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文天祥《正氣歌》全詩賞析

時間:2024-09-14 20:58:19 文天祥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天祥《正氣歌》全詩賞析

  南宋民族英雄南宋詩人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南宋詩人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南宋詩人文天祥《正氣歌》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譯文

  天地之間有一股堂堂正氣,它賦予萬物而變化為各種體形。

  在下面就表現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現為日月辰星。

  在人間被稱為浩然之氣,它充滿了天地和寰宇。

  國運清明太平的時候,它呈現為祥和的氣氛和開明的朝廷。

  時運艱危的時刻義士就會出現,他們的光輝形象一一垂于丹青。

  在齊國有舍命記史的太史簡,在晉國有堅持正義的董狐筆。

  在秦朝有為民除暴的張良椎,在漢朝有赤膽忠心的蘇武節。

  它還表現為寧死不降的嚴將軍的頭,表現為拼死抵抗的嵇侍中的血。

  表現為張雎陽誓師殺敵而咬碎的齒,表現為顏常山仗義罵賊而被割的舌。

  有時又表現為避亂遼東喜歡戴白帽的管寧,他那高潔的品格勝過了冰雪。

  有時又表現為寫出《出師表》的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讓鬼神感泣。

  有時表現為祖逖渡江北伐時的楫,激昂慷慨發誓要吞滅胡羯。

  有時表現為段秀實痛擊奸人的笏,逆賊的頭顱頓時破裂。

  這種浩然之氣充塞于宇宙乾坤,正義凜然不可侵犯而萬古長存。

  當這種正氣直沖霄漢貫通日月之時,活著或死去根本用不著去談論!

  大地靠著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著它才得以支撐。

  三綱靠著它才能維持生命,道義靠著它才有了根本。

  可嘆的是我遭遇了國難的時刻,實在是無力去安國殺賊。

  穿著朝服卻成了階下囚,被人用驛車送到了窮北。

  如受鼎鑊之刑對我來說就像喝糖水,為國捐軀那是求之不得。

  牢房內閃著點點鬼火一片靜謐,春院里的門直到天黑都始終緊閉。

  老牛和駿馬被關在一起共用一槽,鳳凰住在雞窩里像雞一樣飲食起居。

  一旦受了風寒染上了疾病,那溝壑定會是我的葬身之地,

  如果能這樣再經歷兩個寒暑,各種各樣的疾病就自當退避。

  可嘆的是如此陰暗低濕的處所,競成了我安身立命的樂土住地。

  這其中難道有什么奧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傷害我的身體。

  因為我胸中一顆丹心永遠存在,功名富貴對于我如同天邊的浮云。

  我心中的憂痛深廣無邊,請問蒼天何時才會有終極。

  先賢們一個個已離我遠去,他們的榜樣已經銘記在我的心里。

  屋檐下我沐著清風展開書來讀,古人的光輝將照耀我堅定地走下去。

  賞析

  《正氣歌》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南宋詩人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年),南宋詩人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南宋詩人文天祥在獄中三年,受盡各種威逼利誘,但始終堅貞不屈。1281年夏,在濕熱、腐臭的牢房中,南宋詩人文天祥寫下了與《過零丁洋》一樣名垂千古的《正氣歌》。他在自序中說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 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沓,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該詩慷慨激昂,充分表現了南宋詩人文天祥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絕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誘之后,南宋詩人文天祥在刑場向南拜祭,從容就義。其絕命辭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抗元英雄南宋詩人文天祥的《正氣歌》系寫作于北京(元大都),鮮為人知的南宋詩人文天祥祠在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是抗元英雄南宋詩人文天祥曾被元朝關押三年的地方。南宋詩人文天祥祠現有前后兩進院落,前院東墻上嵌有詩碑,鐫刻著南宋詩人文天祥當年在這里寫作的著名詩篇《正氣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南宋詩人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樹”。

  南宋詩人文天祥,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1236年生于詩書之家,1256年21歲時赴南宋國都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應試,得中狀元。1259年,南宋詩人文天祥為父守孝三年期滿,正式步入仕途時,南宋已面臨蒙古大軍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憂心如焚的南宋詩人文天祥上書朝廷,揭露奸臣誤國劣跡,并提議“建立方鎮、各守一方”,即軍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責任制,但是“書奏、不報”,不被理睬。耿直憂國的南宋詩人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終遭壓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顏率軍20萬再次侵宋。南宋雖然有兵70余萬,但主幼臣奸,一觸即潰。南宋詩人文天祥捐出家產,籌餉募集民兵5萬進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撓,解除兵權。

  1276年陰歷正月十八日,伯顏元軍進抵距臨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陳宜中畏敵逃遁。正月十九日,時任臨安知府的南宋詩人文天祥臨危受命,被朝廷授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議降。掌權的太皇太后謝氏授意如能談成,可以讓小皇帝向忽必烈稱侄子,實在不行,稱孫子也答應。正月二十日,南宋詩人文天祥面見伯顏,說自己只議和,不議降,并要求元軍先撤兵,后談判。伯顏大怒,扣押了南宋詩人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謝氏率南宋君臣舉國投降。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經過兩個多月的奔波,南宋詩人文天祥終于回到浙江溫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員們擁立已經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為帝,建立了茍延殘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南宋詩人文天祥率軍獨撐殘局,終于寡不敵眾,于1279年陰歷十二月二十日在廣東海豐的五坡嶺兵敗,再次被俘。

  元軍押著南宋詩人文天祥,走海路經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進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海域)。南宋詩人文天祥在敵船中寫下了《過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1279年陰歷十月初一日,南宋詩人文天祥被押送抵達大都,安置在館驛。元世祖忽必烈很贊賞南宋詩人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來勸誘,南宋詩人文天祥不為所動,嚴詞拒絕,后于十月初五日被關進兵馬司牢房(在今府學胡同)。

  南宋詩人文天祥在關押三年期間,書寫了幾百篇詩詞文章,以抒發愛國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氣、腐氣、穢氣等七氣的熏蒸中,南宋詩人文天祥慷慨揮毫,在牢中寫就了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偵知有人聯絡數千人,要起兵反元,營救南宋詩人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親自提審,作最后的勸降,并許諾授予丞相官職。南宋詩人文天祥告訴忽必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1283年1月9日,南宋詩人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義,終年48歲。南宋詩人文天祥在刑場寫下了絕筆詩:

  昔年單舸走維揚,萬死逃生輔宋皇。

  天地不容興社稷,邦家無主失忠良。

  神歸嵩岳風雷變,氣哇煙云草樹荒。

  南望九原何處是,塵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載混氈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龍馭兩宮崖嶺月,貔貅萬灶海門秋。

  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休。

  惟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

  拓展內容:文天祥的文韜武略

  贛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贛州緊鄰他的家鄉,在贛州期間,他辦事分外勤謹,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谷豐收,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興師救亡

  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異族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候,蒙元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么多,你這么點人怎么抵擋?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

  后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終于實現了舍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以死報國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布榜文,征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三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友人對文天祥說:“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他還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對此,由于后人為了感念文天祥的,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稱之為文山或文文山,以示敬意或尊重。

  進軍臨安

  文天祥起兵后,積極要求奔赴前線阻擊蒙元,妄圖扭轉戰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權臣的阻撓,還有人誣告勤王軍在樂安、宜黃一帶搶劫。文天祥憤而上書抗辯,社會輿論普遍支持他,連太學生也上書抨擊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朝廷終于頒旨召文天祥領兵入京。德祐元年(洋歷1275年)八月,部隊到達臨安,一路秋毫無犯,文天祥聲望大增。

  文天祥不僅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也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南宋的危機主要在內部而非外部,因此積極要求改革。他批評大宋“守內虛外”(即鎮內媚 外)的方針,要求加強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時提出革除祖宗專制之法,通言路、集眾思、從眾謀,發揮中書樞密院的作用,主張用人必須舉賢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諫之士。

  常州之役

  十月,常州(今江蘇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軍保衛平江,又派張全率兩千兵增援常州。文天祥從大局出發,派義軍重要將領尹玉、朱華、麻士龍率三千人歸張全節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張全卑鄙自私,當三位將領與蒙元苦戰時,隔岸觀火,坐視不救,在戰斗中又乘夜逃跑,陷義軍于孤立無援之地,遂使戰斗失利。文天祥請斬張全,卻遭到丞相陳宜中反對。文天祥對朝中賞罰不明感到十分憤慨,對國家的安危十分擔憂。蒙古鐵騎攻破常州、平江后,臨安危急。主和、主戰兩派意見分歧,各行其是。江萬載、文天祥、張世杰主戰,三人聯名奏請朝廷背城一戰,危中求安。丞相陳宜中卻加緊策劃議降,太皇太后也準備“奉表(降書)稱臣”、“乞存境土”、“封為小國”。張世杰對朝廷絕望,轉到南方招兵,以圖東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國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離開臨安回江西繼續抵抗。兵臨城下,左丞相留夢炎、右丞相陳宜中先后逃走,小朝廷亂成一團。

  出使元營

  德祐二年(洋歷1276年)正月,蒙古鐵騎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漢奸。謝太皇太后暗命江萬載攝行軍中事,父子帥義軍和殿前禁軍保護益、廣二王離開危城臨安;又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由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帥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蒙元大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態度和蒙古交涉,卻被蒙古統帥伯顏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江萬載、文天祥后,更無人可以依靠,終于向蒙古投降。

  斥責降將

  皇帝投降后,降將呂師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經上書請斬叛逆遺孽呂師孟,為什么不殺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將,沒有殺死你們,是本朝失刑。你無恥茍活,有什么面目見人?你們投靠敵人,要殺我很容易,但卻成全我當了南宋的忠臣,我沒有什么可害怕的!”

  聽了這話,呂師孟佩服文天祥的氣概,并說:“罵得痛快!”

  鎮江逃脫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敗,又不肯歸順。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鎮江今江蘇鎮江)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戶居民家中。他命隨從暗中打探敵情,聯絡船只,計劃逃走,還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備必要時自刎。逃走當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發現,但因巡船追捕時擱淺,沒法劃動,而只能看著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市,即揚州市西南) (江蘇省地圖)后,受到真州軍民的熱情歡迎。守將苗再成認為,以文天祥的丞相、樞密使身份作號召,江淮合力,不難挽回大局。不料淮東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以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來攻城,要苗再成殺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文天祥不禁仰天長嘆,大勢已去。

  揚州過客

  從真州出來,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過蒙古帝國控制的地界,到達揚州城下。名都揚州經過兩次大寇災,繁華的十里珠簾,秀麗的二十四橋,已無復舊觀。城上守軍盤查嚴密,形勢緊張。進入李庭芝據守的揚州城,會是什么結局呢?文天祥無法預料。這時,一個賣柴人愿意帶他們到江蘇高郵今江蘇高郵去,文天祥決定離開揚州,尋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再為南宋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揚州約十五里的小村莊)時,天已大亮。為躲避追殺,他們藏身于幾道斷墻后面。正要找點食物,忽然聽見很多蒙古騎兵巡視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趕緊貼墻根龜縮起來,一動也不敢動。這時,只要有一名士兵探頭往里瞧一瞧,他們就會被發現,重做俘虜。而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烏云密布,士兵們急著躲雨,匆匆而過。事后才知道,這隊騎兵就是押送他們到大都的那隊人,因為在鎮江走脫了文天祥,加強了戒備,沿途防范甚嚴。

  從揚州到高郵,文天祥一路顛沛流離,饑寒交迫。隨從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個。疲憊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動了,他每走一步都異常艱難,跌倒了又爬起來,咬著牙前進。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見他們是遇難的,就熱情相助,拿來一個籮筐,讓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個人輪流抬著走。他們歷盡艱險,才到達高郵。但高郵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書,嚴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進城,又向泰州(今江蘇泰州)前進。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蘇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軍出沒,非常危險。文天祥以孤舟一葉,晝伏夜出,雖多次與對手遭遇,但還是有驚無險地到達通州。他在一首詩中風趣地說:“行客不知身世險,一窗春夢送輕舠。”經過九死一生的磨煉,文天祥已經把艱難險阻視作等閑了。

  宦海南歸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被江萬載父子保護經婺州(今浙江金華)到達永嘉(今浙江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抗蒙,就馬上決定投奔二王及江萬載。德祐二年(1276)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統治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復興南宋。

【文天祥《正氣歌》全詩賞析】相關文章:

文天祥的《正氣歌》賞析06-15

《正氣歌》文天祥賞析10-09

文天祥《正氣歌》賞析10-17

正氣歌文天祥賞析06-11

文天祥《正氣歌》原文及賞析08-11

文天祥《正氣歌》賞析與譯文10-29

文天祥寫的正氣歌賞析06-25

文天祥正氣歌原文及賞析09-17

文天祥正氣歌原文及賞析07-05

正氣歌文天祥翻譯賞析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