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甲小石潭記乙石鐘山記閱讀答案
【甲】小石潭記
唐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鐘山記
宋蘇軾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閑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螳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完全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B.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C.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D.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布:投映
B.斗折蛇行,明滅可見蛇:像蛇一樣
C.而此獨以鐘名名:名字
D.自以為得其實實:真相
10.下列對兩篇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3分)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參加王叔文領(lǐng)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到湖南永州,為排解內(nèi)心苦悶,探山訪水而寫的一篇精短游記。
B.乙文以游蹤為順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鐘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點,生動再現(xiàn)了作者月夜獨游石鐘山時的見聞和獨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寫中巧妙傳達出作者情感的變化:聽見水聲的高興——發(fā)現(xiàn)小潭的欣喜——欣賞美景的愉悅——難耐凄清的悲傷。
D.雖然都是游記,但兩文在寫法上卻各有千秋。甲文記敘和描寫相結(jié)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記敘、描寫和議論為主。
1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8分)
(1)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4分)
(2)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4分)
參考答案:
8.(3分)A
9.(3分)C【解析】名:命名
10.(3分)B【解析】“以游蹤為順序”說法不準確;“獨游”與原文不符合。
11.(8分)
(1)(4分)因為(認為)小石潭的環(huán)境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清”“居”“去”各1分,句意1分。)
(2)(4分)現(xiàn)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更何況是石頭呢?(“置”“雖”“鳴”各1分,句意1分。)
【解答】
(8)本題考查學生的斷句能力。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根據(jù)句意進行分析。句意為: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yīng)和,好像音樂演奏。故斷為: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故選:A。
(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
ABD.正確;
C.有誤,名:命名。
故選:C。
(10)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問題,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主題。
ABD.正確;
B.有誤,“以游蹤為順序”說法不準確;“獨游”與原文不符合。
故選:B。
(11)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①重點詞:以,因為。居,停留。乃,于是,就。而,表承接關(guān)系。句意:因為(認為)小石潭的環(huán)境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
②重點詞:以,把。置,放。雖,即使。句意:現(xiàn)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更何況是石頭呢?
【參考譯文】
【甲】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心里為之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huán)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乙】《水經(jīng)》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里。”酈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fā)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里的和尚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fā)出聲響,我當然覺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間發(fā)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船夫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涌進那里面,水波激蕩因而發(fā)出這種聲音。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yīng)和,好像音樂演奏。于是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jīng)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甲小石潭記乙石鐘山記閱讀答案】相關(guān)文章: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07-05
閱讀答案《小石潭記》08-08
小石潭記閱讀及答案10-02
小石潭記閱讀及答案10-07
《小石潭記》的閱讀及答案08-03
《小石潭記》閱讀練習答案07-23
《小石潭記》閱讀附答案10-12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解析11-22
《小石潭記》閱讀練習與答案09-12
《小石潭記》課文閱讀答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