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摩詰居士王維被稱為什么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摩詰居士王維被稱為什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摩詰居士王維被稱為什么
王維作為盛唐時期成就較高的詩人,跟李杜等人一樣,或因名字有別稱,或因作品和才華被人冠以特定的名號,以表明他在文壇上的地位。王維的名號不多,但是都很貼切地概括了他。
王維有摩詰居士和“王右丞”之稱,前者源自他的字,后者源自他擔任的官職。王維字摩詰,于公元721年考中進士,由于精通音律,被朝廷委以大樂丞之職,很快因舞黃獅事件被貶到濟州赴任司倉參軍。張九齡當上丞相,王維被召回長安擔任右拾遺,后擔任殿中侍御史、給事中等職,最終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
王維被人稱為“詩佛”,因為他將禪意融入到了詩中。他出生于一個世代信佛的家庭,母親在其出生前夢到維摩詰菩薩進入了居室,所以為他取名王維,字摩詰。受到家庭信佛的影響,王維也成為了一名佛教徒,皈依過荷澤神會禪師,天性孝悌,對母親很孝順,母親死后,用自己的住宅改成寺廟,弟弟生病,親自端上湯藥照顧,誦讀佛經是他每天必做的事。王維寫的詩,風格自成一體,充滿了濃郁的禪味,展現了他的佛學修養。
蘇軾稱詩人王維什么
王維,號摩詰居士,生于唐朝,是著名的詩人、畫家、政治家。與蘇軾相同的是,王維年輕時期,抱負遠大,希望做出一番事業,為朝廷效力,為百姓分憂,但都因為政局變化,云波詭譎,懷才不遇。
王維自小聰穎過人,才華出眾,在詩歌方面,沒到他弱冠之年,已經有可以查閱到的文史資料了,勤奮好學,年紀輕輕便入朝為官。王維的前半生幾乎可以說是風平浪靜的,直到安史之亂后。安史之亂發生后,王維被貶,日漸消沉,便終日在山水與佛之間尋找精神寄托,一方面來抒發自己的閑情逸致,一方面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也許就是王維脫離官場,迷戀自然的清新淡遠,為后代留下了那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尤其是王維的山水田園之作,與孟浩然并稱為“王孟”文學成就可見一斑。蘇軾曾經稱贊他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蘇軾一向清高,很少夸人,但王維畫畫上的成就,讓蘇軾也為之折服,他稱贊王維的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畫,畫面十分豐富,層次分明,由遠及近,動靜結合,神韻淡雅,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意境。也許就是因為王維長期沉溺于自然美好的事物,對大自然感同身受,培養了自身敏銳的觀察能力,因此筆下的山水更加富有意境,耐人尋味,其神韻更是別的畫家鮮少能比擬的。
王維的雅號
中國著名的詩人幾乎都是有自己的雅號,比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鬼李賀、詩豪劉禹錫,那么王維雅號是什么呢?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除了詩人這個身份之外,還有畫家這個身份,藝術水平非常高。
王維的雅號是詩佛,那么王維為什么會被叫做詩佛呢?原來是因為王維早年間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王維當時在官場上屢屢受挫,郁郁不得志,于是思想就開始變的消極了起來。到了晚年,王維更是奉佛長齋,衣服一律都是素雅的,絕對不穿什么彩色的衣服。住在山中,終日只與一些道友們往來,其中以裴迪來的最多。
王維后期所作的詩,也大多數都是帶有佛老的消極思想。比如“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王維對現實幾乎已經沒有什么期待,因此寫出來的作品都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甚至有些作品帶有佛空無寂滅的唯心哲理。世人根據這一點評價王維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于是,王維在死后,還得到了“詩佛”的雅號。
而且王維在佛學領域的道行也是比較高的。王維博學多才,佛緣殊勝,躬身修禪,因此連禪家的三昧境界都理解的非常透徹。他的佛學理論修養更是精深,歷史上很少有詩人能做到他那樣,因此王維被稱為“詩中之佛”也算是實至名歸。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就連王維的字“摩詰”二字都是從佛教的佛經中提取出來的。
拓展:王維人物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人稱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理。(《酬王維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賦于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王維、常健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生平
早熟,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于他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后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并沒有拍,是散曲,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人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后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于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后,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愿望。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詩集造詣
他是盛唐詩人的代表。王維長年在京師做官,又多與親王貴主交接往來,文名盛極一時,被公認為開元、天寶時期的文宗。他擅長五言詩,又因他精通音樂,故其所作五言詩容易合樂,傳播既廣,聲名亦高。王維寫的近體詩,嚴守聲律,意態豪放,他寫的風景詩多是情景并勝。殷璠評價他的詩說:維詩辭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維在寫詩的技巧上有著很高的成就,但由于他有消極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詩篇中,含有逃避現實的消極因素。因此,在文學史上稱他與孟浩然同為隱逸詩派的代表人物。唐代宗對王維的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在《批答進集表手敕》中說: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經歷先朝,名高希代,時論歸美,誦于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園弟子仍相沿唱王維絕句,足見其影響之深。
王維詩現存不滿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王維描繪自然風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因而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與孟浩然并稱,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舊唐書·王維傳》說代宗時王縉編次王維詩 400余篇。又王縉《進王右丞集表》云編次王維詩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姚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歸陸心源□宋樓。北京圖書館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詰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據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劉須溪評點《王右丞集》(詩集) 6卷,《四部叢刊》據以影印,其中已雜有、姚象、等人作品。明人顧起經有《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附文集4卷,這是現存最早的王維詩注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為止較好的注本。除箋釋全部詩文外,并附評語,對于作者可疑的詩歌加以說明,間有考訂;又收輯有關王維生平和詩畫評論的資料,作為附錄。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于1961年將趙注本重加校訂,排印出版。又鄭振鐸曾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用趙殿成注本等四種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庫》中。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顧起經注本和趙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維年譜。今人陳貽有《王維生平事跡初探》一文,后附《王維簡要年表》(載《唐詩論叢》)。
王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絕造詣最高,同時其他各體也都擅長,這在整個唐代詩壇是頗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凈秀雅,為明七子所師法。七古《桃源行》、《老將行》、《同姚傅答賢弟》等,形式整飭而氣勢流蕩,堪稱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與其山水詩的風格相近。
王維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頌德的應制詩、阿諛奉承的唱和詩和直接宣揚佛理的作品。它們的內容多不足道,語言亦多陳詞套語,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數名篇佳句,如云里帝城雙風闕,雨中春樹萬人家(《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氣象高華,體物細致,亦為人所稱道。王維詩《少年行》插圖 選自明代萬歷集雅齋刻本《唐詩七言畫譜》 。
【摩詰居士王維被稱為什么】相關文章:
王維被稱為什么11-23
(合集)王維被稱為什么01-24
王維被稱為08-20
王之渙被稱為什么01-22
王維是哪個朝代的,王維的主要作品07-29
王維詩集06-07
王維的古詩09-28
王維的詩詞05-28
王維的古詩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