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物傳記文言文及翻譯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物傳記文言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物傳記文言文及翻譯1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為兵,不獲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與人,而逃至華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自念:“吾禁軍也。今至此,擒亦死,無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復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餅既盡,取草根木實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脹、懣,無所不至,既數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饑。然遇猛獸者數矣,亦輒不死。德之言曰:“凡猛獸類能識人氣,未至百步,輒伏而號,其聲震山谷。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須臾,奮躍如將搏焉,不至十數步,則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試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為候者所執,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孫謂之曰:“吾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為自告者置之秦州張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
夫孟德可謂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顧,故有所慕,有所畏。慕與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見于面顏,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見侮,強者見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無所顧,其浩然之氣,發越于外,不自見而物見之矣。推此道也,雖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
作品譯文
孟德曾經是禁軍神勇營的逃兵。他小的時候很喜歡山林,就入了軍營,“好山林”的愿望沒有實現。在宋仁宗嘉祐年間,他守衛秦中,陜西關中這個地方有很多名山。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兒子送人了,他逃奔到華山腳下,用身上的衣服交換到了十個餅和一把刀,就這樣進山了。他心里想:“我是屬于禁軍的,現在跑到了這里,萬一被拿著還是要被處死的,要不就被活活餓死,萬一遇到虎狼毒蛇還是要死。對這三種死,我沒有什么顧慮。”只管向山上走吧,他把餅吃完了以后,就靠野草和野果充饑。一天生病十次又好了,嘔吐、下痢、腹脹、胸悶,沒有不遇上的。這樣過了幾個月,他吃這些東西就像吃五谷一樣安全,因此進山兩年沒有被餓死,遇上很多次猛獸也幸免于難。孟德說:“只要是猛獸,都能認出人的氣息。離人還有百步,就伏在地上號叫,聲音響徹山谷。我不害怕死所以才沒死。過一會,它就跳過來想跟我搏斗,離我只差十幾步,又不向前蹲坐在那里,猶豫不定,終于馴服地走了。我所遇到的猛獸都是這樣的。”
后來孟德到達商州,他卻不知道,被哨兵抓住,他認為肯定必死無疑了。商州知府宋孝孫對他說:“我不認為你是壞人,而像是有道的人。”孟德就把事情的.經過全部對他說了,宋孝孫就把他看作是自首,并將其安置在秦州。張安道恰巧在秦州做知府,孟德謊稱有病,得以成為百姓。至今仍在各山中往來,沒看出有什么特別的本事。
孟德真可謂一個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對有的事會仰慕,對有的事會畏懼;仰慕畏懼在內心糾纏,雖沒有在行動中有所表現,但臉上還會露出情緒的,旁人一看就知道了。所以弱者遭到侮辱,強者遭受譏笑,沒有一個人能做到超凡脫俗、獨立于世。如今孟德沒有掛念,盛大剛直之氣外露于表,他自己沒有覺察,但眾人卻看見了。把這個道理推而廣之,即使遇上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獸又有什么呢?
人物傳記文言文及翻譯2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象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品行,鄉里的游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 。到了晚年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在山里來往,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哎,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么會在這里呢?”方山子也很驚訝,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回答,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子兒女仆都顯出怡然自得的樣子。
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回想起方山子年輕的時候,是酗酒任性,喜歡使劍,揮金如土的游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見到方山子帶著兩名騎馬的隨從,身藏兩箭,在西山游獵。只見前方一鵲飛起,他便叫隨從追趕射鵲,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緊韁繩,獨自躍馬向前,一箭射中飛鵲。他就在馬上與我談論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敗之事,自認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過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氣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間顯現,這怎么會是一位隱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勛之家,理應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場,到現在已得聲名顯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陽,園林宅舍雄偉富麗,可與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還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絲帛收入,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樂了。然而他都拋開不去享用,偏偏要來到窮僻的山里,這難道不是因為他獨有會心之處才會如此的嗎?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異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人物傳記文言文及翻譯3
傅永
【原文】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入魏,尋復南奔。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年二十余,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干。為崔道固城局參軍,與道固俱降,入為平齊百姓。
王肅之為豫州,以永為平南長史。齊將魯康祖、趙公政侵豫州之太倉口,肅令永擊之。永量吳、楚兵好以斫營為事,又賊若夜來,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記其淺處。永既設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當深處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親率領來斫營。東西二伏夾擊之,康祖等奔趨淮水。火既競起,不能記其本濟,遂望永所置火爭渡。水深溺死,斬首者數千級,生禽公政。康祖人馬墜淮,曉而獲其尸,斬首并公政送京師。
裴叔業又圍渦陽,時帝在豫州,遣永為統軍,與高聰、劉藻、成道益、任莫問等救之。永曰:“深溝固壘,然后圖之。”聰等不從,一戰而敗。聰等棄甲奔懸瓠,永獨收散卒徐還。賊追至,又設伏擊之,挫其銳。藻徙邊,永免官爵而已。不經旬,詔永為汝陰鎮將,帶汝陰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義陽,永為寧朔將軍、統軍,當長圍遏其南門。齊將馬仙琕連營稍進,規解城圍。永乃分兵付長史賈思祖,令守營壘,自將馬步千人,南逆仙琕。賊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復入,遂大破之。仙琕燒營卷甲而遁。英曰:“公傷矣!且還營。”永曰:“昔漢祖捫足,不欲人知。下官雖微,國家一帥,奈何使虜有傷將之名!”遂與諸軍追之,極夜而返。時年七十余矣,三軍莫不壯之。
后除恒農太守,非心所樂。時英東征鐘離,表請永,求以為將,朝廷不聽。永每言曰:“馬援、充國,竟何人哉?吾獨白首見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長,故在任無多聲稱。后為南袞州刺史。年逾八十,猶能馳射,盤馬奮槊,常諱言老,每自稱六十九。
(《北史傅永傳》,有刪節)
【譯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時跟隨叔父傅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氣魄和才干,勇力過人,能夠用手抓住馬鞍,倒立在馬上馳騁。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個朋友給他寫信,但是他不會回信,就請教洪仲,洪仲嚴厲地責備地,不幫他回信。傅永于是發奮讀書,廣泛閱讀經書和史書,兼有文韜武略。曾在崔道固那里擔任城局參軍,和崔道固一起降北魏,成為平齊郡百姓。
王肅做豫州使的時候,朝廷任命傅永做王肅的平南長史。南齊將領魯康祖、趙公政侵犯豫州的太倉口,王肅命令傅永抗擊他們。傅永考慮吳、楚的軍隊喜歡以劫營為能事,而且賊人如果夜襲,必然要在渡過淮水的地方用火來標記它的淺水處。傅永設下埋伏之后,仍然秘密地派人用壺盛著火油,渡到河南岸,在水深的地方安置下,囑咐他們說:“如果有火起,就把這火油點著。”這天夜里,魯康祖、趙公政等果然親自率領部隊來劫營。東西兩邊的伏兵一起夾擊,魯康祖等人向淮水逃奔。火起后,便無法標記他們原來渡河的地方,于是他們便向傅永所放置火油的地方爭渡。河水很深,淹死很多人,斬首的有幾千人,活捉了趙公政。魯康祖連人帶馬掉進淮河里,早晨找到了他的尸體,斬下腦袋后連同趙公政一起送到了京師。
裴叔業又圍困渦陽,當時皇帝正在豫州,派遣傅永為統軍,與高聰、劉藻、成道益、任莫問等一起解圍。傅永說:“挖很深的溝壑,筑堅固的壁壘,然后圖謀解救渦陽之圍。”高聰等人不聽從他的意見,結果一交鋒就失敗了。高聰等丟盔棄甲逃到懸浮瓦壺的地方,傅永獨自收拾了散兵慢慢地返回,賊兵追來,他又設下埋伏還擊,打擊了敵軍的銳氣。后來劉藻充軍邊遠地區,傅永僅僅是被免官而已。還沒過十天,傅永被詔為汝陰鎮將,兼任汝陰太守。
中山王元英征討義陽,傅永是寧朔將軍、統軍,他擔當包圍任務來阻遏義陽的南門。齊將馬仙琕扎營相連,逐漸挺進,謀劃著解救圍困。傅永于是分出一部分軍隊給長史賈思祖,命令他堅守兵營堡壘,自己率領騎兵和步兵一千多人,向南迎擊馬仙琕。賊人從上面用箭射傅永,射穿了他的左腿,傅永拔出箭再次沖進敵陣,于是大敗敵軍,馬仙琕燒毀營寨卷起盔甲逃跑。中山王說:“您受傷了!還是回營寨吧。”傅永說:“以前漢高祖摸著腳趾頭,是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受傷了。我雖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國家的一個統領,怎能給賊寇留下個射傷我朝大將的名聲呢!”于是和眾將士一起追趕敵人,深夜才回。當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三軍將士沒有不認為這件事情是豪壯的。
后來他擔任恒農太守,但這不是他心里所喜歡的職務。當時,中山王元英向東征伐鐘離,上奏請求讓傅永擔任將軍,朝廷沒有接受。傅永常常說:“東漢的馬援、西漢的趙充國,究竟是什么人?為什么唯獨我這老將被拘束在這里!”但他在管理人方面不太擅長,所以在任時沒有特別好的名聲。后來擔任南袞州刺史。年紀已經過了八十,還能馳騁射箭,騎馬挺矛,經常避諱說老,總說自己是六十九歲。
李姬
【原文】
李姬者名香,母曰貞麗。貞麗有俠氣,所交接皆當世豪杰,尤與陽羨陳貞慧善也。姬為其養女,亦俠而慧,略知書,能辨別士大夫賢否。張學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稱之。少風調皎爽不群,十三歲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傳奇,皆能盡其音節。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也。雪苑侯生己卯來金陵①,與相識。姬嘗邀侯生為詩,而自歌以償之。初,皖人阮大鋮者以阿附魏忠賢論城旦②,屏居金陵,為清議所斥。陽羨陳貞慧、貴池吳應箕實首其事,持之力。大鋮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侯生游,姬曰:“王將軍貧,非結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問,將軍乃屏人述大鋮意。姬語侯生曰:“妾少從假母識陽羨君,其人有高義,聞吳君尤錚錚,今皆與公予善,奈何以阮公負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后于*妾耶?”侯生大呼稱善,醉而臥。王將軍者殊怏怏,因辭去,不復通。未幾,侯生下第,姬置酒桃葉渡,歌《琵琶詞》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減中郎③,中郎學不補行,今琵琶所傳詞固妄,然嘗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邁不羈,又失意,此去相見未可期,愿終自愛,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妾亦不復歌矣。”侯生去后,而故開府④田仰者以金三百鍰邀姬一見,姬固卻之。開府慚且怒,且有以中傷姬。姬嘆曰:“田公寧異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贊于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面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卒不往。
(《李姬傳》有刪節)
【譯文】
李姬名香,養母叫貞麗。貞麗有俠義之氣,所結交的人都是當代豪杰;尤其與陽羨陳貞慧友善。李姬是她的養女,也俠義而聰慧,大致了解一般書,能辨別士大夫賢良與否。張溥學士、夏允彝吏部很快地稱贊她。她少年時風韻格調高雅開朗,與眾不同,十三歲跟從吳地人周如松學習歌唱玉茗堂(湯顯祖有《玉茗堂集》集中的四傳奇(指《牡丹亭》《邯鄲記》《紫釵記》《南柯記》),全都能唱出聲音的高低,節奏的緩急。尤其擅長歌唱《琵琶詞》然而不輕易唱。雪苑侯生己卯年來到金陵,與李姬相互結識。李姬曾請侯生作詩,她自己歌唱來酬答。起初,安徽人阮大鋮因依附魏忠賢論罪服苦役,他隱居金陵,被社會公正輿論斥責。陽羨陳貞慧,貴池吳應箕實際為首發動此事,堅持做這件事很有力量。阮大鋮沒有辦法,想要侯生為他解除困窘。阮大鋮于是借助與他友善的王將軍,每天帶酒食與侯生交游。李姬說:“王將軍很窮,不是結交客人的人,公子何不問問他什么意思?”侯生多次問,王將軍才讓人們走開,講了阮大鋮的`意思。李姬悄悄地對侯生說:“我小時跟著養母認識了陽羨君陳貞慧,那個人有高尚道義,我聽說吳應箕尤其有骨氣,超過一般人,現在他們都與公子友善,怎么能因阮大鉞辜負了最好的朋友呢?況且憑公子的家世名望,怎么能為阮大鋮辦事?公子讀萬卷書,見解難道在我這個卑*婦人之后嗎?”侯生大聲稱贊說得好,飲酒醉而臥。王將軍很沒趣兒,于是告辭離開,不再來往。不久,侯生未考中進士,李姬在桃葉渡安排酒席,歌唱《琵琶詞》來送別,說道:“公子才能名聲,優美的文章向來不比蔡中郎(蔡邕,董卓征召為中郎將)差:蔡中郎學問不能彌補品行差,現在《琵琶記》所流傳時故事本來虛妄,然而蔡中郎曾經親近董卓,這錯誤是不能掩蓋的。公子豪邁不羈,又不得意,這次離開,相聚不能約定時日,希望你始終自愛,不要忘了我所唱的《琵琶詞》啊,我也不再唱了。”侯生離開后,先前的督撫田仰用三百兩銀子請李姬相見二次。李姬堅決拒絕了他。田仰羞愧又發怒,而且用一些手段造謠污蔑李姬。李姬感嘆說:“田仰難道不同于阮大鋮嗎?我先前告訴(贊:述)侯公子的話說的是什么呢?現在竟為了得到他的銀子就到他那里去;這是我對不起侯公子的。”她終究不去。
司空圖
【原文】
司空圖字表圣,河中虞鄉人。父輿,有風干。圖,咸通末擢進士,禮部侍郎王凝特所獎待,俄而凝坐法貶商州,圖感知己,往從之。凝起拜宣歙觀察使,乃辟置幕府。召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臺劾,左遷光祿寺主簿,分司東都。盧攜以故宰相居洛,嘉圖節,常與游。攜還朝,過陜虢,屬于觀察使盧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渥即表為僚佐。會攜復執政,召拜禮部員外郎,尋遷郎中。
黃巢陷長安,將奔,不得前。圖弟有奴段章者,陷賊,執圖手曰:“我所主張將軍喜下士,可往見之,無虛死溝中。”圖不肯往,章泣下。遂奔咸陽,間關至河中。僖宗次風翔,即行在拜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后狩寶雞,不獲從,又還河中。龍紀初,復拜舊官,以疾解。景福中,拜諫議大夫,不赴。后再以戶部侍郎召,身謝闕下,數日即引去。昭宗在華,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會遷洛陽,柳璨希賊臣意,誅天下才望,助喪王室,詔圖入朝,固陽墮笏,趣意野耄。璨知無意于世,乃聽還。
圖本居中修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隱不出。作亭觀素室,悉圖唐興節士文人。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見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聵,三宜休;又少也惰,長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濟時用,則又宜休。”因自目為耐辱居士。其言詭激不常,以免當時禍災云。豫為冢棺,遇勝日,引客坐壙中賦詩,酌酒裴回。
客或難之,圖曰:“君何不廣邪?生死一致,吾寧暫游此中哉!”每歲時,祠禱鼓舞,圖與閭里耆老相樂。王重榮父子雅重之,數饋遺,弗受。嘗為作碑,贈絹數千,圖置虞鄉市,人得取之,一日盡。時寇盜所過殘暴,獨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難。
朱全忠已篡,召為禮部尚書,不起。哀帝弒,固聞,不食而卒,年七十二。
(《新唐書列傳一一九》)
【譯文】
司空圖,字表圣,河中虞鄉人。父名輿,干練有風采。司空圖咸通末年考中進士,禮部侍郎王凝對他特別贊許。不久,王凝犯法貶為商州刺史。司空圖感激他知己之恩,跟他同去商州。后來王凝被起用任宣歙觀察使,于是召他入幕府。皇帝召司空圖任殿中侍御史,他不忍離開王凝府,臺官指斥他誤期之罪,于是貶為光祿寺主簿,分管東都。盧攜以原宰相的身分住在洛陽,賞識司空圖的氣節,常與之交往。盧攜回朝時經過陜虢,叮囑觀察使盧渥說:“司空御史,是志行高潔的人。”渥即刻上表請任司空圖為同僚官佐。正逢盧攜重新執政,委任司空圖為禮部員外郎,不久,升為郎中。
黃巢攻陷長安,司空圖將隨天子避難,但未成行。司空圖的弟弟有個仆人段章在黃巢軍中,拉著司空圖的手說:“我的首領張將軍喜歡結交讀書人,可以去見他,不要冤枉送命。”司空圖不肯去,段章為之落淚。司空圖去咸陽,歷盡艱險到達河中。此時僖宗住在鳳翔,就在行宮委任他為知制誥,升為中書舍人。后來皇帝巡狩寶雞,沒要司空圖隨從,司空圖就又回到河中。龍紀初年,他官復原職,因病辭官。景福年間又委任他為諫議大夫,也不到任。后來又召他為戶部侍郎。司空圖到朝廷致謝,幾天后又走了。昭宗在華州,召他為兵部侍郎,他說自己腿有病堅持請辭。那時遷都洛陽,柳璨迎合賊人的旨意,陷害有才能有聲望的人,幫助削弱王室。詔令司空圖入朝。司空圖假裝失態掉笏,意趣粗野。柳璨知他無意于仕途,于是任憑他回山。
司空圖原住中條山王官谷,有祖上的田產,于是隱居不出。建造了簡陋的亭觀等房子。在亭中畫下唐興以來全部有節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圖像,并題名為“休休亭”,還寫文章表述心志:“辭官,是美事。既安閑自得,美也就有了。本來,衡量我的才能,一宜辭官;估量我的素質,二宜辭官;我老而昏聵,三宜辭官;再,我年輕時懶散,長大后馬虎,老了后迂腐。這三者都不是治世所需要的,所以更宜辭官了。”還自稱為“耐辱居士”。他的言語奇特古怪,以此來免禍。他預先準備了棺材墳地,遇到好天氣就領客人們坐在墓穴里飲酒賦詩。客人覺得難堪,司空圖說:“你為什么看不開呀。生與死本是一回事,我哪里只是在此暫游呢?”每年過年時,村里集合擊鼓跳舞祝禱,司空圖與鄉里老人們同樂。王重榮父子非常看重他,多次送東西給他,他都不收。為了作碑,王重榮贈絹幾千匹,司空圖把絹放在虞鄉市上,任人拾取,一天就拿光了。當時寇盜所過之處都搶掠燒殺,就獨不去王官谷。不少讀書人都去那里避難。
朱全忠篡位,召司空圖為禮部尚書,他不去。哀帝被殺,司空圖聽說后,絕食而死,享年七十二歲。
人物傳記文言文及翻譯4
蘇轍《孟德傳》原文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為兵,不獲如志。嘉?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與人,而逃至華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自念:“吾禁軍也,今至此,擒亦死,無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復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餅既盡,取草根木實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脹懣無所不至。既數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饑。然遇猛獸者數矣,亦輒不死。德之言曰:“凡猛獸類能識人氣,未至百步輒伏而號,其聲震山谷。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須臾,奮躍如將搏焉,不至十數步則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試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為候者所執。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孫謂之曰:“吾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為自告者置之秦州。張公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
夫孟德可謂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顧,故有所慕,有所畏。慕與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見于面顏,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見侮,強者見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無所顧,其浩然之氣發越于外,不自見而物見之矣。推此道也,雖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
蘇轍《孟德傳》注釋
1、神勇:這里的指是禁軍的一個兵營名。退卒:逃跑的士兵。
2、利:同“痢”,這里指患了痢疾。
3、輒:常常,總是。
4、弭耳:指貼耳。這里指的是形容動物非常馴服。
5、自告者:意旨自首的人。
蘇轍《孟德傳》翻譯
孟德曾經是禁軍神勇營的逃兵。他小的時候很喜歡山林,就入了軍營,“好山林”的愿望沒有實現。在宋仁宗嘉?年間,他守衛秦中,陜西關中這個地方有很多名山。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兒子送人了,他逃奔到華山腳下,用身上的衣服交換到了十個餅和一把刀,就這樣進山了。他心里想:“我是屬于禁軍的,現在跑到了這里,萬一被拿著還是要被處死的,要不就被活活餓死,萬一遇到虎狼毒蛇還是要死。對這三種死,我沒有什么顧慮。”只管向山上走吧,他把餅吃完了以后,就靠野草和野果充饑。一天生病十次又好了,嘔吐、下痢、腹脹、胸悶,沒有不遇上的。這樣過了幾個月,他吃這些東西就像吃五谷一樣安全,因此進山兩年沒有被餓死,遇上很多次猛獸也幸免于難。孟德說:“只要是猛獸,都能認出人的氣息。離人還有百步,就伏在地上號叫,聲音響徹山谷。我不害怕死所以才沒死。過一會,它就跳過來想跟我搏斗,離我只差十幾步,又不向前蹲坐在那里,猶豫不定,終于馴服地走了。我所遇到的猛獸都是這樣的。”
后來孟德到達商州,他卻不知道,被哨兵抓住,他認為肯定必死無疑了。商州知府宋孝孫對他說:“我不認為你是壞人,而像是有道的人。”孟德就把事情的經過全部對他說了,宋孝孫就把他看作是自首,并將其安置在秦州。張安道恰巧在秦州做知府,孟德謊稱有病,得以成為百姓。至今仍在各山中往來,沒看出有什么特別的`本事。
孟德真可謂一個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對有的事會仰慕,對有的事會畏懼;仰慕畏懼在內心糾纏,雖沒有在行動中有所表現,但臉上還會露出情緒的,旁人一看就知道了。所以弱者遭到侮辱,強者遭受譏笑,沒有一個人能做到超凡脫俗、獨立于世。如今孟德沒有掛念,盛大剛直之氣外露于表,他自己沒有覺察,但眾人卻看見了。把這個道理推而廣之,即使遇上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獸又有什么呢?
【人物傳記文言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文言文翻譯01-13
飲酒的文言文翻譯07-26
成衣的文言文翻譯01-02
因小失大文言文翻譯09-23
枕戈待旦文言文翻譯07-20
由是文言文翻譯12-06
竭澤而漁的文言文翻譯07-18
狼的文言文翻譯04-04
教子文言文翻譯07-25
寒號蟲文言文翻譯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