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鄉愁的說課教案
一、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詩的教學目標是:
1、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背誦本詩。
5、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復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題。
二、教學方法:
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采用反復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初步結合我校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實驗,給學生提供另外幾首有關《鄉愁》的詩作,拓展思路。
三、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復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學過程:
。ㄒ唬、導入。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搜集舉出幾首關于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借以導入。
。ǘ、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ㄈ⒕x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系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后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ㄋ模、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個人思鄉之情
【鄉愁的說課教案】相關文章:
《鄉愁》說課07-29
鄉愁優質課教案09-24
鄉愁教案(1課時)09-15
鄉愁微課設計07-15
《鄉愁》的評課稿09-18
鄉愁優秀課例05-30
《鄉愁》經典教案08-12
鄉愁經典教案07-15
《鄉愁》的教案10-01
《鄉愁》 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