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再別康橋教案

時間:2024-09-27 14:29:03 再別康橋 我要投稿

再別康橋教案集合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別康橋教案集合9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如: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 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一年半載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 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 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并進行朗讀指導。

  第一節:

  三個”輕輕地”:難舍難分,奠定全文基調:輕柔纏綿

  第二節:

  新娘:對康橋的無限喜愛與眷戀

  艷影:不僅蕩漾在水中,也蕩漾在詩人心中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②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物→情→旨。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我們重點鑒賞“柳”這個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第三節

  招搖:康橋對詩人的歡迎 康橋 互相依戀(板書)

  甘心:詩人對康橋的依戀 詩人

  第四節

  潭:拜倫潭。在康橋的上游,相傳拜倫曾在那游玩。榆樹濃陰覆蓋著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富有詩意。

  第五節

  詩人似乎已經忘記他要離別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尋“彩虹般的夢”,游玩到很晚才歸來, 李清照也曾有詩句“興盡晚回舟” ,可見詩人非常快樂。歸途中看見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見詩人快樂到極點。

  第六節

  想到要和康橋離別,詩人情緒低落下來,只能悄悄吹奏”別離的笙蕭”,在沉默中體會離別的滋味。連康橋的夏蟲也似乎感受到了離別的不舍,也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此時無聲勝有聲。 詩人

  (板書)沉默

  康橋

  第七節

  “悄悄地”表明詩人不愿也不舍破壞心愛的康橋的氛圍和情境。

  “不帶走一片云彩”:詩人既不愿破壞康橋的完整,也寫出了詩人的瀟灑。

  美麗康橋,讓詩人情不自禁喜歡上它,也恰恰由于詩人心中充滿愛意,康橋才在詩人眼里顯得更加秀麗。以至詩人說出:“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所知道的康橋》)

  但盡管詩人非常喜歡康橋,他還是“不帶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纏綿又瀟灑。

  再別康橋——纏綿而瀟灑(板書)

  教師總結: (不詳細講)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繪畫美,音樂美。

  感受音樂美 :(現場指導)

  比較《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五、再次感受:(先放配樂朗誦學生感悟,再分男女誦讀,然后叫一個學生誦讀)

  六、結語

  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鉆石,不,鉆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么,《再別康橋》像什么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么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對康橋的情感。

  2、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美。

  教學過程

  一、導標明學(見上)

  二、導入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寫出了離別之情的深厚,“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出了離別之情的悲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寫出了離別的灑脫,“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出了離別之情的苦澀。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首離別詩《再別康橋》。

  三、導航預學

  1、作者介紹(請學生介紹)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讀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 康橋,即劍橋,英國劍橋大學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國途徑英格蘭,兩次重返母校。本詩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歸國的輪船上寫的。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

  3、欣賞劍橋大學圖片。

  4、掃清障礙(在書中標注好齊讀兩遍。形近字講解一下)

  青荇(xìng) 長篙(gāo)(蒿、嵩) 漫溯(sù)(朔) 笙(shēng)簫 滿載 (zài) 斑斕(lán)

  5、自由閱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初步把握詩歌的韻律,加點字是韻腳。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四、導問助學

  1、把古人的離別詩和本詩比較一下,在送別對象上有何不同?

  明確: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處:詩人好似不食人間煙火,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2、詩人與康橋里的哪些景物作別?

  明確: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輝、笙簫、夏蟲等。

  詩人對康橋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著特殊情感的,而這些日常所見的景一旦融入了詩人的情感,詩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產生了。

  3、品讀詩歌,看看詩人是怎樣通過描寫這些意象來表達他的情感的?又傳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并試著把你體會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讀之中。(小組為單位,選取意象,可從關鍵詞語、修辭、意境等方面入手)

  教師范例:云彩是康橋的化身,不直說與康橋離別,卻與“云彩”輕輕的作別,顯得清新脫俗。三個“輕輕的”表現了環境的寧靜和諧,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所以動作都是輕輕的,表達了詩人離別的淡淡的惆悵。

  教師范讀

  ……(在分析過程中結合反復的朗讀)

  分小組討論2-6詩節。(千萬不要忘了小組爭星)

  教師以第7小節做結:最后一小節與開頭在結構上呼應,也是通過云彩這個意象來傳情。語句上略有變化,經過中間一部分感情上的回蕩,詩人珍愛康橋、不愿驚動康橋的眷戀之情,更加顯得哀婉纏綿。

  理清詩人情感變化的脈絡。

  每一詩節都是一個色彩絢麗的畫面,畫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傾注著詩人至純的情感。

  明確:閱讀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意象、體會情感。

  在讀詩的時候,學會去探尋意象背后的詩人情感,那你便離詩人的心又近了一步。而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詩人此次重返母校,雖未見故交,但康橋熟悉的風景依然讓他駐足流連的原因。

  (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情感的起伏變化。)

  五、導思慧學

  歸納以往所學詩歌中的常見意象的內涵。

  月——思鄉,懷人

  大雁——思鄉懷親,羈旅之悲,也是古代詩歌中傳書的信使

  荷花——高潔的情操,

  鴛鴦——永恒愛情的象征

  梅花——高潔人格的寫照

  蟬——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

  柳樹——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

  ……

  六、導練評學

  1、嘗試背誦全詩。

  2、搜集關于離別的意象。

  七、結束語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詩人的生命中曾有過有康橋的金柳、青荇、斑斕的星輝作伴,那也是一件幸事了。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誦讀吟詠,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2.分析詩中意象,理解詩歌中創造的形象,感受詩中營造的意境。

  能力目標 了解新詩的體裁、風格及藝術表現特點,理解詩中運用的象征手法。

  情感目標 作者創造的意境鮮明、富有動態的畫面——詩意美

  知識點教法與手段

  1.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繪畫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重點與難點處理方法

  1.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理解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A.提問 1.找同學背誦《泌園春。長沙》 (5分鐘)

  B.導語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他就這么悄悄地來,又這么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云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徐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教師(2分鐘)

  C.解題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詩壇上,曾誕生了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巨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復雜,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在中國的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 年輕的詩人奔波云游,社交極廣,結交了許多文化名人,早年曾游學于英美,因此康橋時期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教師(3分鐘)

  D.讀課文 教師范讀一遍,學生自讀、齊讀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斕() 釁() 溯() 衍() 讕() 畔() 朔() 師生互動(5分鐘)

  E.分析課文 1.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畫面美? 這首詩意境優美(詩中有畫)。通過聯想、想象,讀者可以感受到,七節詩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卷,詩人用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法,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

  2.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音樂美? 這首詩韻律和諧。詩人深崇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尤重音樂美,因此除第五節不押韻外,其他六節都嚴格押韻,而且頻頻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四行一節,詩作的單行和雙行錯落排列,每句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8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此外,輕輕悄 師生互動(30分鐘) 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節奏相同,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3.怎樣理解《再別康橋》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師生互動(30分鐘)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一、作者簡介:徐志摩 筆名:云中鶴 《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

  二、現實(1) 飄然而去 依戀 金柳 借尋夢 水草 康橋景色 秀美 景

  (2-5) 清潭 抒 星輝 情 現實

  (6-7) 飄然而去 依戀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二)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二)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云、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游歸途中所作。

  2.了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板書:

  再別康橋

  緩步飄然離

  戀戀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悵

  不得不離去

  (三)課后練習

  1.完成練習第四題。

  2.談炎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資料]

  為詩句燃斷想象長須的徐志摩

  志摩寫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輪盤》自序里說:“我敢說我確是有愿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說:“但為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燃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須。”所以一些極普通的字眼,一經從他筆下流出就標出了自己的分量。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1、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本詩共有七節,可以用1課時來進行學習。主要介紹作者和詩歌寫作背景,賞析詩歌和分析詩歌特點。具體來講,主要通過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來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則可以結合作者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留學生活或者重返劍橋的經歷來介紹,賞析詩歌環節主要通過對每節詩中的意向或修辭手法的分析來完成,分析詩歌特點主要是結合作者的構思、詩歌的意境和反應的情感來分析。據此,通過教師恰當的媒體運用和生動的分析,學生對該篇詩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進了一步。

  (1)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 教學難點:詩歌的意象與內容關系以及引導學生從詩中讀出個人的獨到見解。

  2、教學目標

  ①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意象美和建筑美。②通過對《再別康橋》一詩中意象和語言的賞析,體會詩人內心深厚的感情。

  3、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自主上網搜集的有關康橋和作者的圖片,教師準備的“再別康橋”詩歌朗誦的音頻、視頻和動畫。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聞一多的死水,聞一多筆下的死水是一處骯臟、發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難以忍受。生活當然并不完全如此,也有許多如畫的美景,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先帶領同學去領略一下英國的劍橋美麗的景色。

  展示幻燈片中有關康橋的圖片,以便讓學生對康橋有一個初步印象。

  這樣的美景,同學們設身處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曠神怡啊?假想一下,我們剛剛飽覽劍橋美景,現在我們即將離別,我們會有怎樣的思想感情啊?我們是如此,更何況在此生活過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橋度過了將近兩年的閑適、浪漫、自由的時光;康橋,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記憶,在他短暫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他曾說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詩人再次來到康橋,離別后,將自己的縷縷情思,融匯在康橋美麗的景色里,用細膩的筆觸表達豐富的情感,寫作了兼具情感美與藝術美的《再別康橋》。

  背景介紹: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里靜靜地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現--在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他寫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與康橋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國留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唾手可得,但他寧可放棄而到劍橋大學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學位的旁聽生。他覺得只有在劍橋,他才體會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說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主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學位棄取的選擇,兩相比較,便可看出徐志摩獨特的個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價。而這,正是他作為“情才” “奇才”的本色。

  作者介紹:(大家都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徐志摩,那么有沒有同學對徐志摩有所了解呢?)可以適當的請一兩個同學來說說他們所知道的徐志摩,然后展示介紹作者的幻燈片: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并與之相戀,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⑤ 初讀詩歌:(好,介紹完了作者,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有感情的朗讀一下這首詩)2至3分鐘后叫停,展示初讀詩歌幻燈片:康橋的生活和康橋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個永遠的情結。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下面就讓我們來聆聽一下這首傳世之作吧!(好,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歌,開始播放音頻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再別康橋》

  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與上海之間疲于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圣并不過分,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贊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徐志摩的詩文都是風格迥異于他人的,儲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說:“內涵是它的骨骼,辭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沒來一些現代美的彩色和輪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藝術。”這正道出了徐志摩為人為文的風格,語言的華彩,夸飾的造句直接構成了他詩文的外在美,再與之澎湃的內在激情相匹配,儼然是一個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適說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 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詩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絕唱的經典之作。

  《再別康橋》出于他自編的最后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于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游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于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后,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游該國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二、1、教師范讀或放配樂錄音帶。2、指名學生朗讀

  三、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松)

  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意象的選擇新穎)

  2、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并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蕩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愿。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愿離別。

  最后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于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鑒賞:正是因了作者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使得這篇作品更富藝術魅力。大家已經閱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學生自由談論)

  教師總結: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筑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于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煉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種安閑,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提問:據此,我們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么會這么說?這表現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初到康橋,它平靜,閑適的環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后,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閑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才覺得這樣的語言在整首詩里是這樣的和諧。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

  六、學生誦讀,并試著背誦。

  七、遷移練習: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溫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溫柔之中。

  八、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附板書:

  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筑美

  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過程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

  投影有關康橋的資料,將學生帶入對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了解,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徐志摩在語言形式上是追求藝術美的,但他不是鉆到象牙塔中去為藝術而藝術。他有理想,并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

  二、教師點明本課的教學重點,并指導學生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象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致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詩歌輕盈的節奏。

  2、教師范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事(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三、逐節講析并評價。(播放關于康橋的風光片)

  1、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別,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既有難舍難離的真情,又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下的.柳樹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誰能夠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妻子呢?“艷影”“蕩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并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流在康河,“生于斯,長于斯”。

  4、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浮藻間好像沉淀著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般的意境中。

  5、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舍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愿掠動心愛的康橋,不舍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韻味。

  四、再次誦讀,伴以輕柔的歐洲田園風格的音樂,同時播放關于康橋的風光片

  五、分組朗誦,在組內評選出讀得最好的組員。

  六、布置作業: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板書提綱:

  再別康橋徐志摩

  1、構思別致,不落俗套。

  2、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關于“詞”的介紹

  詞,是我國傳統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起源于兩漢,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樂(“燕”通“宴”)曲調的歌辭,但在發展中逐漸與音樂分離,成為純粹的文學樣式。每一首詞都有詞牌。詞牌,最初是特定的詞樂曲調的名稱,后來成為特定的詞體格式的標目。詞的題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詞牌規定的各種詞調和詞體,都有特定的字數、句數和格律。有的詞不分段(段,又稱“片”“遍”“闋”等),稱作“單調”;有的詞分兩段,稱作“雙調”;還有分三段、四段的,稱作“三疊”“四疊”。前兩類數量較多。此外,按詞的字數多少,一般可分為小令(約50字以下)、中調(約百字以下)、長調(百字以上),如《沁園春》共114字,屬長調。詞的押韻,不同于詩,哪一句押韻,押平韻仄韻,是一韻到底還是要變韻,均由詞牌要求決定。詞,又叫“曲子”“雜曲子”“曲子詞”“長短句”等。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掌握現代詩歌運用意象進行抒情的鑒賞方法,同時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閱讀與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文學習,感受現代詩歌的意境美,同時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教學重難點:通過合作探究,感受詩歌如何通過意象表達意境、抒發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既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也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勸慰。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讀準字音

  學習詩歌,朗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通過朗讀要把詩歌的情緒淋漓盡致的表達,也需要一個過程。今天我們的學習,就從朗讀開始。

  首先,讓我們齊讀一遍這首詩,看看還有沒有自己拿不準的字音。

  2.再讀詩歌,讀出節奏

  詩歌一共七節,每一節請一位同學來為大家朗讀,希望請到的同學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盡量讀出每一小節的節奏。

  3.三讀詩歌,把握特點

  下面我們就剛才劃分的節奏,再一起朗讀一遍,咱們把節奏放慢一點,好好品味詩歌帶給我們的第一感受。

  4.示范朗讀,體會情感

  5.在這一首詩當中作者告別的對象有哪些呢?

  康橋的云彩、金柳、河水、青荇,還有康河。也就是他在劍橋時陪他度過、走過大學生涯的一切讓他感覺美好的景物。

  5.詩人跟這些對象深情告別的時候,他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呢?

  不舍、依戀、傷感、惆悵(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6.你覺得詩人深情告別的對象僅僅是沒有生命、沒有情感的景和物嗎?

  不管是景還是物,現在,在詩人的心中,它已經是具有情感的對象。下面我們來看一看詩人跟康橋之間到底有一斷怎樣的故事。

  走近詩人 走近康橋

  徐志摩,現代詩人,1920年前往英國留學,攻讀劍橋(康橋)大學博士學位,康橋的生活,對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機會了。”這首《再別康橋》是詩人第三次離別康橋后寫下的切身感受。

  解說:徐志摩他是在1920年的時候到英國的康橋也就是現在的劍橋大學留學。他是這樣評價這一段重要的生活的:“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機會了。”這首詩是他第三次離別康橋之后寫下的切身感受。應該說讓他離開這樣美的所在,他肯定是很難受的。在康橋的生命中,徐志摩注定是一位匆匆的過客。而我覺得,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康橋一定不只是過眼的云煙。所以,他非常的不舍。這一種離愁別緒,絲絲縷縷,纏繞于心頭,揮之不去,成了濃的化不開的康橋情節。

  三、合作探究:

  中國畫重在寫意,相比西洋畫注重形似而言,我們更多的是注重神似,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人作畫側重寓“意”于“象”,也就是將主觀情思寄托在所描繪的客觀物象上,這就是所謂的“意象”。舉個例子,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里的“梅”便是一個意象,它并非僅僅是自然界中的梅花,而是一樹帶著墨色的有個性的梅花,它已經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客觀景物存在了,而是寄托了作者特立獨行、安然自適的藝術境界。

  《再別康橋》每一節都是一幅畫,現在讓我們分組來完成一項任務:首先每組選擇出最為中意的一幅圖,然后試著給它擬一個標題,看看每幅圖分別用了什么意象?并且如何通過這些意象來抒發情感?

  好了,下面我們按照詩歌的順序,一幅圖一幅圖地來交流欣賞。

  1.揮手作別圖:寫詩人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河的情景。從第一節我們就能明晰地感受到詩人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對康橋的依依惜別)那么第一節首先給我們呈現什么意象?(云彩)特點:飄逸柔美,與詩人淡淡的愁緒極為相稱。除了這樣一個意象,你們認為這一節它情緒的表達是通過哪個詞來體現的呢?(輕輕的)短短四行用了三個“輕輕的`”。這里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什么開頭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這樣似乎更符合語法規范?(我們說新月派詩歌講求三美,不光形式上錯落有致,音韻上也要錯落有致,這樣一來音韻感覺好一些;另外輕輕的本該修飾“走”這一動作卻被詩人提到了主語前面,這樣一來就起到了調整語序的作用,而語序的調整主要又是為了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突出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詩人難分難舍又不忍心驚動這康河美景,作者悄來悄去的瀟灑飄逸形象也躍然紙上)

  2.金柳倒影圖: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詩人此處還用了一個比喻,把柳樹比作新娘,當一名女子穿上嫁衣,便是她一生中最美麗的時刻,詩人將河邊柳樹比作出嫁的新娘,可見在詩人心中康河的一草一木已然不僅僅是毫無心智草木而已,它們嬌美、有生命力,澄澈溫婉,看到它們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心儀的女子一般,這里邊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這里作者為什么說“夕陽中的新娘”而不說“朝陽中的新娘”呢?夕陽中的新娘是帶著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似乎與情調不合。

  3.青荇招搖圖: 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于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4.榆陰清泉圖:寫榆陰下的清潭,詩人融情入景,將自己的依戀完全融入康河的風光之中。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么說是彩虹似的夢?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愿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愿離開。

  5.撐篙尋夢圖: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寫詩人揮篙泛舟,尋覓他那“彩虹似的夢”,晚歸時情不自禁要放聲高歌。這支長篙是詩人通往夢想彼岸的重要媒介,極具象征意味。這幅圖畫完全展示的是詩人的夢境,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夏蟲沉默圖:詩人由幻想回到了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別,情緒驟然低落。詩人前面說要引吭高歌,但是這里他并沒有放歌,因為在夢里他忘了自己要離開,而現實中他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

  7.依依惜別圖:跟開頭呼應,表露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美景,并融入了更多不得不離去的哀愁。我們把最后一節與第一節作個比較:最后為什么不用“輕輕的”(避免重復),為什么不用“靜靜的”“默默的”,受上一節的影響。本詩首尾呼應,回環往復,結構完整。從情感抒發來講,如果說第一節還透著些許輕松,那么通過中間的描繪,使最后一節更多了幾分無奈與凄涼,更強化了抒情氛圍。

  四、藝術技巧鑒賞:

  這首詩韻律柔和、朗朗上口、節奏感很強。這是什么原因呢?在對徐志摩的介紹中有這樣一句:“他是浙江海寧人,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那么新月派又是什么呢?喜歡讀書的同學應該知道新月派是五四運動后出現的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它得名于“新月社”,這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詩歌團體,徐志摩就是其中一員,此外還有胡適、聞一多、梁實秋等一批知名的文學家。新月派的詩歌奉行 “三美主義”,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以這首《再別康橋》為例,音樂之美體現在詩歌音律的整齊,音節和諧,節奏感強;回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押韻,比如第一節壓ai韻,第二節壓ang韻,后面也基本如此。建筑美體現在詩行的排列錯落有致,《再別康橋》一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從排版上給人以視覺的美感。那么繪畫美又指什么呢?我們看這首詩的七個小節,每一節仿佛都是可以畫出來的畫面,可謂“詩中有畫”,也就是說詩歌給人的畫面感十分強烈。那么如此強烈的畫面感是通過什么來表現的呢?大家思考一下,非常簡單,是通過多選用有色彩的景物的描繪。哪些景物?比如“云彩”“金柳”“艷影”“青荇”“彩虹”“斑斕”,這些詞語都充滿了色彩感,詩的每一節幾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鮮明豐富的圖畫。

  五、教師總結:

  《再別康橋》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把自己對康橋時代的回憶和即將離別時的情緒都融進康橋的美景之中,營造出一種清麗柔和又夾雜著淡淡哀愁失落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最后讓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全詩,在康河美景中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節課之后,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而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一定要讓學生自主去學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思考文意,教師通過引導,給他們一個表現自我的空間,我在這點上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以后我希望在這方面能不斷地完善。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的時間。引導學生多朗讀,通過朗讀,感受徐志摩對康橋的濃情蜜意。當學生真正感受到詩歌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就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完全沉浸于詩歌意境上。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又加深了對語言、文意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再別康橋教案 篇9

  一、教學重點

  1、 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了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 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 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 對于&“繪畫美”的感悟。

  2、 對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鑒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 、教學步驟

  【導語】

  以古 曲《陽關三疊》入境,與 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 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于什么的詩篇呢? (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么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鑒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艷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 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蕩漾地究竟是什么樣的場景?

  4、鑒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鑒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么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后每小組一小段)

  (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后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么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來源:]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舍難分(有一種不愿打破寧靜的依依不舍之情)

  歡喜 (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 (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戀 (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 (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舍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歸國后,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游,第二次游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 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后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8、朗誦

  首先:老師范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 口。建筑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回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 離別的還有什么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 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 蕩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 音樂美 建筑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鑒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 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后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于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鑒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鑒賞的美。對于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 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么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里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采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 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 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后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嘗試著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于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教案09-26

再別康橋的教案06-24

《再別康橋》教案08-05

再別康橋 教案09-11

《再別康橋》的教案07-03

再別康橋教案10-09

《再別康橋》教案09-21

《再別康橋》 教案07-09

《再別康橋》教案01-16

《再別康橋》的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