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魚我所欲也 導學案

時間:2024-10-01 02:26:57 魚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魚我所欲也 導學案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是怎樣的呢?目前,“學案導學”的模式已經廣泛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備受老師們關注。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魚我所欲也導學案,歡迎大家閱讀。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篇一: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3.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4.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5.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重難點】

  重點:目標1、3 難點:目標4、5理解文中的“義”“本心”的內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學習方案】

  第一課時

  資料鏈接:

  1、 作家作品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孟子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²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²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²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²

  預習檢測:

  1. 文學常識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 ,戰國時期 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 》《 》 (附“四書”:《 》《 》《 》《 》)

  2. 給加點字注音:

  (1)不為茍得也( ) (2)為宮室之美為之( 、 )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5)、一簞食,一豆羹 ( 、 ) (6)、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 )

  3、 停頓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鄉為身死而不受

  5、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茍得:________________)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避不也。(患:_____________ _)

  蹴爾而與之(蹴:________________)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________________)

  萬鐘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______)

  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_______________ )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得:_____________ _)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奉:_____________ _)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

  此之謂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6、 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為: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3)、而: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7、、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項是( )

  A、此之謂失其本心 B、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8、下列“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

  A、舍魚而取熊掌也 B、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C、鄉為身死而不受 D、呼爾而與之

  9、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和( )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得之則生,弗則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觀群書。

  10、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譯:

  (3、) 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譯:

  【課堂導學方案】

  第二課時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預習及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1. 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2、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析]本題旨在從整體把握入手,抓住文章關鍵,同時初步了解作者說理的思路及其好處。

  [參考答案]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淺人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3、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析]本題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論證結構,從而對本文的逐層深入的論證思路有一個較深刻的把握。

  [參考答案]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轉,“向為身死而不受”,現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4、簡要分析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進行說理的?

  [析]論證方法是議論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論證方法,在說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閱讀議論文,一定要揣摩其運用的論證方法。

  [參考答案]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那就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進而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使讀者心悅誠服。如:文章將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進行對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設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兩種不同的態度作對比,然后自然得出結論。

  5、《魚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內容上有何進步性、局限性?

  [析]對待任何文化等遺產,都應堅持批判吸收的態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盤吸收,設計此題,主要目的便是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古人、對待傳統的文化遺產。

  [參考答案]《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是“舍生取義”。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壞事來。他表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貪圖享受、為利忘義的人。這種思想顯然有它的.進步性。當然,孟子在文中闡發了唯心主義的性善說,說什么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不合事實的。此類局限,應予剔除。6.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7.我心目中的孟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1: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炎附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斷然拒絕了齊王“萬鐘”的誘惑,這些言行都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生2: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義”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約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孟子可謂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個肩擔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參與意識,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生4: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淪辯家。他義正辭嚴,直言不諱,敢于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狂放不羈、潑辣大膽、無私無畏的論辯家的形象。

  8、再質疑:

  9、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鞏固訓練方案】

  第三課時

  一、 理解課文

  1、填空:

  ⑴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是指

  。

  ⑵ “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

  ⑶ “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么?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4、《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

  5、《魚我所欲也》中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6、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7、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

  8、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9、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鐘是為了:

  10、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 。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14、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走進中考訓練:

  二、閱讀兩段文言文,回答文后1-4題。(10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為茍得也 茍: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惡有甚于死者 惡: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3.誦讀下列句子時,每句至少應有一處停頓,請用“/”把這一處停頓標示出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風飄絮

  4.請摘錄原文申的語句,填寫下表。(5分)

  篇 目體現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

  《魚我所欲也》

  《過零丁洋》

  三、閱讀下邊文言文語段,完成15—18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令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5.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4分)

  之 蹴 辯 已

  16.翻譯劃線句“此之謂失其本心”這個句子。(2分)

  17.填空:作者用“一簞食,一豆羹”來進行論證,這屬于 的論證方法。文段中著

  重論述了“ ”比“ ”更重要,人應該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18.請任意寫出文段中具有對比性的一組句子(內容)。(2分)

  四、閱讀《魚我所欲也》,完成19—22題。

  19. 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含義。(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爾而與之 蹴:

  (3)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0. 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婦拍而嗚之(《口技》)

  B. 此之謂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C.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至于負者歌于途(《醉翁亭記》

  D.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1.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譯: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翻譯:

  22.本文反復論證了一個什么觀點?主要用了哪些論證方法?(3分)

  答:

  (六)閱讀《魚我所欲也》,完成23~27題。(15分)

  23. 下列加橫線的字解釋相同的兩組是(4分,每個2分)( ) ( )

  A. 弗敢加也 萬鐘于我何加焉 B. 故不為茍得也 為宮室之美為之

  C. 得之則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D. 鄉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宮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4. 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此,你是怎樣看待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列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請你給本文補充—個論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儒家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即人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會環境與物欲使人的“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閱讀選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這一觀點相近,并寫下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感悟】:

  參考答案:自: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②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辨別)

  ③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與”通“歟”,語氣詞。)

  ④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通“向”,從前。 )

  6.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 ) 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做法)

  ②鄉為身死而不受 (寧愿 )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為了;接受)

  ③呼爾而與之 (表修飾,不譯)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折,卻。)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 萬鐘于我何加焉(對)

  10.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 譯: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譯: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 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鞏: ⑴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⑵ 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鐘”。

  ⑶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系。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4、舍生取義、嗟來之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7、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8、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 窮乏者得我與?

  10、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12、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用“魚”和“熊掌”作比喻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用“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鐘”的事例論證“義”重于“生”的觀點;用“鄉”與“今”對待“一簞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論證;用講道理來論證為何要“舍生”。

  13、魚和熊掌對舉 生與死對舉 向與今天比較等

  14、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3.(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風飄(各占1分)

  25、我們每一個個體,由于身體的、技能的原因,有著不同的特長與能力,只要為社會的正義事業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個好市民。我們不能完全贊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這種“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則,對自己,可能是身體的損害;對家人,是失去親人的悲傷:對國家,則是社會資源的無謂浪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們倡導的見義勇為,應該是“巧為”、“智為”。

  26、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

  27、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篇二:

  【課題解說】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難點解說】

  1.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2.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寫作特色】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詞語積累】

  1. 通假字

  ①“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謝的意思。例句:“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②“辯”通“辨”,辨別。例句:“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③“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④“鄉”通“向”,原先。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⑤“與”通“歟”不譯,語氣詞。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古今異義

  【可以】古:能夠用來 今:能夠;【是】古:這 指示代詞 今:判斷動詞 ;【豆】古:古代的一種食器,今:豆子 ;【鐘】古:古代的量器 今:計時器具; 【加】古:益處 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

  3.一詞多義

  【而】呼爾而與之。修飾“與”,表修飾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折,卻;【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萬鐘于我何加焉, 對。【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做法。【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擁有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通“德”恩惠,這里是感謝的意思 ;故不為茍得也 取得。【為】向為身死而不受。情愿;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第一個“為”:為了,表目的。第二個“為”:接受;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采用。【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語中心語之間結構助詞 的;人皆有之 代詞 它 文中指羞惡的本心; 得之則生 代詞 它 文中指一簞食一豆羹 ;呼爾而與之 代詞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代詞 它 文中指萬鐘的俸祿;此之謂失其本心 代詞, 它,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行為。【生】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獲得生命。【與】呼爾而與之 給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通“歟”,不譯,語氣詞。【加】萬鐘于我何加焉 增加,這里指帶來的好處;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虛報。【莫】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沒有什么;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沒有誰 。【故】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則】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那么 ;得之則生 就;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連詞,這里表假設。 【凡】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凡是;只要是;

  4.詞類活用  動詞作名詞 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5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例句:魚,我所欲也。“也”,判斷句標志。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東西。

  ②省略句:例句:向為身死而不受。“為”后面省略了介詞的賓語“禮義”,“受”后面省略了賓語“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語“我”。譯文:從前我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義者也。省略主語“我”。

  6.相關成語

  舍生取義/  茍且偷生/  嗟來之食

  【主旨解說】

  本文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操的說理散文。作者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言語,闡述生死與“義”的關系,指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當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在必要時要“舍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

  【結構圖解】

  魚我所欲也

  舍生取義是本心?講道理?——提出中心論點?舍生取義從正反兩面闡述論點?“義”重于“生”得出結論。

  舍義取利失本心?擺事實?——正面舉例?證明“義”之存在反面舉例?揭示“見利忘義”?對比論證再次證明論點

  【文本鏈接】

  1、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學說: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礎。孟子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就是人類文化規范──仁、義、禮、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棄”“自賊”。

  (2)“仁政”思想:孟子繼承并發展孔子“仁”的思想,從其性善論出發,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學說。“仁政”就是國君能夠“與民同樂”,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學說,包含了對人民的重視,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說把人民看作是國家政治的根本。這是孟子學說中最光輝的組成部分,是對我國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的總結和提高。

  (3)理想人格:孟子學說中還有不少關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為堯舜”;“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等等,如此種種,都是激勵人心、傳頌千古的名言。

  【基礎知識積累】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二者不可得兼(jiān) 故不為(wéi)茍(gǒu)得也 死亦我所惡(wù)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一簞(dān)食(shí) 一豆羹(gēng) 弗(fú)得則死

  蹴(cù)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xiè)也   妻妾(qiè)之奉 我與(yú)

  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 所識窮乏(fá)者得(dé)

  2.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 ,文中體現了作者舍生取義的觀點。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⑴二者不可得兼(兼有,并存)⑵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通“德”,感恩)

  ⑶所欲有甚于生者(厲害,重要)⑷一簞食,一豆羹(古代盛食的器皿,如碗)

  ⑸死亦我所惡(討厭,厭惡) ⑹故患有所不辭也(禍患)

  ⑺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由,依靠; 是:代詞,這個方法)⑻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⑼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茍且得到,意為只求利益而不顧手段)⑽此之謂失其本心(指羞惡之心)

  4.選出與成語“得過且過”中“得”意義相同的句子(C)

  A、故不為茍得也 B、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C、則齊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 D、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5.解釋下列多義詞:

  ⑴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嗎)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給)

  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萬種于我何加焉(對于)

  ⑶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 是亦不可以已乎(因此)

  ⑷而: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來)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者(卻)

  6.本文的中心論點是舍生而取義也。

  7.用原文回答:

  ⑴孟子是怎樣用口腹之欲來類比舍生取義的?魚,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

  ⑵孟子認為什么樣的人舍生取義?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⑶孟子認為什么樣的人舍義取生?所欲莫甚于生者,所惡莫甚于死者

  ⑷孟子認為什么叫喪失本心?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8.翻譯下列句子: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兩樣東西不可以同時得到,舍棄生命選取正義。

  ⑵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按照這個辦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不采用它;按照這種辦法去做,就可以避禍,然而有人不采用它。

  ⑶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操守這種品德,使它不喪失罷了。

  ⑷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吆喝著給人吃,過路的餓人也不會接受;用腳踐踏著給人吃,連乞丐也認為不值得接受。

  ⑸萬種于我何加焉?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創新能力運用】

  (一)閱讀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賢者能勿喪耳”,完成第9~題

  9.下列句子中“為”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B)

  A、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B、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C、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D、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10.這一段共九句話,層次劃分正確的是(A)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11.本段運用的論證方法是(D)

  A、分析論證 舉例論證 引用論證 B、舉例論證 分析論證 層進論證

  C、設喻論證 分析論證 引用論證 D、設喻論證 分析論證 層進論證

  12.選段中哪句話可以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

  13.文中“賢者能勿喪耳”,孟子還有幾句話是論證“賢者”使“本心”“勿喪耳”的,請寫出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開篇設喻,引出論點并進行論證。

  (二)閱讀《魚我所欲也》《外儲說右下》,完成第15~題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公孫儀1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2受魚,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常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釋:1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遷就他人。

  15.解釋加點的詞語。 ­

  (1)蹴爾而與之(用腳踢 )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通“辨”,分辨 )

  (3)公孫儀相魯而嗜魚(特別喜歡(很愛好) ) (4)其弟子諫曰(他,指公孫儀 )

  1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

  (1)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餓死。

  (2)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

  先生喜歡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給的)魚,為什么呢?

  17.甲文“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或: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如用自己的話答出這個意思也可。)

  18.乙文中哪句話表達了公孫儀的觀點?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19.從公孫儀對受魚和枉法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樣的品質?

  公孫儀是個注重防微杜漸(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0概括這兩個語段內容上的相同之處。

  兩個語段都是寫在利與義面前如何抉擇的問題。

  【三新精英園】

  21.分析下列各句中“義”的不同并說出你讀過這些“義”后的感受。

  孟子:義我所欲也 與生俱來的一種本心——羞惡之心。

  三國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士為知己者死的“仗義”。

  岳飛、文天祥:凜然大義 忠君報國的“忠義”。

  紅巖英烈:氣貫長虹、義薄云天 對黨對人民對祖國堅貞不渝的信念。

  22.(2012懷柔) 2009年3月23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下面是從該報告中提取出的兩則材料?

  材料一 調查發現?78.3%的中國普通高中學生平時不包括周末和節假日?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在8小時以上?韓國為57.2%?而日本和美國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情況。 56.7%的中國普通高中學生每天在家學習時間在2小時以上?而美國、日本、韓國普通高中學生分別僅為24.7%、20.5%、15.4%。26.0%的中國普通高中學生在課外補習班或跟家教學習時間在2小時以上?韓國為20.6%、日本和美國僅分別為5.8%、2.2%。

  材料二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休息日里常做的事前三位?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中國 學習 29.8% 在家休息 14.6% 上網 14.1% 日本 體育鍛煉 20.8% 學習 6.1% 在家休息 4.8% 韓國 看電視 23.1% 和朋友一起玩18.3% 上網 14.3% 美國 和朋友一起玩 21.3% 看電視 10.8% 看電影、聽音樂會等 9.2%

  (1) 請綜合兩則材料?從中提取兩個有關中國高中生的主要信息

  答:中國高中生的學習負擔最重?或中國高中生的課余生活很單調或中國高中生迫切需要休閑指導

  (2)在日韓美三國高中生的休閑方式中?你認為哪一種比較有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長?不論選擇哪一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你在休息日里一般都安排哪些活動?活動內容是你自己安排還是父母或老師安排?你對這樣的安排有何評價??

  答案:略

【魚我所欲也 導學案】相關文章: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04-21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03-23

《魚我所欲也》復習導學案04-19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以及練習04-07

《魚我所欲也》教學案04-19

初三語文《魚我所欲也》導學案(精選11篇)12-14

魚我所欲也教學案例03-26

魚我所欲也思維導圖12-20

《魚我所欲也》優秀教學案例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