀讀。

  你們剛才的表現也激起了老師的表現欲,我也要讀一讀。(師范讀)

  現在你們是否也想讀?那就與老師一起讀吧!

  男生來讀讀。女生來讀讀。全班一起讀。

  2、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再去讀讀、找找、劃劃。

  反饋: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還知道你們班畫畫水平很不錯的,來展示一下吧,把這首詩畫出來。想要把這首詩畫好,該做些什么準備?(讀詩、讀懂詩的意思)

  生自由作畫。

  誰來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說說自己畫中的得意之處。根據生的回答追問你為什么這樣畫?有何依據?

  三、品讀悟詩情

  1、師也畫一畫,板畫天門山。這是——?天門天門,顧名思義就是通向天上的門,可見天門山怎么樣呢?(山:高大雄偉、陡峭險峻)(介紹天門山)

  是呀,難怪詩人寫到天門山猶如被江水沖擊而隔斷似的,這么雄偉這么有氣勢,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師板畫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師畫的是什么?(水)怎樣的水?(碧水)碧水還可以說什么水?(清清的水、綠綠的水、干凈的水……)這樣的水流到天門山的時候,由于山勢的`阻擋,產生回旋,轉向北流了(師結合板書加上手勢來說)。

  現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現出什么畫面?你仿佛聽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擊巖石,發出嘩嘩、很響的、震耳欲聾的聲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麗神奇!(水:碧綠、波浪滔天,滾滾東流)

  其實我畫的水是一條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長江)在古代,長江在天門山之前的中游流經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域,被稱為楚江,天門山之后的下游流經吳國地域,被成為吳江。

  我畫的其實就是詩里的哪幾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師神情并茂讀這兩句詩。你也想讀讀嗎?我們比賽讀,你們不先練練嗎?指名幾位生讀,評讀,評出優勝者。

  3、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山的磅礴,詩里還有寫山的嗎?(兩岸青山相對出)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師板畫兩岸的青山,同時板畫孤帆和太陽。

  4、看看老師又畫了什么?怎樣的小船?怎么行駛的?從孤帆你還能聯想到什么?(詩人李白在這船上欣賞風景,被美景陶醉了,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佳作。)

  剛才我畫的是哪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一片孤帆日邊來。)師做手勢范讀,生練讀,男女生比賽讀,齊讀。(老師展示天門山的圖片)

  既然大家都畫出了這首詩,那肯定能用自己的話把畫上的景物說一說,誰來啊?

  (注釋:中斷:從中間斷開。至此:又作“直此”。回:回旋,打轉。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分為兩座山,碧綠的江水向東流到這兒突然轉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的旁邊悠輕快駛來。

  想象“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畫面。

  學生質疑:(師預設文題)

  生A:東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動詞“出”呢?

  生B:“出”在這兒是什么意思?

  師:你們所提出的問題,正是理解的難點所在。

  師:把這句詩改為:“兩岸青山相對立”好不好?

  學生個個搖頭,表示不贊成。

  師: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絕妙之處?

  學生冥思苦想,卻張嘴結舌。

  師:請大家再來欣賞課件。

  學生看到詩人在茫茫長江之上,孤帆順流而下,遠處天門兩山撲入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這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給人感覺呆板,而“出”給人感覺活躍。

  生B:“出”表現詩人在行舟過程中由遠到近看到天門山的樣子。

  生C:“出”給了我們動感,天門山由遠到近,由渺小到高大,顯現在我們眼前。

  師總結: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稱為“詩仙”。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更讓我們融入到詩的意境中。讓我們帶著感情朗讀這首詩。

  5、吟誦背誦古詩,默寫并展示自己的畫作。

  (1)美的詩,能積累下來嗎?可以做做動作背。生自由背誦,指名背,齊背。

  (2)大家會背了,那會寫嗎?請大家把這首詩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默寫在剛畫好的圖畫上,給自己的畫配上詩,好嗎?

  (3)請同學上臺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升感情

  這么精彩的詩是誰寫的嗎?對李白你了解多少?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理解詩句

  2、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感受詩中美景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根據詩歌內容體會出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生背誦《望天門山》

  師:我們上節課學了《望天門山》,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來看看夏天在詩人的的眼里是怎樣的?(讀全詩)

  二、合作交流

  1、解決生字(學生自己解決)

  瀲滟: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適。

  2、介紹作者

  3、師:生字、詞你們都懂了,現在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說。

  三、品讀體驗

  1、舉手發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時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麗;下雨的'時候水霧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

  2、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飲: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過天晴)

  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3、師:這首詩是寫(作者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這四句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學生糾正:不是)

  師:同學們怎么說不是呢?

  (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

  師:有些同學知道了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現在小組交流,每句詩各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呢?

  (后兩句詩寫了拿西湖來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師:作者每見過西施,西施當時也沒有站在湖邊給作者作比較,那作者怎么對他們進行比較呢?

  (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當)

  這樣想象和比喻,西湖就(顯得更美了)

  師:西湖就顯得更美了,那現在同學們自己想象西湖的美,這么美的景色,我們一起來體驗。(學生根據自己想象的“美”來讀詩句,體驗美。老師指導和范讀。)

  四、鞏固延伸

  同學們,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會寫“斷、楚、孤、帆”四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2.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第二十一課,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班齊讀,分小組讀,指明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奏劃分,知道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情商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體現出詩人借景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天門中斷—楚江開

  氣勢磅礴

  碧水東流—至此回雄偉秀麗

  望天門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青山——相對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邊來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07-15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03-03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04-11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優秀03-09

望天門山的優秀教學設計03-15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精選20篇)02-28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15篇03-03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精選10篇)08-10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精選3篇)06-17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