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臧哀伯諫納郜鼎文言文原文閱讀及翻譯
《臧哀伯諫納郜鼎》出自《左傳·桓公二年》。其中心內容是臧哀伯批評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且“納于大廟”的“非禮”行為。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臧哀伯諫納郜鼎文言文原文閱讀及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閱讀: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 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 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錫、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 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 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翻譯譯文或注釋:
夏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得原屬郜國的傳國大鼎,放進太廟,這是不符合禮儀的。臧哀伯規勸桓公說:“作百 姓君主的人,要發揚德行,堵塞違禮的行為,以便監察百官,就這樣還怕有不足之處,還要顯示各種美德以傳示子孫。所以那清靜肅穆的太廟用茅草做屋頂,祭祀天 地的車子用草席做墊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調和,黍稷、糕餅等祭品不用舂過的好米,這些是為了顯示節儉。祭祀的禮服、禮冠,蔽膝、大圭,腰帶、裙子、綁 腿、靴子、冠上的橫簪、冠旁的填繩、系冠的帶子、冠頂的蓋版,這些是為了顯示等級上的差別。玉墊、刀飾、革帶、帶穗、旌旗上的飄帶、馬頸上的革帶,這些是 為了顯示數量上的差別。禮服上火形、龍形、斧形、弓形等花紋,這些是為了顯示紋彩上的差別。用五色繪出各種圖象來裝飾器物服飾,這是為了顯示器物物色的差 別。馬鈴、大小車鈴、旗鈴,是為了顯示聲音節奏,旌旗上畫的日、月、星辰,是為了顯示光明。所謂德行,就是節儉而有法度,事物的增減都有一定的數量,并用 紋彩和顏色加以標志,用聲音和光亮加以表現,以此來監察百官,百官這才警戒畏懼,而不敢違反法度。現在君王毀滅德行,樹立違禮的壞榜樣,把別國賄賂的寶器 安放在太廟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來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懲罰他們呢?國家的衰敗,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喪失德行,則是由于國君寵愛和賄賂風行 的原故。郜鼎放在魯國的太廟,還有比這更公開的賄賂嗎?武王打敗殷商,將九鼎搬到王城,義士尚有批評他的,更何況將標志違禮作亂的賄賂之器放在太廟,又該 怎么樣呢?”桓公不聽。
拓展
評析
《臧哀伯諫納郜鼎》的中心內容是臧哀伯批評魯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納于大廟”這件事的“非禮”。那么,到底什么是禮呢?禮的范疇極其廣泛,內容極其復雜,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書《鄭莊公戒飭守臣》一文的評論文字所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禮的歷史本質的話說,它是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貴族等級制度下的社會規范、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它規范并制約著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刪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君子“約之以禮”《論語·雍也》);“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為國以禮”(《論語·先進》);“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聯系古今關于禮的界說和孔夫子這些關于禮的言論,就不難理解作為魯大夫的臧哀伯為什么非要冒著觸怒魯桓公的風險,向他“發表”這篇諫辭了;也就不難理解《臧哀伯諫納郜鼎》一開始就說,魯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了。
臧哀伯這篇諫辭,并不先說魯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這件事如何不對,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勢,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會職責是“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接著就從禮制這個大視角,連用七個排比句,從七個方面,即“昭其儉”、“昭其度”、“昭其數”、“昭其文”、“昭其物”、“昭其聲”、“昭其明”,來闡明君主如何體現和落實這一根本社會責任;然后,話鋒一轉,才落到桓公“納郜鼎”這件“滅德立違”的事情上來。并在指出這一事件必將導致的惡劣后果以后,還用周武王克商后“遷九鼎于雒邑”招來“義士”非議的歷史教訓,警醒魯桓公必須清醒地認識這種“滅德立違”的錯誤舉措的危害性。這篇諫辭如此行文,不僅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結構謹嚴,具有強烈的邏輯能力,而且氣勢顯得特別恢弘,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至于諫辭中用了近乎后世才產生的賦的手法,鋪敘大量我們今天頗感陌生的具體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為這些事物都和當時的典章制度有密切關系。
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任何一種文化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許多或厚或薄的積淀層,而每個積淀層都會或深或淺地打上它的時代烙印。因此,在閱讀和欣賞此文的時候,也必須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去審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去分析,去感悟,拋棄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華”。可以肯定地說,“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云云,直到今天,其“合理內核”還有很好的垂誡作用和警示作用。
創作背景
《臧哀伯諫納郜鼎》選自《左傳·桓公二年》。前710年的春天,宋國太宰華父督殺死司馬孔父嘉,并占有了孔父嘉“美而艷”的妻子。宋殤公為此很生氣,華父督害怕,就干脆把殤公也殺了,另立宋莊公。華父督為了取得各諸侯國對此事的默認,先后對齊、陳、鄭、魯等國進行賄賂。魯桓公接受了宋國送給的郜鼎,并把它安放在太廟里。魯國大夫臧哀伯認為這樣做“非禮”,會導致官員腐敗,甚至導致國家敗亡。于是對桓公進行勸諫。
作品出處
《臧哀伯諫納郜鼎》出自《春秋。左傳》,《春秋》是我國現存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春秋”本來是春秋時代各國史書的通稱,那時不少諸侯國都有自己按年代記錄下的國史。到戰國末年,各國史書先后失傳,只有魯國的《春秋》傳了下來。它雖然用了魯國的紀年,卻記錄了各國的事,實際上是一部通史。
《春秋》的作者是魯國歷代的史官,后來經過孔子編輯、修訂。它的記事年代上起前722(魯隱公元年),到前481(魯哀公十四年)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舊聞。后來,儒家學者把《春秋》尊為“經”,列入“五經”當中,稱為《春秋經》。
流傳的《春秋》有三種,即《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左傳》記至魯哀公十六年,在“講解”《春秋》的三傳中,《左傳》被認為較重要,有關《左傳》的作者,至今仍然沒有一致的看法。唐代以前,人們大多相信作者是與孔子同時的魯國史官左丘明。但是唐以后不斷有人提出懷疑,有人認為作者是一位不知名的史學家,也有人認為作者不止一人。不過,大多數人認為,《左傳》的編定成書是在戰國初年。西晉的杜預將本來分開的《春秋》和《左傳》編在一起,加上前人的注釋,稱為〈春秋經傳集解》。唐代的孔穎達為杜預注作廠疏并附上陸德明的《左傳音義》,稱為《春秋左傳正義》,今人在清人阮元的〈十三經注疏》中看到的,就是這個本子。《左傳》在唐代被官方列人“十二經”,在宋代列人“十三經”,流傳至今。
作者簡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漢族,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相傳為春秋末期曾任魯國史官,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晚年雙目失明,相傳著有中國重要的史書巨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于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圣”“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
【臧哀伯諫納郜鼎文言文原文閱讀及翻譯】相關文章:
臧哀伯諫納郜鼎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7-19
臧哀伯諫納郜鼎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3篇07-19
臧僖伯諫觀魚原文翻譯及賞析10-19
《臧僖伯諫觀魚》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臧僖伯諫觀魚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4-20
臧僖伯諫觀魚原文及賞析01-18
孔臧誡子書原文及翻譯11-02
哀溺文言文翻譯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