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

時間:2023-10-08 16:18:32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 我要投稿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1

  蕭:敬愛的老師們。

  袁:親愛的同學們。

  蕭:大家好,xx小學紅領巾廣播站又和大家見面了。我是節目主持人五3班的xx。

  袁:我是節目主持人五班的xx。

  蕭:讓我們一起進入本期紅領巾廣播的主題“九九重陽節”!xx,你知道今年10月5日是什么日子嗎?

  袁:當然知道,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我們登高望遠,感覺天是那是那樣的藍,山是那樣的青,大地到處是金燦燦的豐收景象。置身于這樣舒適的環境中,真叫人心曠神怡!你知道重陽節登高的來歷嗎?

  蕭:知道。傳說古時候,有個地方出現了瘟魔,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就會來傳播瘟疫,讓百姓們苦不堪言。一位名叫桓景的年輕人,決心除掉瘟魔,他歷盡千辛萬苦找到山里的神仙,刻苦得跟神仙學習武藝。一年之后,桓景就要下山了。

  袁:嗯, 是的。臨行前,神仙不僅送給他一把青龍劍,還給了他一包茱萸葉和一瓶菊花酒。回家后,桓景給每個人一片茱萸葉,讓每個人都喝了一口菊花酒,這樣大家就不怕瘟魔了。九月初九這天,瘟魔又像往年一樣出現了,桓景與他搏斗了整整一天,終于砍下了文瘟魔的頭。

  蕭:后來,為了世世代代紀念桓景,也為了大家重新過上幸福安寧的日子,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人們便臂插茱萸,肩背菊花酒,外出登高。這便是傳說中“重陽節” 登高的來歷。

  袁:“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情”。“重陽節”自古還有敬老的含義。江南一帶,出嫁的姑娘要在這一天回娘家探親,孝敬父母和兄嫂:兒子要在這一天為老人置辦過冬的棉衣,換上松軟的被子。因此,“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他寄托了兒女對父母、青年人對老年人的深深熱愛與敬重。

  蕭:重陽節還有哪些風俗呢?

  袁:重陽登高,是重陽節主要習俗。歷代以來,老百姓每到到九月九日,都成群結隊去爬山登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蕭:歷代詩人都喜歡重陽登高賦詩,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

  蕭: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古人認為折了插在頭上,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后可以避蟲害,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袁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

  蕭:另外,菊花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陽賞菊外,還具有食療價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酒。明代醫藥家李時珍說菊花酒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療效。

  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種節令美食。明清北京的重陽花糕,“以糖面為之中夾細果。”賣花糕的小販還“頭戴吉祥字”,裝在車上沿街叫賣。

  蕭:生活就是一本書。

  袁:知識就是一片海洋。

  蕭:讓我們在書中成長。

  袁:讓我們在海中遨游。

  蕭:讓我們一起走進《知識廣角》。

  袁:讓我們一起領略知識的力量吧。

  蕭:xx,你平時自己洗衣服嗎?

  袁:當然啦!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怎么呢?

  蕭:洗衣服最難洗干凈的就是衣領和袖口了,今天我就教你一個絕招,怎樣把污漬去除干凈。在衣領和袖口處均勻地涂上一些牙膏,用毛刷輕輕刷洗,再用清水漂凈,即可除去污漬。

  袁:那我也教你一招,我們吃葡萄前先得洗葡萄,怎樣才能徹底洗干凈呢?吃葡萄時,先拿剪刀減到根蒂部分,使其保留完整顆粒,并浸泡稀釋過的鹽水,達到消菌的效果,沖洗干凈表面還殘留一層白膜,可擠些牙膏,把葡萄置于手掌間,輕加搓揉,過清水之后,便能完全晶瑩剔透,吃起來更安心!

  蕭:帶上你的真誠與祝福。

  袁:送去你的微笑與快樂。

  合:《快樂短信》溫暖你我她。

  蕭:五3班黃琦同學為蔡永豐送上祝福,祝他笑口常開、開心每一天。

  袁:五3班曹穎同學為洪老師送上祝福,祝老師工作順利、開開心心每一天。

  蕭:五3班全體同學為郁老師送上祝福,祝她新婚快樂,越來越漂亮。

  蕭: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又到了和你說再見的時候了。我是這期節目主持人xx。

  袁:我是這期節目主持人xx。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2

  男:九九重陽望秋空,金菊紅葉染秋風。

  女:秋思秋情緣秋起,舉杯邀月秋正濃。重陽節已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但給我的感覺,還是意味深長,難以忘記的。

  男:為什么說是意味深長,難以忘記的呢?而我卻不覺得。

  女:哈哈,不知道了吧!其實,重陽節是小輩孝敬長輩的節日。

  男:哦?是嗎?

  女:如果你不知道的話就聽我說一下重陽節的來歷吧: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吃蓬餌、喝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妻戚夫人被呂后害慘后,宮女賈某和呂后都被逐出了皇宮,將這習俗傳入民間。

  男:我知道了。我再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重陽節的習俗嗎?

  女:誰不知道?那就是吃糕呀!

  男:那你知道吃糕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嗎?

  女:不知道。

  男:那就聽我慢慢道來吧:

  很早以前,汝南縣里有一個人叫桓景,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守著幾畝薄地,勤勞耕作。日子雖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輕的不能起床,重的丟了性命。尸首遍地,沒人掩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里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帶到哪里。桓景病好后,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訪。

  桓景進了山,千峰萬巒,不知仙人住在哪里。但他不怕苦累,翻了一座又一座山,過了一條又一條河。那天他正往前走,忽然看見面前站著一只雪白的鴿子,那鴿子不住地向桓景點頭。桓景不知何意,便也向鴿子致意。那鴿子忽然飛起,飛了兩三丈遠落下,還是不住地向桓景點頭,桓景走近時,那鴿子又飛。他明白了,便隨著鴿子向前走,又翻了幾座山,到了一處地方:蒼松翠柏中間,有一座古廟,廟門橫匾上寫著“費長房仙居”五個金字。那鴿子丟下桓景,在廟院上空歡叫盤旋。桓景來到門前,黑漆門緊閉。他誠誠懇懇地跪在門外,一點也不敢動。他跪呀跪呀,一直跪了兩天兩夜。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只見一位白發老人喜瞇瞇地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桓景知道這是費長房大仙,又拜了幾拜,就跟著師父進去了。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古柏上的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呷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里,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異香碎腑,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見一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腹把瘟魔扎倒在地。

  從此,那里的百姓再也不受病魔的侵襲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一代代的傳到現在,現在的人就把吃糕代替了登高。同學們,你們還知道重陽節的那些習俗嗎?知道的話就趕快來大隊部回答吧!

  合:重陽節也是思念故鄉的節日,茱萸一支寄深情,人共佳節醉秋風。紅領巾廣播到此結束!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3

  乙:新中國成立后,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確實,許多老人都曾有過輝煌的青春年華,他們有的曾為民族的解放負過傷流過血,有的曾為祖國的富強出過力流過汗。

  甲:更多的則是默默無聞、勤勤懇懇地在各個崗位上奉獻了一生,就像我們的爺爺奶奶,這樣的老人應當引起全社會的尊敬。

  乙:關心老人、幫助老人并不只是表現在重陽節這一天,更多的應表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 希望大家能從小事做起,真正地讓老人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讓重陽節永遠綻放它的光彩。

  甲:重陽節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含意,中國的老人越來越多。

  乙:同學們要繼承和發揚孝敬老人、關心老人、幫助老人的優良傳統,在重陽節這天,你們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么呢?

  學生交流

  甲:同學們知道了重陽節的神話故事、來歷、習俗、詩詞,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重陽節。孝敬師長的傳統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孟之道中就閃耀著它的光輝。

  乙: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尊敬自己的老人,還要尊敬社會上所有的老人。古往今來,我們有許許多多敬老愛老的故事;古有木蘭代父從軍、黃香扇枕溫席,王祥臥冰求鯉,孟宗哭竹生筍的佳話;今有陳毅探母等感人肺腑、潤人胸襟的故事。

  故事:陳毅探母

  乙:關于重陽節同學們了解了很多,各地的慶祝方式也各不相同,人們利用這一重陽佳節或家人團聚、或懷念家人、或孝敬老人等。

  甲:九九重陽,寓意深遠。它讓我們領略了祖國文化的無限魅力。

  乙:在今后的學習中,希望大家能做一個有心人,去關注每一位老人。

  甲: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實際上就是尊重我們自己!

  乙:同學們,讓我們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祝愿他們身體健康、幸福快樂、長命百歲!

  甲:最后我們向全體隊員發出倡議!

  乙:在學校,我們要做一名尊師守紀,積極向上的好學生。

  甲:在家里,我們要做一名尊老愛幼、體貼父母的好孩子。

  乙:在社會,我們要做一名明禮誠信、愛國守法的好公民。

  甲乙: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做出一個鄭重的承諾!

  甲:親愛的隊員們,我們是新一代的雛鷹,我們的翅膀還很稚嫩,但我們會努力。

  乙:我們會經受住各種各樣的考驗,在社會、在學校、在家庭的各個方面去體驗,去感受。

  甲:把一份份的真切體驗,轉化為一顆顆品德高尚的種子,扎根在我們每一名隊員的心中。

  甲乙:我們看到,我們想到,我們做到,并會做得更好。

  九九重陽節 濃濃敬老情 紅領巾廣播到此結束,謝謝收聽。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4

  甲:敬愛的老師們

  乙:親愛的同學們

  甲乙:大家好!紅領巾廣播又和大家見面了。

  甲:我是xxx

  乙:我是xx

  甲:xx,你知道剛過去的星期二是什么日子嗎?

  乙:當然知道了,那天是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甲:為什么把九月九日定為重陽節呢?

  乙:重陽節,起源于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兩九相重,故而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甲:重陽節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

  乙: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

  甲:人們對這個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中國歷代有很多文人雅士,每當這個時候,就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乙:如唐代詩人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寫道: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甲:最有名的就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乙:這可算是詠重陽節的代表詩作。詩歌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這天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甲: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著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乙:

  話說東漢時,xx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伙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但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里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帶到哪里。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只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里,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從此以后,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甲:關于重陽節,民間還有很多的習俗

  乙:首先是登高。在古代,因為民間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這樣的`風俗開始于東漢。登高所到的地方,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或登高塔。

  甲:其次是吃重陽糕。根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很隨意,沒有一定的方法。 九月九日天剛亮時,用一片糕搭在兒女的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這就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面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乙:還有,就是賞菊和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和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來的人們仿效他,于是就有重陽節賞菊花的習俗。北宋的時候,因為重陽賞菊的習俗,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甲:最有是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乙:新中國成立后,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現在的重陽節,已經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巧妙的結合起來了,已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甲: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乙:敬老、愛老不能僅僅表現口頭上,更應該體現在實際行動中。

  甲:在公交車上,要主動為老人讓個座。

  遇到老人過馬路主動攙扶。

  多去看望老人,陪陪老人,說說他們關心的事。

  對老人多些文明禮貌,多些寬容體貼等等。

  乙:愿敬老、尊老之風永遠地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小事做起,讓我們的老人感受到溫暖、幸福,讓我們的社會處處充滿和諧,充滿愛!

  甲:最后,送給大家兒歌一首

  乙:小朋友,要記牢,敬重長輩很重要。晚上睡前要問安,早上見了要問早。

  進出家門要招呼,禮貌用語不可少。天天做到不能忘,長輩見了哈哈笑。

  甲:今天的紅領巾廣播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收聽!再見!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5

  甲:心與心相貼

  乙:手與手相牽

  甲:我是xxx

  乙:我是xxx

  合:很高興,我們又一次相聚在這美好的時刻。

  甲:李江斌,你知道農歷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嗎?

  乙:是重陽節!記得有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唐代大詩人王唯寫的,就是表達了作者在重陽節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甲: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乙: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另外,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加上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甲: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重陽節的傳說》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乙:“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情”。“重陽節”自古有敬老的含義。江南一帶,出嫁的姑娘要在這一天回娘家探親,孝敬父母和兄嫂:兒子要在這一天為老人置辦過冬的棉衣,換上松軟的被子。因此,“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他寄托了兒女對父母、青年人對老年人的深深熱愛與敬重。

  甲: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等。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乙: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甲:賞菊并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而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乙:新中國成立后,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游,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甲:九月初九既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也是溫馨的老人節。

  乙:俗話說:兩陽相重,九九艷陽天。的確,在這云淡山清,秋高氣爽又正值豐收的季節,橘紅橙黃,金桂飄香,令人心情舒暢。

  甲: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哪一個角落不在弘揚著敬老愛老的文化傳統?

  乙:常把老年人比作“夕陽”,雖然已至暮年,但他們也曾年輕過,也曾散發出正午時耀眼的光芒,至今仍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夕陽的余輝多燦爛!

  甲:古往今來有不少偉人是我們敬老愛老的榜樣:恩格斯的父親死后留下大筆遺產,可恩格斯的弟弟卻蠻橫地要恩格斯放棄繼承權,為了不使身患重病的母親因兄弟間的糾紛加重病情,他毅然放棄了繼承權,他說:“我還會有成百上千個企業,但我永遠只有一個母親。”毛主席回故鄉時,請韶山老人毛禹珠來吃飯,并特地向他敬酒,白發禹珠老人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說:“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乙:同學們,你們又打算怎樣向你們的爺爺奶奶送上自己重陽節的祝福呢?

  甲:幫爺爺奶奶做家務是個不錯的主意。

  乙:對,給爺爺奶奶捶捶腿、揉揉肩也會讓他們很開心的。

  甲:要耐心得聽爺爺奶奶說話,不能嫌他們煩。

  乙:空了陪他們聊聊天也可以

  甲:尊敬不僅表現于口頭上,而且應體現于實際中,如盡己所能去和他們交往,讓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愉快的情緒;虛心向老年人請教,讓他們覺得自己還行,從而增強自信心;和老年人一起學習,讓他們緊跟時代的步伐,放寬眼界,激發對生活的興趣

  甲:就算重陽節過去了,但我們不能忘掉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美德,我們要時時刻刻尊敬老人,愛護老人。

  乙:尊敬、愛護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時也要像對待自家人那樣去尊敬、愛護別的老人和小孩。《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二條也規定:我們要尊老愛幼,友愛同學、平等待人

  甲: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尊老愛幼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首”。因此,尊敬長輩是我們人類最基本的道德。現在同學們從小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得到了他們無微不至的悉心照顧。然而在平日里,可曾孝敬過為你們無私付出關愛和辛勞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因此,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去尊敬、關愛每一個老人。

  乙:讓敬老、尊老之風永遠地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小事做起,在公交車上主動為老人讓個座,遇到老人過馬路主動攙扶老人,多去看望老人、陪陪老人,對老人多些文明禮貌,多些寬容體貼等等。讓我們的老人感受到溫暖、幸福,讓我們的社會處處充滿和諧,充滿愛!

  甲:不管是在重陽節,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社會上,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有尊老的行為、敬老的心!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上做個好少年。

  乙: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從身邊做起,了解老人,尊敬老人,關愛老人,為天下的老人們能擁有一個燦爛美好的夕陽而獻上我們一份誠摯的愛心吧!

  合:現在我們送上《兒歌一首》

  同學們,要記牢,敬重長輩很重要。

  晚上睡前要問安,早上見了要問早。

  進出家門要招呼,禮貌用語不可少。

  天天做到不能忘,長輩見了哈哈笑。

  甲:下面請欣賞詩歌《奶奶的手》

  《奶奶的手》

  每當早晨的時候

  總有一副和藹可親的笑容

  每當我踏出家門

  總有一雙皺紋的手輕拍著我

  每當黃昏的時候

  總有一頭白發在門口等候

  每當我踏進家門

  總有一雙皺紋的手輕握著我

  那是奶奶的手

  是奶奶溫暖的手

  我從不覺得她啰嗦

  她的溫情更不用多說

  記得小時候還小的時候

  奶奶的手也時常抱著我

  盼我快快學會走

  讓我夜夜睡的手

  雖然時隔依舊

  卻思念永在心頭

  乙:剛才大家聽到的溫馨的詩句其實是一首歌的的歌詞,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動聽的感恩老人的歌曲《奶奶的手》。

  甲:美好的時光總是那樣短暫,讓我們在感人的歌聲中結束我們的廣播。

  合:今天的紅領巾廣播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收聽!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6

  甲:小學紅領巾小廣播。

  乙:小學紅領巾小廣播。

  合:現在開始播音。

  甲:我是主持人鄒;

  乙:我是主持人楊。

  甲:今天的節目有《新聞串串燒》、《音樂新視聽》。

  乙:首先讓我們進入《新聞串串燒》環節,再過幾天,就是農歷9月9日重陽節了,今天讓我們來說一說重陽節的話題。

  甲: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乙: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甲:重陽節有很多習俗,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乙:和登高相聯系的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甲:重陽日,歷來還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乙:除了賞菊花外,還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甲:重陽節還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詩人王維在重陽節思念親人時的感受。

  乙:在我國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甲:我國地大物博,各地重陽節的風俗各有差異,在河北省的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

  乙:在山東。重陽節的時候,有吃辣蘿卜湯的習俗,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

  甲:在安徽的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乙:在福建的長汀縣,重陽節的時候,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

  甲:在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

  乙:在上海,豫園于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甲:在江西的德興縣,要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才可以割晚稻。

  乙:在河南開封,每到重陽節,就要舉行一年一度的菊花花:“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黃花分外香。”開封菊會就像一棵大樹,深深植根于開封大地,深深植根于開封人民心中。

  甲: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乙: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甲:重陽節的話題就說到這里,祝爺爺奶奶們節日快樂,健康長壽!

  乙:最后進入《音樂新視聽》,讓我們欣賞一段音樂吧!

  甲:紅領巾廣播站今天的播音到此結束,下周三再見!

  合:拜拜!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7

  甲:采擷一縷陽光,編織成七彩的花環。

  乙:留住一陣清風,播撒出希望的明天。

  甲:付出一份真誠,打造出溫馨的世界。

  乙:帶走一絲煩惱,讓快樂與我們同行。

  甲: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市實驗小學紅領巾廣播站又和你見面了。我是播音員周子喧

  乙:我是播音員鐘子鈺。

  甲:"秋高氣爽桂花香,九九重陽又來臨",本周日10月13號,農歷九月初九,也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

  乙: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重陽節,是屬于老年人的節日。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盡己所能去和他們交往,讓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愉快的情緒;虛心向老年人請教,讓他們覺得自己還行,從而增強自信心;和老年人一起學習,讓他們緊跟時代的步伐,放寬眼界,激發對生活的興趣......

  甲:尊老敬老絕不是重陽節一天的事,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老人解決生活的困難,多給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值此重陽節之際,少先隊大隊部號召同學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去尊敬、關愛每一位老人。

  乙:讓敬老、尊老之風永遠地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小事做起,在公交車上主動為老人讓個座,遇到老人過馬路主動攙扶老人,多去看望老人、陪陪老人,對老人多些文明禮貌,多些寬容體貼等等。讓我們的老人感受到溫暖、幸福,讓我們的社會處處充滿和諧,充滿愛!

  甲:本周日也就是10月13日那天,也是我們少先隊員的節日,是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六十四周年紀念日。

  乙:在這里,我們要祝我們學校所有的少先隊員們節日快樂!

  甲:我們少先隊員的標志就是佩戴紅領巾,它代表紅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的。用紅領巾作為少先隊員的標志,就是要讓少先隊員繼承革命事業,為建設祖國,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每個隊員都應該佩戴它和愛護它,為它增添新的榮譽。

  乙:

  是啊,我們要愛護它,為它增添新的榮譽。為此我代表大隊部向隊員們提出以下倡議,希望我們隊員能夠從以下幾點做起:

  1.按時到校,放學按時回家,不在路上逗留;

  2.在校佩戴紅領巾和胸卡

  3.關心中隊建設,愛護集體榮譽,積極參加各項活動;

  4.遵守公共道德,不說臟話;

  5.上課專心聽講,不開小差;

  甲:

  6.下課文明活動,不打人、罵人;

  7.關心愛護同學,積極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8.撿到物品要交公;

  9.講衛生、愛整潔,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積極打掃和愛護中隊衛生;

  10.要愛護花草,不亂折花木,不踐踏草坪。

  乙:

  隊員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一名頂天立地的中國好少年!

  最后,請記住我們的呼號:"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

  甲:談到文明禮儀,下面我為大家播報一則新聞吧:

  國慶"黃金周"第一天,天安門廣場迎來11萬人冒雨觀看升國旗。然而,人群散去后,垃圾留在廣場、公眾隨意躺坐......不文明現象一一顯現。

  升旗后,環衛工人從地上清理出的垃圾足足5噸重。北京市政市容委數據顯示,從9月30日12時,到10月1日9時,天安門地區收運可回收垃圾就達4720公斤。行人交通不文明現象在各個旅游景點也有顯現。游客不顧警示隨意攀爬圓明園古墻遺址,寧波雅戈爾動物園里游人用紙屑向動物投食,泰山步道旁蘋果核、橘子皮不時從山上滾落......種種不文明現象就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對許多人而言,他們還遠遠沒有學會文明旅游這門休閑的必修課。

  乙:親愛的少先隊員們,你們在假期旅游中有不文明行為嗎?你有督促你的家人文明游玩嗎?我們要做時代的小主人,未來是屬于我們的,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從身邊小事做起,講文明懂禮儀,做好接班人。

  甲:為督促同學們是否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本周少先大隊委將重點檢查同學們是否做到文明乘車,希望同學們時刻提醒自己做文明實小人。

  乙: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本期播音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期再見!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相關文章:

重陽節的紅領巾廣播稿05-12

重陽節紅領巾校園廣播稿07-16

紅領巾的廣播稿06-15

紅領巾廣播稿05-07

(精選)紅領巾廣播稿07-06

廣播稿:紅領巾12-27

紅領巾廣播稿06-12

紅領巾廣播稿(精選)07-12

紅領巾廣播稿精選03-07

紅領巾廣播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