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李清照的詞風
2、體會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點
3、背誦
二、教學重點:
1、情景交融的寫法
2、背誦相關名句
三、教學難點:
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寫作風格
四、教學時數:
一課時
五、教具:
自制CAI課件
六、教學過程:
1、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宋詞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作品。宋詞發展到了李清照的時代,已日趨完善、成熟,而她把詞推向了爐火純青的高度,進而在創作中形成 了自己獨特 的詞風——李清照詞風,提出“詞別是一家”,認為詞是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下面我們讀一下《一剪梅·紅藕香殘》體會一下李清照的詞風特點。
2、李清照簡介:
初中學過李的《如夢令》,讓學生回憶有關李清照的文學常識,然后教師補充: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作品集為《漱玉詞》,她是抒情詩的杰出作者,她的注情入詞、以情動人的藝術特色,使后代許多人贊嘆不已。真摯而強烈的感情是文學作品的生命,許多人之所以讀了李清照的詞之后不禁會傷感落淚,就是受了她詞中那種離別之情的影響,觸動了自己的心事,啟動了感情的閘門。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幽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3、朗讀訓練:
(1)音讀和義讀:簟(dian)
(2)情讀:讓學生品味哪些句子美,這首詞當中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哪些特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意象: 特點:
紅藕 /香殘/玉簟/ 秋雁 /花 自飄零/水 自流
名句欣賞:“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點出夫妻分居兩地,彼此思念之愁!按饲闊o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句寫愁,表現了愁遷移之速。本來心中之愁外顯眉宇,詞人卻道先眉后心,其實愁早在心頭,又顯于眉頭,再次回到心頭,一股愁緒此消彼長,永遠揮之不去。李清照將愁寫通了,它通貫周身,無法排遣。
抒發的情感:相思,閑愁,無計消除
總結: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在詞中想要抒發一種相思愁,而沒有正面寫這種感情,只是描繪了一幅大雁難歸、月圓人定、花飄水流的畫面,畫面的凄清和深邃的意境,包含了無限的情意。
(3)美讀: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詞的朗讀當中
(4)音樂欣賞:《一剪梅》,幫助學生背誦
4、擴展閱讀:
《醉花陰》、《聲聲慢》體會李清照的詞風。比較李前后期作品風格。
5、具體講解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
“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比渥顬槭廊怂Q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2
教學目標:
1、體會李清照詞中思想感情
2、感受李清照婉約的詞風
3、背誦李清照的主要詩作
教學設想
1、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一個作家的詩詞,總結出詩人的藝術風格
2、李清照寫內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讓學生把握用意象寫愁的手法
3、要讓學生快速背誦,尤其要在課堂上完成背誦要求,養成良好的背誦習慣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播放音樂MTV安雯唱的《月滿西樓》,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本詞的情感。淡淡的憂傷
二、背誦這首詞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三、賞析這首詞
1、讓學生概括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孤獨寂寞的相思之情
2、引導學生分析詞人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紅藕香殘,獨上蘭舟,云中錦書,飄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無計可消除
四、擴展閱讀
1.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李清照的詩詞
如夢令兩首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補充閱讀: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總結詞風
真摯細膩,深婉動人,語言清新典雅,淺易自然。多寫個人遭遇,心靈深處的“愁”,而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總結李清照詞中寫愁的名句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只恐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4.總結寫“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來比愁,可觸、可視、可感,從而能引起共鳴(前兩句)
用意象來渲染愁緒,多個意象共同構成抒發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讓學生舉出此類名句: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五、欣賞歌曲《聲聲慢》
六、讓學生背誦李清照的詩詞
七、總結本課
提示學生李清照的詩詞中有沒有豪放風格的
《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八、布置作業
學唱《一剪梅》和《聲聲慢》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3
【教學目的】
1、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文學創作的密切關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
3、培養學生再造意境的思維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解讀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詞的藝術風格,掌握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體會詞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教學方法】
誦讀——點撥——探究
【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由李清照詞作《一剪梅》改編的歌曲《月滿西樓》。她憑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愁緒細細地紡織,化愁為美,創造了讓人們永遠享受無窮的詞作珍品。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她和她的.詞也就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當我們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尋尋覓覓的美神。 ——梁衡《亂世中的美神》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其夫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考據學家。李清照夫婦雅好詞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亂,李清照隨家顛簸南下,后來丈夫病死,李亡國繼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終。
其詞以南渡為界,前期詞寫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和極盡相思之苦的思婦情結;南渡之后國破家亡夫死,其詞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強烈的亡國之思。詞風大變,轉為凄苦悲愴、哀婉動人。
三、吟詠詞韻:
明確:《一剪梅》是雙調,每段有四個樂句,每句四拍,形式上與七律相近,節奏整齊。所不同的是,它的雙數句被分解成兩小句,每小句四字。這兩小句有時意思直貫而下,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有時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甚至可用疊韻,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讀前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要短一些;讀后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稍長,以造成懸念,突出下句內容的重要性。從整首詞來看,單數句應讀得緩慢、悠長,雙數句可以讀得輕快短促,這就有了對比。
四、整體感知:
1、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試在詞中找出“詞眼”。
明確:這首詞的詞眼是“愁”,是李清照寫給丈夫趙明誠的,極言自己獨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兩種表現手法。
2、這首詞主要運用哪些表現手法來抒寫愁緒?
明確: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3、請找出詞中的主要意象,并聯系所學詩文,說說詞人是如何通過意象來抒發心中的愁緒的。
明確:紅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
五、緣景明情:
1、“紅藕香殘玉簟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出怎樣的意境?
明確:“紅藕香殘”點明了時節,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季節的變遷,還會使女詞人產生丈夫離家日久的感覺使她覺得孤單寂寞。
秋天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暑退秋來,竹席也涼了, 不止是說天氣變涼,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獨守空房關系倒更為密切,襯托出詞人冷清與孤寂。(引導學生從詞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句詞是一幅怎樣的優美意境呢?分析“雁”與“月”兩個意象。
明確:“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鄉,懷念親朋的美好愿望。
詞人身處西樓,因惦念丈夫行蹤,望月計算著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錦書難托。感嘆明月自滿,人未團圓。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相思之情都縈繞于詞人心頭。(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
3、“花自飄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見的景物,詞人為什么對此格外敏感?分析“花”與“水”兩個意象。
明確: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王實甫《西廂記》: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花”:人生、青春、年華
“流水”:時光
花飄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觸動了韶光易逝,青春難再之感。但花和水卻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
4、“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比較鑒賞: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畎住堕L相思》
明確:舊時文人所描述的思婦詩中,大多表述的是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結,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中,詞人在寫自己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及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的,足見夫妻恩愛,互相關懷、信任,兩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賞析:“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明確:這相思,這離愁無法消除,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對“愁”的描寫化抽象為具體,把無形的“愁”說成是一種能夠運動的有形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卻……”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轉移之快與難于排解。
小結:鑒賞詞的基本方法:
知人論世,聯系詞人生平和寫作背景;
反復誦讀,煉字煉句,品味語言美;
把握意象,想象畫面,鑒賞意境美;
六、布置作業: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風住塵香花已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中流露出詞人怎樣的心境?
2、賞析“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的表達技巧。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把握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 過程與方法:采用誦讀法,自主探究法來品味詞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讓學生從美文中獲得美感。 教學重點:解讀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詞的藝術風格
教學難點:
詞中意境的把握品味,及對作者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二、誦讀指導:
指導呤誦并背誦全詞。
1.聽朗誦,體會詞的基調。
2.請一學生朗讀,教師進行誦讀指導
明確:把握節奏!兑患裘贰肥请p調,每段有四個樂句,每句四拍,形式上與七律相近,節奏整齊。所不同的是,它的雙數句被分解成兩小句,每小句四字。這兩小句有時意思直貫而下,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有時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甚至可用疊韻,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讀前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要短一些;讀后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稍長,以造成懸念,突出下句內容的重要性。從整首詞來看,單數句應讀得緩慢、悠長,雙數句可以讀得輕快短促,這就有了對比。
3.全班齊讀
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詞的思想內涵,品味詞的音韻美。
問題設計:同學們聲情并茂的朗讀,讓老師體味到了一種回環往復的音韻之美。是什么原因讓我們體會到了這種美?
明確:音韻美的形成,一是因為本詞的押韻,一韻到底并且都押平聲韻,造成舒緩委婉的藝術效果;二是因為詞人擅用對仗,使節奏明快、和諧、上口。
三、品評鑒賞
1、整體感知:概括詞的上下兩片所寫的內容。
2、本詞寫的是哪一季節的景物,其中有沒有明確點明時令的詞句?
明確:秋,初秋的景物;“殘”,可解為殘留意;“秋”,非為秋天,而為
涼意。“花自飄零”,為秋景;“輕解羅裳”,乃為著秋裝。
注意:“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為秋景,但在本詞中屬虛寫,乃是作者
想象之景,故不為證據。
3、本詞寫了件什么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在初秋的一個中午,“我”獨自一人為排解憂愁而去泛舟,在這之中
的所見所感,孤獨、秋悶之情。
4、作者如何表現自己的這種感情?
明確:
(1)、間接抒情——借用景物營造氣氛,烘托人物內心情感。
(2)、直抒胸臆——直接抒發自己的相思、閑愁。
5、精彩詞句賞析,品讀意境美
步驟:由學生自找自賞,教師補充。
(1)《白雨齋詞話》中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絕倫,真不食人間煙火者”,你能說出它好在哪里嗎?(引導學生從詞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明確: “紅藕香殘是以點帶面的寫法,點明了時節,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視覺、嗅覺)來表現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觸覺)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學生揣摩關鍵字)
明確:從一個“獨”字可看出,詞人想借泛舟來消愁,結果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啊。過去和夫君一起雙雙擊楫,充滿詩情畫意,今天卻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獨”字是“背面敷粉”的寫法,其實她想說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劃船該多快樂啊。
“蘭舟”情結。(梁元帝《采蓮賦》)
(3)為了稍減閑愁,詞人又臆想鴻雁能傳書信,哪位同學能描述一下“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句詞是一幅怎樣的優美意境呢? (引導學生運用聯想法)
教學總結: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飄零水自流”說起
這堂課流程比較完整,生成的東西也很多,比我預期的結果要好,很可能是因為學生聽過《一剪梅》這首詞的流行歌曲版,比較熟悉歌詞。如果一定要說自己的功勞的話,就在于點撥恰到好處;這堂的不足之處在于,時間太短,有些地方(如對詞中“紅藕香殘”“月滿西樓”等意象)沒能充分展開。
下課以后,我仍覺得意猶未盡,放下電腦,打開書,重讀了這首詞,又回顧了學生的發言。學生一眼就喜歡上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詞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歡這一句。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在辦公室來回走了幾步,打開門和窗,覺得整個樓道空蕩蕩的,整座教學樓空蕩蕩的,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占據整個教學樓。思及此,靈光一現,“自”字讓我心頭一動,從腦海中飄然而出。于是我寫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的魅力不僅在于“飄零”,更在于兩個“自”字;S水流,本來是自然現象,“飄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兩個“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盎ㄖh零”與“水之流動”似乎兩不相干,實則彼此一體,無法分開。兩個“自”字拉開了花和水的距離,即景抒情,又兼比興,和“一種相思,兩處鄉愁”具有相同的結構,意蘊可互相生發。分離之苦,如同無形的上帝,亞當夏娃本應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懲罰,而事實是,李清照和趙明誠人在兩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兩方以喻相思之苦!白浴弊钟泄陋氈,有分離之意,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無獨有偶,喜歡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5
教學目標:
1、識記基本字詞義、疏通詩意、學會朗誦,《一剪梅》體裁、題材、詞牌特點;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經歷以及時代對她詞風的影響,掌握“易安體”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詩詞意境及其分析詩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詞作中體現出的作者情感;
4、學會寫作簡潔精練的詩詞鑒賞短評。
教學重點:
1、理解詩詞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2、嘗試寫作詩詞鑒賞短評。
教學難點:
1、學會寫作簡潔精練的詩詞鑒賞短評;
2、從不同角度理解詞作,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課時:
1、經典闡釋法;
2、教學內容共計一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 → 作者介紹 → 詞體介紹 → 字詞釋音、釋義 →朗讀,之后老師范讀,再之后學生集體讀、整體感受感知→聽鄧麗君《一剪梅》歌樂,引入情景→疏通、鑒賞 →板書小結,陳清線索→特殊句式、語言特色、手法分析→鑒賞短評 → 課堂小結 → 音樂感知收束→布置作業。(結合考點,強調分析重點)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與整體感知融于一體則可):
。ㄕZ文課代表上課前到我辦公室拿東西)……
同學們:北宋詞人周邦彥在其詞中無意間寫了一句:“一剪梅花萬樣嬌”,于是“一剪梅”這個頗具人間風情的詞牌名因此而誕生。后世眾多的文人墨客面對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誦出了風情萬種的不同詞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為膾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過于李清照筆下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蹦敲淳烤拐秊樯賸D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樣的惆悵下了眉頭卻又上了心頭,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一起學習李清照的詞作《一剪梅》。
2、作者介紹:
學其詩,就得知其人。ㄏ旅嫖覀兒唵瘟私庖幌伦髡叩幕厩闆r)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體年月史料缺乏,難以確考),她自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由于當時豪放詞派大家辛棄疾字幼安,也是濟南人,人們共稱他們為“濟南二安”。她賢惠多才,十八歲嫁于金石家趙明誠為妻,夫婦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紅顏多薄命”,北宋滅亡后,趙明誠因病去世,她顛沛流離于江南,在孤寂中度過晚年。由于身世及時代變化的緣由,她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后期詞融入家國之恨與身世之感,風格頓變。她兼擅小令和慢詞,往往能別出心裁,以經過提煉的口語表達其獨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棄疾所稱道的“易安體”。她的詞集名稱是《漱玉詞》。她還寫有《金石錄后序》和《論詞》等散文。
3、整體感知:李清照是:歷北宋晚期而經南宋初期的女詞人,她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詞人,同時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詞人之一。為什么這樣說呢?中國古代的學者都極力推崇用詩歌來言志抒情、吟詠性情,所以用性情來寫詩的詩人,一般都是好的詩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詩人。舉個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即就是像這樣的亡國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詞作也被后人大力贊賞,吟詠不絕!那么,對于咱們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學習易安詞,就必須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個性情中人。
那么對于作者的'介紹,咱們到此為止。下面我們來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礎知識。
4、《一剪梅》是詞牌名,得名于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它的另一個名字是《臘梅香》。其詞體特點是,雙調六十字,前后闋句句用平韻,一韻到底。八個四字句一般都用對仗。一般以書寫愛恨離愁為主要內容。本詞就是以表達相思之情為題材的一首“婉約中調”。
5、我們再看詞中的一些字詞,注意一下它們的讀音和意義:
紅藕:荷花的別稱。
香殘: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經快要消散了。
玉。海╠ian)光潔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稱,簟的本義是竹席。
羅裳:(chang)絲織的下衣、擺裙。
蘭舟:木蘭樹做的船,船的美稱。
錦書:前秦人竇滔的妻子蘇惠思念丈夫,就用錦織成回文詩贈給他。后來便稱夫妻間的書信為“錦書”或“錦字書”。這是作者用的一個典故。
雁字回時: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狀飛行,稱作雁字。雁字回時就是說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飛。
6、聽朗讀: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詞的基礎上我們來聽一段朗讀錄音,從整體上感受一下本詩的內容。老師范讀、提點學生自主讀、大家一起讀,適時點撥!再聽鄧麗君音樂進入情境,順理成章進行詩意的講解……
7、正文講解:
同學們,宋詞是中國古典美學的象征之一,人們在評價詞這種文體的時候,以有意境為最高的標準。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本詞的意境。
這首詞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難耐之際寫下的性情之作。我們看“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說:荷花已經凋謝,它的香味也點點離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涼。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著一“秋字”而境界全出,為什么這樣說呢?詩人劉禹錫有一句詩說“自古逢秋悲寂寥”,顯然秋天是四季中最為悲涼的歲月,這里用一個秋字,不僅點明了節氣時間,而且指出了就是這樣一個蕭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寫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聲奪人,寫凄涼而不見一“凄涼”字,含蓄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同時也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即就是“凄涼哀愁”。
作者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當人們經受愁苦的折磨的時候,總是要想辦法排遣一下的,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淚啼哭,而是借游覽以遣悶,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輕輕解下羅裳,獨自登上蘭舟……”然而,曾經是和心上人雙雙泛舟,今天卻獨自撥槳擊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悶。不過,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于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緊接著寫道: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我們想,作者在雁字飛回之際,不見錦書,只好系舟歸來,“無言獨上西樓”,然而“月光如此皎潔美好,卻只能獨倚欄桿”,眼前有景賞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獨自發愁。那么究竟是怎樣一個“愁”字呢?作者說——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這里的“花自飄零水自流”又是一處絕筆。我們想,作者為什么在寫“閑愁”之前,憑空來一句“花自飄零水自流”呢?這其實就是周杰倫《菊花臺》中唱的“花落人斷腸”、劉禹錫詩中的“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李煜詞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寫是為了承上啟下,用自然界沒有情感體驗的落花流水來襯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閑愁”,因而“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頭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閑愁”究竟達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就是說,這種相思之情是沒法排遣的,皺著的眉頭方才舒展,心頭又開始煩亂。這“是離愁”,他——剪不斷,理還亂,它,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確實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連哀思,一唱三嘆,令人回味不已。
※寫景抒情線索分析:(板書部分)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內,看到了窗外的紅藕香殘,視線觸及涼席,頓生愁情;于是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筆鋒一轉,轉而寫起了室外所見所感;然而流水落花總無情,作者終于還是沒能擺脫一個“愁”字,其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的形象躍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析:
很明顯,作者主要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哀愁之情,那么除此之外還有沒有第二種情感?我們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作者如此肯定地說“只有一種相思”,必然有“兩處閑愁”,可見易安和丈夫趙明誠之間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為見不到自己而發愁,這是不是一種面對男女之情的“自信”呢?顯然是。那么換句話說,假設如果是“一種相思,一處閑愁”的話,那么就是單相思了,由此可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妙味所在。
另外,詞中還透露出處了合情合理的一個事實,是什么呢?在我看來,這個事實就是“他們兩人是相當恩愛的”,試想,如果他們兩個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開之后肯定不會“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說不定趙明誠出去就到秦樓楚館里搞外遇了,李清照也會偷偷樂道:殺千刀的,終于走了。正是由于愛得深沉,才會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纏綿悱惻。
9、手法分析:
。ò鍟┩瑢W們,短短六十個漢字,卻寫出了如此豐富的意蘊,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是不會有如此效果的。我們看作者在詞中都運用了那些藝術手法。
首先是首句的含蓄,再其次是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的倒裝,第三是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映襯,第四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上眉頭卻下心頭”的對偶。最后,我們可以看出,古人說席子時不說席子,而說玉簟;說小船時不說小船,而是說蘭舟。這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陌生化,來營造詩詞所具有的特殊意境。
作業布置:
同學們,學習和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態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那老師這里就介紹給大家兩種基本的方法:抓關鍵詞法(可以是關鍵動、形容詞等如“獨”字等);和意象分析法;解釋過程略。那么老師留給大家兩個作業,一是分析此詞中的關鍵形容詞談談你對詞中作者情感的體會;二是找出詞中的基本意象,分析他們所表達的情感內涵或者它們都有什么象征意義!各寫文章不少于200字!
小結:
同學們,這是一首相當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越是把她的別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就越能顯出她們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出她對生活的熱愛。再者,這首詞在意境的刻畫,真摯、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語言運用的藝術上,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話說得好“一剪梅花萬首詩,一段材料多角度”,詩詞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品,對于本詞的內涵,我更希望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這才是“學詩之道”。
下面我給大家放一段音樂,在音樂聲中讓我們結束本課的學習。
板書:
室內秋簟、室外殘荷——→登舟排遣,見:雁字飛回、期盼錦書,只有月滿西樓——→看落花流水——→愁上心頭。(愁中有自信)
作者情感:哀愁、自信、真誠。
手法:含蓄、倒裝、映襯、對偶、陌生化。(把例子加上,簡要闡釋)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6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鑒賞這首詞應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那么僅僅一首詞是不夠的,也難以達到鑒賞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2、教學對象分析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詩歌鑒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說明,讓學生討論發言更能提高鑒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解讀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2、難點:作品藝術風格的把握,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媒體設計
學生接觸的古典詩詞其實并不少,但是由于他們年紀還小,沒有什么人生經歷,對古詩詞中所體現的作者的心緒,難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所以鑒賞往往只
停留在淺表層次。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解決這個問題能起到相當重要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整個過程。課堂的第一階段,顯示李清照的畫像,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比較親切的印象,接下來顯示李清照的有關材料,進一步加強認識。第二階段,播放朗誦視頻《一剪梅》,同時逐句顯示作品內容,以渲染氣氛,在朗誦中要求學生思考有關問題。第三階段,顯示作品,學生自由發言,評價詞句。第四階段,拓展閱讀,總結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
第五階段,播放《月滿西樓》,在唯美的畫面與歌聲中結束課程。多媒體的運用將音樂、畫面、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既使教學內容明確具體,又營造了一種詩歌鑒賞所必需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把握。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從今人對李清照的評價入手導入新課,“在我國詞壇有一位傳奇女子,她把三分淚水、七分才氣凝結成篇篇妙語華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
(二)、作者作品
讓學生回憶接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紹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師小結(見幻燈片),引出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明確李清照的詩詞內容。
(三)、作品鑒賞
1、聽視頻朗誦《一剪梅》,同時有感情的朗誦全詞,找出體現作者心理狀態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確:“閑愁”二字最能體現作者心情,是全詞的詞眼,主旨句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詞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學后,李清照填詞《一剪梅》送給丈夫。
古來抒寫愁緒的詩句有很多,如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而李清照寫愁卻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筆下的“愁”有何獨特之處呢?下面我們就來認真研讀作品。
3、齊讀這首詞,提問:詞的上下兩闋分別側重寫什么?全詞抒發詞人什么感情?
明確:上闋寫人物行動,下闋側重抒情,全詞抒發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討論,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并作簡要分析之后教師作小結。各句的分析總結大體圍繞以下方面進行:
(1)、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交代了時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從那幾個角度入手寫秋景秋意,渲染環境的呢?
明確:視覺、嗅覺、觸覺。
作者從多個角度入手描寫秋意的冷落蕭條,不僅刻畫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現象,又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作品首句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感情色彩。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嗎?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從“獨”字可以看出詞人借泛舟來消愁,而過去有夫君相伴,現在卻是獨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對往事的懷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讀“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句。
提問:這句詞按照邏輯順序應怎樣排列?
明確: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思誰寄錦書來”。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會這句詞的優美意境。詞句中的“誰”顯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云空,產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
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
5、研讀下闋。這部分詞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緒盡顯于字里行間。
。1)、品味“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句。
提問:何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從中我們能看到女詞人與丈夫之間什么樣的愛情?
明確:此句是說身在異地的丈夫和自己懷有一樣的相思之情,直接點明了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句是詞的主旨句,在寫愁緒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句詞賦予愁緒以運動之感,使人仿佛看見詞人眉頭的若舒若蹙,而愁從眉間藏到心間,更使人領略到詞人的萬千愁緒,引發無限的遐想。
。ㄋ模、誦讀并背誦全詞。
(五)、對比賞析《一剪梅》與《聲聲慢》,小結李清照詞作的語言風格和藝術特色。
總結:清新典雅,溫婉細膩,婉約詞的代表,世人稱之為“易安體”。
。⑿蕾p歌曲《月滿西樓》的flash,加強審美印象。
。ㄆ撸、布置作業:
搜集李清照的有關作品,進一步體會“易安體”的藝術風格。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7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通過意象、煉字來精確表現情感的寫法。
2、領會詞人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輕”、“獨”“才”、“卻”等字詞的領悟。
2、難點:閑愁的理解。
3、拓展:愛情是兩個人的,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
教讀課
預習要求:
1、學生朗讀并背誦
2、思考何為“閑愁”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親情、友情、愛情構成了我們的感情世界,在這之中有快樂、有憂愁、有甜蜜、也有苦痛,百般滋味無法盡說。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一剪梅》這首詞來體味愛情的一種滋味:相思。
二、作者介紹
1、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其夫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考據家。李清照夫婦雅好詞章,常相唱和,伉儷情篤。1127年,靖康之亂,李清照隨家顛簸南下,后來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國繼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終。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寫閨情相思,明快妍麗;南渡之后,則多寫國破家亡的離亂生活,沉哀入骨,詞情凄黯。
2、《一剪梅》寫作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婚后不久,趙明誠即遠行,李清照便寫下了這首《一剪梅》寄給丈夫。
三、朗讀背誦
1、播放課件伴奏,教師范讀
2、課后背誦
四、教學板塊一
1、師問:“紅藕”“玉簟”不僅表明秋天已至,進一步發掘,它的'深刻意蘊是什么呢?
引出:“紅藕香殘”,雖然是表明秋天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引出:“紅藕香殘”——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玉簟秋”——從主觀感受表達秋的到來。
2、師問:“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嗎?
引出:過去和夫君雙雙泛舟,充滿詩情畫意,今天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3、師問:“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一個倒裝句,其意味是什么?
引出:順序: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思及誰寄錦書來;誰——趙明誠。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縈繞于詞人心頭。
4、師問:“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表露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引出:寫自己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及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的,足見兩心相印。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
5、師問:“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狈治觥安拧獏s——”的妙用?
引出:皺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相思之情無法排遣。“才——卻——”有連接關系,表現“愁”運動之速,而愁從可見的眉間藏到心頭,更使人領略到女詞人的萬千愁緒,詩人感情在短暫中的變幻起伏,真實形象,給人以遐想。
五、教學板塊二
1、請同學們想像你與自己的愛人離別會是怎樣的情境?
2、師問:請大家體會以下三首詞的離別之情:
李煜《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保ㄉx)
蘇軾《江城子》“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保ㄋ绖e)
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保ú粴w)
引出:哀戚幽怨的相思(李煜)、悲痛欲絕的相思(蘇軾)、無奈神傷的相思(柳永)
與李清照《一剪梅》所表現的相思感覺的不同,點出李清照的“閑愁”是她與丈夫兩處的閑愁,是對兩人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美好愛情的聯想,所以苦也甜蜜。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8
【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詞作,詞中寫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傷而又有一種淡淡的甜甜的喜悅。這首詞教學,讀懂大意和背誦難度并不大,難在如何讀出詞的情感之美。為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可以設置情境,在情境中體味。
【教學目標】
詞中情感之美。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閱讀李清照《如夢令》《聲聲慢》等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回顧學生閱讀情況:抽學生背誦《如夢令》;學生集體背誦《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設疑問:兩首詞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實生活的真實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書香門第 家庭富裕 婚姻幸福美滿 父母呵護
2.理想中的李清照 充滿希望 充滿激情 能充分享受生活
從如下幾首詩詞中就可以看出來: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貴夫人形象慵懶哀傷而不絕望有一種甜蜜的感覺。如《如夢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經濟困頓 顛沛流離 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2.理想中的李清照 看不到希望 缺少生活的勇氣
3.作品中的李清照艱難苦恨的老婦人形象這一點可以從她后期的作品《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看出來:
如“尋尋覓覓”好像總在尋找卻總是找不到,可是還是要尋找,成天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間,“冷冷清清”在尋找中失望而倍感凄涼,后面“梧桐更兼細雨”部分,完全呈現出心境悲涼難耐寂寞。讀過這些,眼前自然會出現滿臉滄桑、皮膚泥黑的老婦人形象。
四、結合上面講述,板書
前期:生活優裕 貴婦人形象 哀愁而甜美
后期:處境艱難 老婦人形象 哀傷而絕望
五、有了上述這些認識,我們再來學習《一剪梅》
1.學生齊聲誦讀這首詞并告訴學生體會詞中感情。
2.要求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體會,鼓勵學生奇思怪想。
3.師生共同梳理文章意思:文中圍繞著人物活動,寫了幾個不同的情景,可以這樣來歸納:①玉簟秋寒②獨上蘭舟③月滿西樓④庭院清影
4.讀詩歌離不開聯想和想象,同學們能不能選取某個情景,來豐富來充實,在豐富充實中來品味思想感情。
5.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品味(課堂時間要讓學生活動開來。)
六、師生共同想象品味
、儆耵∏锖
詞人閑來心緒不寧,于是想到解悶的辦法,看書、喝酒或者繡花等等,但總是進不了狀態,不知道為什么,她心里清楚為什么可是沒有辦法說出來,也沒有辦法從中解脫出來。于是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聯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等句子加深學生的理解)。
、讵毶咸m舟
深秋荷花塘,荷葉漸漸凋零,會不會引發美人遲暮的感覺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與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樂與溫馨,可現在呢?自己孤獨一人!一個“獨”字值得品味。阂郧八驼煞蛟乱狗褐郏杈茋[歌的情景,那種甜美,那種依賴,那種輕松的感覺會從她內心緩緩流過;眼前寒風過去,偶爾聽到幾聲水鳥的撲棱聲,夜晚顯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種對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會越來越濃,心也隨之越來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還是默默走開,回家休息吧。
、墼聺M西樓
回家后,她躺在錦羅帳里,也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她還是難以入夢,眼前總是浮現一個熟悉的身影!案纱嗥饋戆!”,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涼的月色灑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隨著圓月遠去:他在哪?過得怎樣?什么時候回家呢?種種牽掛都涌上了心頭,“為什么不寫信告訴我一聲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責備,再是狠狠地痛罵,但這樣生氣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過盡千雁皆不是,斜暉脈脈風悠悠”。失望之中,她想“這個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著他呢。”
通過這種聯想與想象,學生很自然地進入到這種情境之中,那種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與怨恨都表現出來。從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氣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盡管夜已經很深了,她還是難耐心頭的寂寞,走下高樓,來到庭院打發無聊時光,“花自飄零水自流”,這種細微的聲音都能夠聽出來,夜晚多么的靜。試想,一個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覺卻出來散步,女子當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這種閑情逸致。也許,在如此安寧的夜晚,她更能聽到自己心靈的聲音,好像也只有在這種寧靜中聽到夫君的聲音。所以說“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總結:經過想象聯想,同學們對《一剪梅》內容有了深刻認識。在此基礎上,點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悵,擔心,孤獨,怨恨和關切都有,這些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并不會讓人感到冰冷和絕望,相反只會讓人覺得情真意切,甜美無限,這就是這首詞的動人之處。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9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培養自覺學習的態度,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機會。
2.通過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到接受教育,對個人成長和家庭有利,更對國家和社會有利。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依法維護自己受教育權的能力,增強學生履行受教育義務的自覺性。
【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懂得教育的含義和作用。
2.通過學習,學生懂得受教育權的含義,義務教育含義和特征。
【教學重點】
教育對個人、國家的作用。
【教學難點】
義務教育的含義、特征。
【教法】
情景教學法 探究教學法 討論歸納法
【學法】
體驗學習法 探究學習法 歸納學習法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課前準備】《中國夢 我的夢》
。ㄔO計意圖: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營造學習氛圍。)
【時政導入】
(設計意圖:引用時政熱點導課,體現思品課的思想性,引出課題,燃起學生心中的夢想之火,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
【授 新】
第一環節:感知教育的含義
交流活動:
1.你的未來夢想是什么?
2.實現你的'未來夢想要儲備哪些知識?
3.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獲取知識經驗?
。ㄔO計意圖:結合學生實際,深化導課問題,沿著學生思維的軌跡,點明“教育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總結教育的含義。)
第二環節:感悟教育的力量
1.體驗活動——魔術雞蛋。
。ㄔO計意圖:通過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步感悟知識帶給我們的樂趣與收獲。)
2.活動一:教育成就出彩人生
。1)現場活動——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學科,為什么喜歡?它帶給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的切身體會,加強學生對教育作用的理解。)
(2)名師引航——出示資料,烘托學習的意義。
活動二 教育助圓中國夢想
1.出示視頻《中國十年成就》思考:作為一名中國人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十八大資料及教育對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示意圖 ;
3.概括教育對國家民族的作用。
1.布置自學任務
受教育權的含義;義務教育的含義、特征。
2.小軾牛刀,角色扮演
。ㄔO計意圖:義務教育是本課的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通過舉例,學生不僅掌握了概念特征,而且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課堂小結】
引領學生概括本節課教學內容。
【課堂延伸】
1.播放視頻《中國夢 我的夢》
2.師生共勉
。ㄔO計意圖:引導學生時刻勉勵自己不斷學習,珍惜受教育權,自覺履行受教育義務,肩負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10
一、教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一剪梅》選自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第一單元,這冊主要內容是鑒賞詩歌和散文,在整體把握詩詞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詩詞的能力。欣賞詩詞要在反復的誦讀中,運用聯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詩句中蘊含的感情。
《一剪梅》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名篇之一,寫詞人在丈夫趙明誠外出時,自己獨守空房的愁苦悲戚,是詞人情感的真實寫照。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對古典詩詞的熱愛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教學重點:解讀文句,詞中意境的把握品味,情感的'解讀
教學難點:詞中意境的把握品味,情感的解讀
二、教法
1、教學方法
。1)誦讀感悟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詞是宋詞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郁,我要認真引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體驗女詞人孤凄愁絕的情感。讓學生在誦讀中發現詩詞中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誦讀的過程中質疑,思考,品析,鑒賞。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中設計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3)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和mp3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借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三、學法
意象意境感情
四、教學程序
1、新課導入:
(1)費玉清的一曲宛轉悠揚的《一剪梅》將我們陶醉在其中,其實真正陶醉我們的是其中傳遞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懷愁情。輕拂中華歷史的塵煙紗縵,咀嚼古往今來的悲懷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學長河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恐怕當數女詞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她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說不盡的愁”。
(2)題解
一剪梅,詞牌名,又名《臘梅香》,得名于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詞牌格式,雙調六十字,前后闋句句用平韻,一韻到底,八個四字句一般都用對仗。
2、作者及作品介紹
3、朗讀課文
(1)學生自讀
(2)聽錄音范讀
(3)提問學生朗讀
糾正讀音,糾正節奏,調整感情。
(4)齊讀及整體感知
找出體現作者心理狀態的字眼以及主旨句。思考詞的情感基調。
明確:“閑愁”二字最能體現作者心情,是全詞的詞眼,主旨句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全詞抒發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分析全詩
(1)問題:詩中寫了哪些意象?怎樣的情感基調?
明確:①意象:紅藕香殘、蘭舟、錦書、雁、圓月、西樓、落花、流水
寂寞相思之愁
。2)賞析意境美
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以點代面。荷花既已凋謝,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難見到。點明了時節,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季節的變遷,還會使女詞人產生丈夫離家日久的感覺使她覺得孤單寂寞。
玉簟秋:暑退秋來,竹席也涼了,不止是說天氣變涼,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獨守空房關系倒更為密切,襯托出詞人冷清與孤寂。
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視覺、嗅覺)來表現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觸覺)來表達秋的到來。這樣一句話,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嗎?
輕:輕手輕腳。怕驚動別人、小心翼翼。
獨: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借泛舟以消愁,非閑情逸致的游玩!趁娣蠓鄣膶懛,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劃船該多好!過去和夫君雙雙泛舟,充滿詩情畫意,今天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一個倒裝句,其意味是什么?
順序: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思及誰寄錦書來
誰——趙明誠
誰寄——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無邊的月色正如無盡的相思。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縈繞于詞人心頭。
。3)找出詩中直抒胸臆的句子
明確: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領略詞人“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純潔、心心相印的愛情。人居兩地,情發一心
寫自己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及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的,足見兩心相印。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情”要用“計”消除,可知其重。又“無計可消除”,可知其深。
愁鎖眉間,是感情的外露;愁思在心,才是感情的根源。先下眉而后上心,似乎不合常理,但正表現了作者極力排解愁思,要舒展愁眉卻令心頭更覺愁苦的情態。
5、音樂欣賞:
多媒體播放《一剪梅》改編的歌曲《月滿西樓》,畫面意境優美,音樂婉轉動人,將課堂結束在師生情感共鳴的最高峰,余音繞梁,意味雋永。
五、教學小結與作業
此詞上片寫此人的獨居生活,下片側重抒情,主要抒寫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布置作業:課下將這首詞改寫為現代文。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相關文章: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08-23
一剪梅李清照 教案10-10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06-28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08-01
《李清照 一剪梅》教案08-20
李清照的一剪梅教案11-04
一剪梅教案李清照09-24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08-02
李清照一剪梅修改教案06-29
一剪梅李清照課堂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