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宋史·史珪傳》閱讀答案及譯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那么一般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宋史·史珪傳》閱讀答案及譯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珪,河南洛陽人,少以武勇隸軍籍。太祖受禪,用為御馬直隊長,四遷馬步軍副都軍頭兼大劍都指揮使。
太祖初臨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訪。珪廉得數事白于上,驗之皆實,由是信之,后乃漸肆威福。民有市官物不當價者,珪告其欺罔,當置法。列肆無不側目。上聞之,因下詔曰:“古人以獄市為寄者,蓋知小民唯利是從,不可盡法而繩之也。況先甲之令,未嘗申明。茍陷人于刑,深非理道。將禁其二價,宜示以明文,自今應市易官物,有妄增價直欺罔官錢者,案鞫得實,并以枉法論。其犯在詔前者,一切不問。”自是珪不復敢言。
時,德州刺史郭貴知邢州,國子監丞梁夢升知德州。貴族人親吏之在德州者,頗為奸利,夢升以法繩之。貴素與珪善,遣人以其事告珪,圖去夢升。珪悉記于紙,將伺便言之。一日,上因言:“爾來中外所任,皆得其人。”珪遽曰:“今之文臣,亦未必皆善。”乃探懷中所記進曰秪如知德州梁夢升欺蔑刺史郭貴幾至于死上曰此必刺史所為不法夢升真清強吏也。因以所記紙付中書曰:“即以夢升為贊善大夫。”既又曰:“與左贊善。”珪以譖不行,居常怏怏。
九年,坐漏洩禁中語,出為光州刺史。會歲饑,淮、蔡民流入州境,珪不待聞,即開倉減價以糶,所全活甚眾,吏民詣闕請植碑頌德者數百人。太平興國初,以為揚、楚等九州都巡檢使。
四年,征太原,命珪與彰信軍節度劉遇攻城北面。從征幽州,坐所部逗撓失律,責授定武行軍司馬。數月,召為右衛將軍、領平州刺史。督浚惠民河,自尉氏達京九十里,數旬而畢,民咸便之。會江、淮民曲謀首等數十百人聚為盜,命珪率龍猛騎兵五百往捕,悉獲之。六年,遷隰州刺史,知保州、靜戎軍。上緣邊便宜十五事,皆從之。
雍熙中,從曹彬征幽州,為押陣部署,以所部下涿州。師還,卒,年六十一。珪多智數,好以甘言小惠取譽于人,故所至不忍其去云。
選自《宋史·史珪傳》(有刪改)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祖初臨御,欲周知外事 周:廣泛
B.將禁其二價,宜示以明文 示:告示
C.因以所記紙付中書曰 付:交給
D.好以甘言小惠取譽于人 譽:信譽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由是信之,后乃漸肆威福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其犯在詔前者,一切不問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①珪以譖不行,居常怏怏。②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D.①吏民詣闕請植碑頌德者數百人 ②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說明史珪恪盡職守的一組是
①珪廉得數事白于上,驗之皆實 ②民有市官物不當價者,珪告其欺罔 ③珪悉記于紙,將伺便言之 ④坐漏洩禁中語,出為光州刺史 ⑤珪不待聞,即開倉減價以糶 ⑥為押陣部署,以所部下涿州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4)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乃探懷中所記/進曰/秪如知德州梁夢升欺蔑刺史/郭貴幾至于死/上曰/此必刺史所為/不法夢升真清強吏也
B.乃探懷中所記進曰/秪如知德州梁夢升/欺蔑刺史郭貴幾至于死/上曰/此必刺史所為/不法夢升/真清強吏也
C.乃探懷中所記進曰/秪如知德州梁夢升欺蔑刺史郭貴/幾至于死/上曰/此必刺史所為不法/夢升/真清強吏也
D.乃探懷中/所記進曰/秪如知德州梁夢升欺蔑刺史郭貴/幾至于死/上曰/此必刺史所為不法/夢升真清強吏也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太祖認為一般民眾是唯利是圖的,不能用不完善的法令來處罰他們,這也是古人把訴訟和買賣相依托的原因,這表現出了宋太祖的寬厚之處。
B.郭貴曾任德州刺史,放縱親族與下屬在德州非法牟利。梁夢升擔任德州知州以后,將他們繩之以法,招致郭貴陷害,梁夢升卻因此事得以升遷。
C.史珪率軍參與了征伐太原和幽州的戰事,而他在兩地的表現卻大為不同,征伐太原時與劉遇通力合作,而征伐幽州時卻率領軍隊只是徘徊觀望。
D.史珪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對曲謀首的平定任務,將幾百名強盜一網打盡。幾年后他在升任新職的路上,自行處理了十五件事,都得到了皇帝認可。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自今應市易官物,有妄增價直欺罔官錢者,案鞫得實,并以枉法論。
(2)貴素與珪善,遣人以其事告珪,圖去夢升。
(3)督浚惠民河,自尉氏達京九十里,數旬而畢,民咸便之。
【解析】(1)周:詳細。
(2)連詞,竟然。B項,①指示代詞,那些;②代詞,自己。C項,①介詞,因為;②連詞,表目的。D項,①定語后置標志;②用在時間詞后面,表示“……的時候”。
(3)②是史珪作威作福的表現;③是史珪想要陷害他人;④是史珪泄露宮中秘密。
(4)原文為:乃探懷中所記進曰:“秪如知德州梁夢升欺蔑刺史郭貴,幾至于死。”上曰:“此必刺史所為不法。夢升,真清強吏也。”
(5)征伐太原時,史珪與劉遇合作,但是否“通力”,文章并未說明。
【參考答案】
(1)A
(2)A
(3)D
(4)C
(5)C
(6)
()(1)從今應市買官物,如果有胡亂增加物價欺騙官錢的人,查尋得到實情,一并按律法論處.
(2)郭貴平時與史珪友善,派人把這些事告訴史珪,企圖除去梁夢升。
(3)監督疏浚惠民河從尉氏到京城九十里長,幾十天就完成,百姓都認為很便利。
參考譯文:
史珪,河南洛陽人,青年時因有勇武獲得軍籍。宋太祖登上皇位,任命史珪為御馬直隊長,四次升職為馬副軍副督軍頭兼大劍督指揮使。
太祖登上皇位之初,想詳細知道宮廷外的事,任命史珪廣泛查訪,史珪查訪得到幾件事奏報皇上,驗證都是事實,從此信任他,后來史珪漸漸作威作福。有百姓賣給官府的貨物價格太高,史珪告發他欺騙,應當法辦,店鋪沒有不怨恨的。皇上聽說這件事,因而下詔說:“古人把訴訟和買賣相依托的原因,大概是知道小民唯利是圖,不可都繩之以法。況且先前的法令,未曾申明。如果因此使人受刑,不合治理之道。要禁止他們用高價賣,應該明確告示,從今應市賣官物,如果有胡亂增加物價欺騙官錢的人,查尋得到實情,一并按律法論處,在詔令頒布以前犯法的,都不追究。”從此史珪不再敢上奏。
當時德州刺史郭貴為刑州知州,國子監丞梁夢升為德州知州,郭貴在德州的家族親人屬吏,頗為做奸謀利,梁夢升繩之以法。郭貴平時與史珪友善,派人把這些事告訴史珪,企圖除去梁夢升。史珪全部記在紙上,將等候時機上奏。一天,皇上說:“近來中央與地方任命的人,都得到合適人選。”史珪急忙說:“如今的文臣,也未必都是好的。”于是伸手取出懷中所記的紙遞呈說:“好像德州知州梁夢升欺負蔑視刺史郭貴幾乎置于死地。”皇上說:“這必定是刺史所做的事違法。梁夢升是清廉強干的官吏。”于是,把所記的紙交給中書說:“立即任命梁夢升為贊善大夫。”繼而又說:“授他左贊善”史珪因為誣陷不成,常常怏怏不樂。
九年史珪因泄漏宮廷秘密犯罪,出朝為光州刺史,光州饑荒,淮州、蔡州的百姓流亡,到光州境內,史珪不等上報,就開始減價出售貨物,保全活命的人很多,官吏百姓有幾百人到朝廷請求立碑頌揚他的德行。太平輿國初年,任命他為揚、楚等九州巡檢使。
四年,征伐太原,命令史珪與彰信軍節度使劉遇攻城的北面。史珪跟隨征伐幽州,因所領軍隊徘徊觀望,責降授定武行軍司馬。幾個月后,召為右行將軍,領平州刺史。監督疏浚惠民河從尉氏到京城九十里長,幾十天就完成,百姓都認為很便利。江、淮百姓曲謀首等幾百人聚集做強盜,命令史珪率領龍猛騎兵五百人前去捕捉,全部抓獲。六年,升為顯州刺史、保州知州、靜戎軍知軍。呈上沿邊可以自行處理的事十五件,都被采納。
雍熙年間,史珪跟隨曹彬征伐幽州為壓陣部署,帶領軍隊攻下涿州。軍隊會還,去世,享年六十一歲,史珪有智謀,喜歡用甜言蜜語小恩小惠取信于人,所以他到的地方人們不忍他離去。
編修過程:
《宋史》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但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于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于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作者介紹: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脫脫幼養于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至正元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1349年)復出為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并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贊譽為“賢相”。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脫脫親率大軍鎮壓鎮壓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至正十四年(1354年),脫脫被派往討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正酣戰即將攻陷士誠之際,為朝中彈劾,功虧一簣。事因皇太子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彈劾脫脫,致使脫脫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云南,后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順帝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脫脫的死使得他殫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向崩潰滅亡的轉折點。
阿爾拉·阿魯圖
阿爾拉·阿魯圖,(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
元順帝(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里乞·脫脫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歷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
阿爾拉·阿魯圖繼脫脫之后,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
雖然在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爾拉·阿魯圖名為都總裁,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并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財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三史皆修成,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奏進。《宋史》在三史中雖然是最后完成,但只歷時兩年半。
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盡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
特點介紹: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于刊布流傳。
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注、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歷,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
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
宋史對于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歷史的基本史料。例如,從《宋史·食貨志》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宋代高度發展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天文志、律歷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據以及關于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
除官修的當代史外,私家撰述的歷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學家李燾編撰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專記北宋一代史實;南宋孝宗時的史學家徐夢莘修撰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和戰的關系。
因此元朝修《宋史》時,擁有足夠的資料。以志來說,《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約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僅次于列傳。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僅見。其中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還包括職官的食邑、蔭補、俸祿等,從中可以看出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此外,《地理志》《職官志》《食貨志》《兵志》編得也比較好。《宋史》的志書基本上能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況。
影響因素:
歷代屢有重修宋史之議。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王洙完成《宋史質》100卷,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柯維祺編有《宋史新編》200卷,王惟儉有《宋史記》250卷。清代陳黃中編《宋史稿》219卷、陸心源編《宋史翼》40卷,朝鮮國王李祘也編了一部148卷的《宋史筌》。這些改訂之作,雖然改進了《宋史》的某些缺點,但沒有一部能夠取代《宋史》。
乾隆末年,邵晉涵發憤重修《宋史》,錢大昕、章學誠曾參與制定體例,邵先撰《南都事略》,然後再修《宋史》,惜書未竟而卒。
【《宋史·史珪傳》閱讀答案及譯文】相關文章:
《宋史何灌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6-14
《宋史·劉沆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4-23
《宋史·司馬光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5-18
《宋史·辛棄疾傳》閱讀訓練含譯文答案10-30
《宋史·何灌傳》原文閱讀答案及譯文08-01
《宋史》閱讀題答案及譯文09-10
《宋史陳希亮傳》閱讀答案附譯文11-02
《宋史·陳襄傳》閱讀答案06-08
《宋史蘇軾傳》閱讀答案及翻譯10-05
《宋史王安石傳》的原文與閱讀答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