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王安石精于驗水的典故

時間:2024-07-29 17:35:39 煒玲 王安石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王安石精于驗水的典故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典故吧,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嗎?還苦于找不到優秀的典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精于驗水的典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安石精于驗水的典故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這癥,雖服藥,難以除根。太醫院囑飲陽羨茶,并須用長江瞿塘峽水煎烹。因蘇東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攜一甕寄與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蘇東坡親自帶水來見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將水甕抬進書房,親以衣袖拂拭,紙封打開。又命僮兒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陽羨茶一撮于內。等湯如蟹眼,急取傾入碗內。其茶色半晌方見。

  王安石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答:巫峽王安石道:是中峽了。東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只得據實以告。原來東坡因鑒賞秀麗的三峽風光,船至下峽時,才記起所托之事。當時水流湍急,回溯甚難,又自以為一江之水并無不同,只得汲一甕下峽之水充之。東坡說:三峽相連,一般樣水,老大師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這瞿塘水性,出自《水經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官乃明醫,知老夫中脘變癥,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東坡離席謝罪。

  王安石精於辨水

  管宗漢

  王安石精於驗水,幾乎料來如神。原來,王安石晚年患了痰水之癥,多方治療無效,惟有用長江三峽中的瞿塘中的峽水來烹陽羨茶才有療效。

  此說似乎太神秘,其實也有根據,醫家對水性與治病的關系早有論述,有些水長喝會得癭病(大頸泡),有些吃了會得瘧疾。當然,也有些水是可以治療中脘之癥的。王安石要的就是這種水。

  有年,蘇軾從四川路經三峽去湖北黃州,王安石就托他捎些瞿塘中峽的水來。

  蘇軾貪看三峽的景致,竟把友人之托忘記了,船已到了瞿塘下峽,猛然醒覺,只好汲了下峽水來充數。誰知王安石喝了這水的茶后,指出,此水乃下峽水也。蘇軾忙不迭賠禮。王安石說:上峽水急,下峽水緩,惟中峽緩急參半;以三水煮茶,上峽水茶味濃,下峽水味淡,惟中峽水濃淡適度,最宜消痰化氣,今觀此水味淡,知為下峽之水。蘇軾佩服不已。此事,當可見王安石精於辨水。

  典故概述

  王安石晚年患有痰火之癥,雖服藥但難以除根。太醫院建議他飲用陽羨茶,并特別強調需用長江瞿塘峽中峽水煎烹,以達到最佳療效。因蘇東坡是蜀地人,有機會經過三峽,王安石便托付他于往來之際,攜帶一甕瞿塘中峽水給自己。然而,蘇東坡在三峽時因貪看風景,忘記取水,待想起時已過中峽,只得取了下峽之水充數。王安石品嘗用此水烹煮的陽羨茶后,立刻辨出并非中峽之水,而是下峽之水。

  驗水過程

  1、蘇東坡送水:蘇東坡親自將所取之水送至王安石處,王安石隨即命人將水甕抬進書房,親自檢驗。

  2、烹茶驗水:王安石命僮兒在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茶。他取一只白定碗,投入陽羨茶一撮,待水如蟹眼時急取傾入。

  3、觀察茶色:茶色半晌方見,王安石據此判斷此水非中峽之水。他詢問蘇東坡后得知,果然取的是下峽之水。

  驗水依據

  王安石之所以能準確驗出水質,主要依據以下幾點:

  1、水性差異:上峽水性太急,下峽水性太緩,而中峽水性緩急相半。這種水性的差異直接影響了烹茶后的茶色與口感。

  2、茶色觀察:用不同水質烹煮的陽羨茶,其茶色顯現的時間與濃度均有所不同。上峽水烹茶茶色顯現快且濃,下峽水則淡且慢,中峽水則介于兩者之間。

  3、醫學知識:太醫院官知王安石病癥,故用中峽水引經,以陽羨茶輔助治療。王安石對此有深入了解,因此能通過茶色判斷水質。

  典故意義

  王安石精于驗水的典故,不僅展現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細致觀察與嚴謹態度,也體現了水質對茶性及藥效的重要影響。這一典故告訴我們,在品茶或治病時,選擇適宜的水質至關重要。同時,它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對自然之美的熱愛與追求,以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現出的智慧與情趣。

【王安石精于驗水的典故】相關文章:

王安石驗水的故事06-15

王安石軼事典故06-17

關于王安石的經典故事800字04-24

《春日》王安石11-01

王安石的詩句11-11

《梅》王安石10-21

王安石梅花08-24

王安石的詩04-25

王安石故居01-05

王安石年譜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