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文言文閱讀《薩布素》題目

時間:2024-10-11 18:40:03 秀雯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言文閱讀《薩布素》題目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閱讀《薩布素》題目,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言文閱讀《薩布素》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薩布素,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四世祖充順巴本,以勇力聞,世為岳克通鄂城長。太祖時,其后人哈木都率所部來歸,屯吉林,遂家焉。薩布素初仕為寧古塔將軍筆帖式,圣祖遣武默訥等瞻禮長白山,至吉林,欲得識路者導引,寧古塔將軍巴海令薩布素率兵二百,攜三月糧以從,成禮而還,授薩布素寧古塔副都統。

  二十一年,羅剎侵額爾古納,據雅克薩,詔率兵偕郎坦勘視雅克薩城形勢,命建木城于黑龍江、呼瑪爾兩地,遽以巴海與薩布素統寧古塔兵千五百人往駐,造船備炮。薩布素疏言:兩城距雅克薩尚遠,若駐兵兩處,勢必道阻。羅剎倘水陸運糧,增兵救援,更難為計。宜乘其積貯未備,速行征剿。俟造船畢,即直薄城下。疏下王大臣議,如所請,上不許。尋以羅剎棄城而去,乃命巴海回守吉林,以薩布素偕寧古塔副都統瓦禮祜率兵駐額蘇哩。

  額蘇哩在黑龍江、呼瑪爾之間,為進攻雅克薩要地,有田隴舊跡,薩布素因移達呼爾防兵五百人赴其地耕種,并請調寧古塔兵三千更番戍守。上念兵丁更戍勞苦,命在卜奎建城,擢薩布素為黑龍江將軍。既至,乃招撫羅剎降人,授以官職,更令轉相招撫。

  二十四年,羅剎復踞雅克薩,上以朋春等統兵克雅克薩城,命薩布素移駐墨爾根,建城防御。又命郎坦、班達爾沙會師,抵雅克薩。荷蘭貢使以書諭俄羅斯察罕汗①,乃請遣使畫界,然亟先釋雅克薩圍。上允之,命撤圍。其后,俄羅斯使臣費耀多羅至尼布楚,命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往會,尋議以大興安嶺及格爾必齊河為界,毀雅克薩城,徙其人去。

  三十五年,上親征噶爾丹,命大將軍費揚古自歸化城出西路,薩布素督盛京、寧古塔、科爾沁兵,扼其東路,自次克魯倫河。噶爾丹西竄,為費揚古所敗,詔分薩布素所部兵五百人隸費揚古軍。次年,召至京師,旋命回任。奏請于墨爾根兩翼立學,設助教,教習書義,是為黑龍江建學之始。

  三十九年,卒。乾隆間,敕修盛京通志,列名宦,且稱薩布素諳練明敏,得軍民心,其平羅剎及黑龍江興學,有文武干濟才。

  (節選自《清史稿·列傳六十七》

  注:①察罕汗:即沙皇。

  4.對下列句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遣武默訥等瞻長白山 禮:禮拜、膜拜

  B.以巴海與薩布素統寧古塔兵千五百人往駐 遽:急劇、急忙

  C.造船畢,即直薄城下 俟:等到

  D.自次克魯倫河 次:次第、順序

  5.以下各組句子中,能夠體現薩布素有文武干濟才的一組是( )(3分)

  ①攜三月糧以從,成禮而還 ②宜乘其積貯未備,速行征剿

  ③招撫羅剎降人,授以官職 ④毀雅克薩城,徙其人去

  ⑤所部兵五百人隸費揚古軍 ⑥奏請于墨爾根兩翼立學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薩布素出身行伍世家,其四世祖充順巴本以勇猛和氣力而聞名,世代為岳克通鄂城長。薩布素初登仕途,即為寧古塔將軍筆帖式,后又多次立功,不斷得到升遷。

  B.薩布素恪盡職守,多次上疏陳述邊關戰略及開荒屯田部署,均因朝中君臣反對而未被允可。但他沒有因此獲罪,反而被委以重任,甚至被欽定為黑龍江將軍。

  C.在平定噶爾丹叛亂的戰役中,康熙帝御駕親征,薩布素奉命擔任東路總指揮,結果噶爾丹向西逃竄,被西路總指揮費揚古擊敗。

  D.薩布素治軍有方,深得人心。任黑龍江將軍期間修城筑鎮,招撫羅剎兵,并建學興教,為鞏固東北邊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兩城距雅克薩尚遠,若駐兵兩處,勢必道阻。羅剎倘水陸運糧,增兵救援,更難為計。(5分)

  (2)荷蘭貢使以書諭俄羅斯察罕汗,乃請遣使畫界,然亟先釋雅克薩圍。(5分)

【文言文閱讀《薩布素》題目】相關文章:

季布傳文言文閱讀04-25

文言文閱讀《匡衡鑿壁借光》題目05-11

文言文閱讀《勸學》題目及答案01-24

文言文閱讀《賈逵勤學》題目及答案10-25

文言文閱讀訓練題目及答案譯文合集10-28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題目及譯文答案05-07

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題目及答案04-04

文言文閱讀《史綱評要魏征》題目及答案04-11

揭開青蒿素的神秘面紗的閱讀題目與參考答案07-18

文言文閱讀《捕蛇者說》題目及答案解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