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體會
一、電影跨過鴨綠江主要講了什么?
跨過鴨綠江主要講述的就是志愿軍們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的故事,該影片完美的還原志愿軍在艱苦環境下堅持作戰的史實。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戰士們依舊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守護著我們的國家,而這部電影也是還原了真正的歷史事件。
通過這部影片我們可以更好的去了解當初的那段歷史。
二、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體會(精選5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體會1
電影《跨過鴨綠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詩性”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影片兼具史實性、藝術性、思想性,從國際視野出發,以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視角講述,從中央領導的戰略思維、志愿軍將領的戰場謀略、前線志愿軍戰士的浴血奮戰等多個維度,再現了東西兩線和五次戰役中一場場可歌可泣、蕩氣回腸的戰斗,全面還原了71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歷史,全方位呈現出我們為贏得這場艱苦卓絕、震撼人心的偉大戰爭的最后勝利所做的犧牲和努力,弘揚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權霸權、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鋼鐵意志和頑強品格。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首部故事片電影,《跨過鴨綠江》濃縮了總臺“鍛造精品,重塑高地”的格局和情懷。經過十個月的努力,電影《跨過鴨綠江》在堅持歷史縱深、國際視野、美學品格、史詩風范的基礎上,優化內容、打磨細節,基于歷史背景與事實,強化有利于調動觀眾情緒的故事場景,在追求史實性的基點上展現藝術的表達力,力求達到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平衡與交融。
有別于同類型同題材電影,電影《跨過鴨綠江》引領觀眾走近真實的`英雄,重返真實的戰場,整部影片猶如一本“影像”歷史,具有極強的歷史揭秘感和現場還原感。定檔主海報將戎裝嚴整、匯集成鐵流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這一氣吞山河的歷史畫面定格。人物版海報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目光如炬、神態堅定,方寸之間彰顯大將運籌帷幄的謀略和底氣,密切關注著朝鮮戰場的每一項戰報。志愿軍38軍軍長梁興初、50軍軍長曾澤生、63軍軍長傅崇碧三位軍長戰場指揮、知難而上的剛毅神態也在海報中生動展現。同時,鏡頭還深情致敬了不容忘卻的英雄們:抱著炸藥包沖向敵群的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口的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烈火燒身也不暴露目標的一級戰斗英雄邱少云;以石頭充饑死守陣地、率領全團浴血奮戰,打出志愿軍軍威的戰斗猛將范天恩,展示出一線戰場的極度殘酷,彰顯出革命先烈“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偉大品質。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到國際格局的波云詭譎、一線戰場的慘烈恢弘、復雜戰事的瞬息萬變,更能感受到我軍應變之迅速、應對之從容,經歷了殘酷戰斗的戰士們哪怕犧牲,也要高傲地聳立在自己的陣地上,為身后的祖國和人民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鐵血長城!感天動地的英雄群像,深深震撼著無數觀眾。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威望,奠定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中國贏得了和平建設的環境,使中國人民志愿軍經受了現代戰爭的鍛煉,特別是取得了現代條件下依靠劣勢裝備戰勝優勢強敵的寶貴經驗。同時,我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鍛造出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忠誠精神、國際主義精神構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將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電影《跨過鴨綠江》用光影紀錄歷史,再現了71年前的硝煙烽火和可愛可敬的革命先烈,有溫度、有亮度、有濃度地傳遞家國情懷。讓觀眾感懷先輩們舍生忘死捍衛國家主權的同時,將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重要意義、歷史經驗和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到不斷的探索和創新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體會2
作為一部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電影《跨過鴨綠江》的故事走向、歷史事件、領袖人物和相關的重要形象都本著尊重歷史、忠于歷史的創作原則,大到風云詭譎的國際格局和戰役布局,細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戰斗故事,都有極強的歷史揭秘感和現場還原感,這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中是一次新的嘗試。 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趙彤認為:自1956年電影《上甘嶺》出品以來,在抗美援朝專題影片創作中,以“實名制”來塑造角色,《跨過鴨綠江》是筆者所見的唯一一部。 影片在追求史實性的基點上還力求達到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平衡與交融,有溫度、有亮度、有濃度地傳遞家國情懷。據悉,為拍好這部作品,主創團隊在籌備期間認真研讀史料、仔細對待每一個拍攝細節,大到一場戰斗設計,小到一封電報,都力求真實還原。全片無論是人物造型、空間場景,還是最終的視聽呈現,都體現出了極高的專業水準和敬業精神,以此作為對偉大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最好的致敬!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認為:影片《跨過鴨綠江》應是第一部將紀實性、全景式、傳記性和心靈性匯為一體去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片。它有突出的紀實風格,嘗試以全景再現戰爭奇觀;它還是傳記性的,以彭德懷司令員為主視角去透視戰爭中人的境況,尤以“心靈辯證法”的筆觸去摹寫人物內心世界的波瀾起伏,產生出直指靈魂深層的強勁力道,表明國產戰爭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邁出了新的有力步伐。 電影《跨過鴨綠江》在展現中央領導戰略思維的同時,還深情致敬了浴血奮戰的志愿軍將士:從志愿軍38軍軍長梁興初、50軍軍長曾澤生、63軍軍長傅崇碧,到抱著炸藥包沖向敵群的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口的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烈火燒身也不暴露目標的一級戰斗英雄邱少云、以石頭充饑死守陣地的戰斗猛將范天恩和全體335團指戰員......激烈恢弘的戰爭敘事、感天動地的英雄群像,深深震撼著無數觀眾。
硝煙已散,山河無恙,昔日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衛家國的英雄兒女,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正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評論所言:激烈恢弘的戰爭敘事,飽滿地凸顯了那些永遠屹立在天地之間“最可愛的人”感天動地的英雄群像。白雪丹心,悲壯的吶喊、深沉的表白,回響在我們的心間。勝利高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青春、熱血和生命的堅守。過江的不僅是一支威武之師、正義之師,更是一個偉大的戰無不勝的民族!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體會3
作為一部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電影《跨過鴨綠江》用“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全景記錄,使得作品有如一本“影像”歷史。大到風云詭譎的國際格局和戰役布局,細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戰斗故事,都有極強的歷史揭秘感和現場還原感。
同時,作品在追求史實性的基點上展現藝術的表達力,力求達到歷史真實和想象真實的平衡與交融,有溫度、有亮度、有濃度地傳遞家國情懷。
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先后投入三個多師六萬余人的兵力,發射炮彈一百九十多萬發,投擲炸彈五千余枚,山頭被削低了兩米。電影《跨過鴨綠江》不僅高燃再現了這場悲壯的戰役,還用鏡頭深情致敬了不容忘卻的英雄們:以身體堵住敵人機槍眼,為沖擊部隊打開道路的黃繼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斗,用盡最后一口氣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孫占元;在全班戰友傷亡的情況下一人斃傷敵人280余名的新戰士胡修道……視死如歸的壯烈與堅守陣地的頑強,使得上甘嶺成為中國人永遠敬仰的精神高地。
帶領觀眾重返真實場景,回顧立國之戰,正是為了讓觀眾感同身受地體會英雄的勇敢無畏、勝利的來之不易,珍惜我們當下的幸福生活,更以史為鑒,從中汲取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力量。
有別于同類型同題材電影,《跨過鴨綠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詩性”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作品。影片以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視角講述,全面展示了從戰前國際形勢的快速演變到板門店停戰協議的簽署,涉及中國人民志愿軍對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整個抗美援朝戰爭過程。
影片不僅具備東西兩線和五次戰役的全時空格局,陸續展示了兩水洞、黃草嶺、飛虎山、三所里、松骨峰、長津湖、漢江、鐵原、上甘嶺等標志性戰役和戰斗,宏觀勾畫出史詩般的戰事全貌,還呈現了突襲戰、防御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坑道戰等多場不同特質的戰斗場面,多角度還原了戰士們浴血奮戰的身影。
在講述國際格局突變時中、蘇、美三國領導人作戰指揮思想博弈的同時,影片展現了毛澤東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略思維,也展示了以彭德懷為統帥的指揮員們的戰場謀略,以及全體志愿軍戰士用生命捍衛和平正義、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方位呈現出我們為贏得這場艱苦卓絕、震撼人心的偉大戰爭的最后勝利所做的犧牲和努力。
如此超大的體量,在國產電影領域堪稱罕見。項目的難度和強度、內容的濃度和密度可想而知。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首部影片,《跨過鴨綠江》濃縮了總臺“鍛造精品,重塑高地”的信念和熱情。近年來,總臺在制作推出優質內容的同時,不斷擴充創作題材及體裁品類,努力完成破圈層的爆款傳播,將“總臺出品”這個金字招牌打磨得更加閃亮。
在已經上線的電影《跨過鴨綠江》預告片中,激烈恢弘的戰爭敘事、感天動地的英雄群像,深深震撼了無數觀眾。彭德懷司令員用軍禮向戰士們致敬,經歷了殘酷戰斗的戰士們哪怕是凍死,也要高傲地聳立在自己的陣地上,為身后的祖國和人民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鐵血長城,這是最壯闊的軍容,亦是最盛大的軍威!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體會4
閑來無事,翻看到了《跨過鴨綠江》的片段,這部電影,對于新時代年輕干部感知“三力”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在“把握時局、分析利弊”中感知政治判斷力。抗美援朝發生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剛剛成立不久,全面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想介入占領朝鮮。美軍占領平壤后,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對于朝鮮向中國政府發出的援助請求,黨中央權衡利弊、分析時局。百廢待興之際,如果打敗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勢必會受到影響,甚至有可能重蹈歷史覆轍。毛主席面對現實困難,艱難地作出了派遣彭德懷掛帥、抗美援朝的決定。進一步彰顯了黨中央危難時刻的政治判斷力,只有抗美援朝,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只有朝鮮存在,才是最希望的局面。
在“萬眾一心、團結協作”中感知政治領悟力。“團結就是力量。”抗美援朝是一場維護和平、反對侵略的正義之戰,是中朝兩國世代友好關系的有力鑒證。珍愛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雖然中朝聯軍與美軍裝備差距懸殊很大,但是中朝萬眾一心、團結協作的力量不可戰勝。正是中朝兩國人民深刻領悟了這個道理,朝鮮軍民與中國人民志愿軍守望相助、互為支撐,才逐步粉碎了侵略者的夢想,打亂了侵略者的計劃,將侵略者最終趕出朝鮮。
在“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中感知政治執行力。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黨中央作出入朝作戰決定的初衷。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局,中朝聯合指揮部作出決定,命令20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27軍80師242團5連伏擊美軍。全體阻擊人員,未有一人因天氣寒冷和著裝單薄的原因,而放棄堅守陣地,最終成為“冰雕連”,載入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史冊。正是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無畏生死的決心,見證了全體指戰員的政治判斷力,為長津湖戰役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跨過鴨綠江》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更是熱愛和平的啟示錄。從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13名中共黨員,發展到今天9191.4萬名中共黨員,這支隊伍的不斷壯大,充分說明黨的力量倍增。縱觀黨的發展史,先后取得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抗美援朝等多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足以印證,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只有每名中共黨員立足本職崗位,在共同續寫偉大事業征程中,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以及政治執行力,才能使中國共產黨更加壯大、更加堅實,黨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戰斗力方可與日俱增。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體會5
在影片中我們結識了那些最可愛的人:用年輕的身軀為沖鋒部開辟道路的黃繼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戰斗小組長”呂松山……他們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譜寫了生命中最輝煌的篇章,我們的敵人也不得不對他們無比的畏懼和佩服:
美第八軍軍長范佛里特對志愿軍的評論是:“以個人而論,中國士兵是一個頑強的敵人。他們沒有防彈背心,沒有鋼盔。他們只穿上軍服,戴上軍帽,踏著一雙帆布鞋。但是,他們永遠是向前作戰,奮不顧身的,令我們束手無策。”
美國《安斯凱頓研究室》首席研究員偌布斯?弗蘭克評論:北韓戰場上的中共軍隊,除了裝備上不如美國聯軍,而其他無論斗志、勇氣,都是美國難以想象的高……當時,中共軍隊可以說無論哪一支都可以在一塊陣地,獨擋一路盟軍。
中國志愿軍用他們的頑強而無畏的精神戰勝了敵人,也震懾了那些曾經侵略過我們的人。這是史無前例的戰爭;是窮國打敗富國、弱國打敗強國創造歷史奇跡的戰爭;是中國軍隊打出國威、打出軍威、打出骨氣、揚眉吐氣的戰爭;中國志愿軍譜寫了中華民族戰爭史上最光輝的一頁,他們不愧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看看你們中國人,100多年來一個失敗接一個失敗,幾千個外國入侵者、一兩萬個外國入侵者就可以直入你們首都殺人放火,你們就得割地賠款。后來你們出兵朝鮮,把美國人從朝鮮半島北面壓到了南面,我才感覺中國與過去相比不一樣了,看來中國人是真的站起來了。”
今天,我們的祖國一天比一天強大,作為中華的兒女,我們不應該忘記抗美援朝戰爭,更不應忘記那些在戰爭中浴血奮戰的最可愛的人——志愿軍,是他們讓世界從新認識了中國,是他們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讓中國人民免遭外國侵略者的再次侮辱。在和平年代成長的我們應銘記這段歷史,以他們為榜樣,時刻以祖國的強盛為己任,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為中國的發展和壯大作出自己的貢獻。作為中華的兒女,我們更要好好學習,用知識打敗未來的敵人,保衛祖國的領土與祖國的強盛,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回報祖國和那些在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志愿軍們,不辜負祖國都對我們的悉心栽培與無限期望。
讓我們銘記那些最可愛最可敬的人——曾經奮不顧身向前作戰的志愿軍吧!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體會】相關文章:
關于《跨過鴨綠江》電影心得體會12-16
《跨過鴨綠江》電影心得體會范文12-16
觀電影跨過鴨綠江心得體會范文12-16
2021電影跨過鴨綠江優秀心得體會范文12-17
2021電影跨過鴨綠江的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6篇)12-17
2021電影《跨過鴨綠江》心得體會范文(精選5篇)12-17
《跨過鴨綠江》的心得體會12-16
觀電影跨過鴨綠江心得體會(通用5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