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設計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要求,針對新詩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詩歌積累為基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并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體會“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難點:以意向為突破口,鑒賞本詩的意境美。
三、學情分析
學生處于高中階段,閱讀并背誦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學習過一定的詩歌知識,對韻律、對仗等常識有所了解,同時,學生具有閱讀、鑒賞優美詩歌的主觀愿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經歷,熟悉新詩的基本特點,掌握“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詩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民族的優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五、教法設計
誦讀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方案等
六、媒體選擇
CAI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導入:詩歌朗誦會
課前布置學生利用網絡尋找有關離別的詩歌,在新課前配合古人吟詩畫面和FLASH音樂當堂朗誦,教師點評。
總結:同學們找到了許多離別詩,真可謂“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就讓我們帶著離愁別緒走進現代離別詩的經典名篇《再別康橋》。
二)新課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本詩的節奏和情感。
2、學生活動:思考初讀之后對本詩的特點、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認識,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簡介、寫作緣起,促進學生理解。
4、學生聽示范朗讀:FLASH課件
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
5、學生分節試讀,讀后自評,然后學生講評。
6、教師點撥,講解每節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初步滲透“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及本詩的情感基調。
7、設疑:讀過本詩的人,都用一句話來形容讀詩的感受,那就是“怎一個美字了得”,那么請大家思考,本詩美在何處?
8、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先小組內討論,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全班提出。
9、釋疑:引出“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音樂美:雙行押韻,逐節換韻,疊詞的運用。
建筑美:全詩七節,每節4行,平行兩級臺階。
繪畫美:意象絢麗,動詞的使用。
10、熟讀成誦:全班配樂朗誦《再別康橋》
三)總結
輕輕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輕輕的來,他雖然不曾帶走一片云彩,卻把永恒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也讓我們在七十三年后的今天真正體驗了詩歌的美,好,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八、教學反思
這節詩歌品讀課充分體現了創新教學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誦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
“詩歌朗誦會”復習了知識,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初感”,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利于深層教學。
“寫作緣起”放在初讀、初感后,在學生個性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豁然開朗。
“示范朗讀”的FLASH畫面精美,音樂輕盈,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學生讀后自評”,直接指向停頓、重音等難點,使誦讀教學落到了實處。
“鑒賞評價”中學生先思考,后討論使討論極具實際效果,激發出思維的火花。
“熟讀成誦”對整節課的學習是一種檢驗,這是比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課例。
“課件制作”畫面優雅輕盈,音樂舒緩寧靜,給學生美的感受。
整節課,誦讀教學抓得比較實,真正體現了誦讀教學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不過,后期在點撥的過程中,講解稍多,學生思考的時間稍少,如能把這種講解變成學生探討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好。
【《再別康橋》教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教案06-22
《再別康橋》的教案08-25
再別康橋教案08-26
再別康橋的教案08-29
《再別康橋》優秀教案08-25
【推薦】《再別康橋》教案08-29
《再別康橋》教案【熱】08-29
再別康橋教案全文05-29
課文再別康橋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