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愁》課文教學分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課文《鄉愁》教學分析
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游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他們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盡快實現的心情。
教材分析:
《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為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體會意象和構思對表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想家的時候》,創設氛圍
一、導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著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著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游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并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
詩歌是講究節奏的藝術,節奏是感情的外在體現,“感情動于中而節奏形于外”朗讀詩歌必須講究節奏,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根據課后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4、老師作示范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
四、分析、解讀本詩
1、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中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
(通過聯想,演釋詩的內容: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著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后來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糊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著那窄窄的船票,想著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著;后來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里,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臺
灣的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么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板書:思鄉、懷親、愛國)
4、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里?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明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小結: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為鄉愁的對應物,收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來是并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是層層推進的由鄉關之思、懷親之情、至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構思精巧、結構整飭、旋律優美
5、再次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著背誦(三分鐘后,師生齊背)
五、激情抒懷
鄉愁是苦澀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縷縷扯不斷的情思,是對家的向往,是對根的企盼不論漂泊多久,不論身在何處,當夕陽西下,當晚風吹拂,總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緒縈繞在心頭……如果你是這位憑欄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峽的彼岸,眺望大陸的方向,心里會想些什么?你又想對大陸說些什么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許能隔開一切,卻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這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到那時,“月圓人也圓”!
六、遷移拓展
1、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嘗試做詩人了
2、各領風騷話說愁
鄉愁、離愁、憂愁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請說出帶“愁”字的詩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詩句,學生 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積累妙詞佳句)
拓展閱讀:鄉愁寫作背景
余光中作為一位生在大陸,成名于港臺的著名詩人,他的詩中充滿了對中華民族和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的依戀之情和憂患意識。親情、鄉情、愛國之情成為他詩歌創作的主要方向。
這里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臺灣與大陸本為一體,同根同源,血脈相連,但解放后,兩岸關系的不正常,使臺灣孤立于大陸之外,人為地割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但它卻割不斷共同走過五千年風風雨雨的兩岸炎黃子孫的血肉之情。
尤其是解放前夕離開大陸的這一代大陸人,這種現實無疑使他們成為有家不能歸,有根不能尋的游子。而作為背負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詩人,其內心的痛苦和渴望回歸與尋根的心情更是無可比擬的。詩人從小就熟讀的“日暮道且遠,游子思故鄉。”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些思鄉的詩句可以說無時無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發,而產生深深的思鄉之情。這種感情在詩人的心中日積月累,長期郁于心中,一旦爆發便如決堤的江河之水一發而不可收拾,詩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個個愿望:“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一詠三嘆,一個渴望得到祖國文化的熏陶,思鄉愛國的赤子形象躍然紙上。
在詩中,詩人刻意選取的四組意象:“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無一不深深地刻有中華民族的印記,充分體現了詩人的藝術敏感性,對生活感受的深度和傳達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課文《鄉愁》教學分析】相關文章:
《鄉愁》課文教學分析03-23
課文《鄉愁》教學03-22
鄉愁課文解構與寫作特點分析04-07
《鄉愁》課文教學03-25
課文《鄉愁》教學實錄04-15
課文《鄉愁》教學設計03-27
課文《鄉愁》教學反思05-07
《鄉愁》課文教學案07-15
《鄉愁》課文教學稿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