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教案
導語:王安石辦法致力于改變北宋現存的許多問題,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內容,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文學網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王安石變法的教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課 題 | 專題三:王安石變法 | |
備課時間 | ||
上課時間 | ||
課時編號 | ||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 了解北宋中期的財政危機及原因 了解北宋中期的階級矛盾與邊疆危機 了解慶歷新政的內容及結果 過程與方法 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問題 探究北宋的土地兼并問題及其影響 探究慶歷新政的特點和失敗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負面影響 認識北宋“和議”政策的兩面性作用 體現范仲淹“先天下之憂”的情懷 |
|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
1.重點:(1)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表現 (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3)慶歷新政的主要內容及失敗的原因 2.難點: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表現 |
|
教法與學法 |
1.教法:啟發式教學 情景教學 2.學法:閱讀歸納法 邏輯推理法 |
|
教學過程 |
對前面學過的《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進行回顧,再以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名句導入。 首先,利用《五代十國形勢圖》和《北宋統一示意圖》對北宋的建立和統一南方地區作一個介紹,使學生對北宋初期的狀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特別指出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這一途徑上臺建立北宋的。 |
|
講授新課 |
自主學習構建知識結 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圍繞“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由來、表現及其解決途徑和結果”這一中心問題認真閱讀教材。 一、北宋中期的財政困難(板書) 表現: “三冗”( 冗兵、冗官、冗費)弊政(板書) (教師先讓學生分別分析冗官、冗兵、冗費的原因和后果,再補充說明。) 1、冗兵 冗兵的原因:主要在于募兵、養兵制的弊端。宋初大量編練禁軍,后來為緩和階級矛盾,采取“養兵”政策,政府在發生饑荒的地方“募兵”,這些措施導致北宋兵員劇增,到宋仁宗時,軍隊人數已達120多萬。同時,由于兵員素質低下,操練不勤,戰斗力削弱,形成“積弱”局面。 北宋實行“守內虛外”的軍事政策,結果形成“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戰斗力不強 2、冗官 冗官的原因:一方面統治者用“分化事權”(即一職多官)的辦法,防止文武官員專權,結果導致官僚機構日益膨脹,另一方面科舉制的改革,導致官吏人數激增。同時,大官僚的子孫、親屬、門客還可以以“恩蔭”受官。 3、冗費 冗費的原因:冗官、冗兵必然導致官俸、軍費開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給遼、西夏大量銀絹(“歲幣”),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形成“積貧”的局面。 二、內憂外患 1、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財政危機)(板書) 同學們都知道,在漢唐時期,土地兼并的現象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較嚴重,而北宋不一樣,一開始土地兼并的現象就十分嚴重,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指出:北宋統治者實行“田制不立”(指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建立不起來)、“不抑兼并”(指在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土地兼并不加干預)的土地政策,縱容地主階級兼并農民的土地。因而北宋前期土地兼并的現象就十分嚴重,到了北宋中期,更達到了“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嚴重地步。變相增加苛捐雜稅,階級矛盾尖銳 2、農民的反抗斗爭(政治危機)(板書) (以往的農民起義主要發生在王朝的后期,如秦、兩漢和唐朝,而北宋則在一開始,階級對立就十分突出,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指出:漢唐是在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之后建立起來的王朝,統治者注意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著手調整統治政策,使當時的階級矛盾有所緩和。)而北宋是在兵變的基礎上建立的,統治者為吸取五代頻繁軍事政變的教訓,只注意調整和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而作為封建社會經濟基礎的小農經濟沒有得到較大的恢復和發展,再加上土地兼并的發展,階級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銳,農民和士兵的起義,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強如一火”,而且從以前北宋政府統治力量較薄弱的邊遠地區發展到統治較強大的腹心地區,嚴重威脅著北宋的封建統治。 3、遼、西夏的威脅(邊患危機)(板書) 北宋實行“守內虛外”、被動防御的軍事政策,在遼夏貴族集團的掠奪和訛詐面前顯得卑躬屈膝,軟弱無力,始終受到遼和西夏的威脅和進攻,面臨嚴重的邊患危機。 表現: (1)宋遼戰爭(教師結合《遼、北宋、西夏形勢示意圖》講述。)宋遼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宋對遼的兩次進攻,目的是把契丹勢力驅逐出長城。(“奪取幽云十六州”,因為,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在這之前,契丹政權就已從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時間要比遼國晚。因此說明,宋對遼的用兵是為了奪取幽云等州。)這兩次戰爭的結果是宋軍遭到失;第二階段是遼軍南下,不斷威脅北宋,但最終未能打敗北宋,雙方議和,形成對峙局面。 (2)澶淵之盟(1005年) A、背景:澶淵之戰(1004年) (利用《遼、北宋、西夏形勢示意圖》,特別指出“澶州距離東京很近”,對宋的都城威脅很大。)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大舉南侵,到達澶州城下,逼近東京。(在宰相寇準力諫之下,真宗駕幸澶州,使宋軍士氣大振。宋、遼雙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本來軍事形勢于宋有利,宋軍堅守遼背后之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死遼軍統帥蕭撻覽。遼恐腹背受敵,乃密奉書請和。)宋軍雖然打了勝仗,卻訂立了屈辱的澶淵之盟。 B、內容 宋納銀絹:規定宋每歲向遼輸納銀十萬兩作為軍餉,絹________,叫“歲幣”;(議定疆界:雙方約以白溝河(今海河支流大青河)為界;約為兄弟:雙方約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弟,宋真宗稱遼蕭太后為叔母。)因該盟約在澶州簽訂,澶州亦名澶淵郡,故史稱為澶淵之盟。 C、評價 (教師組織學生對澶淵之盟進行評價,根據“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何者為主流的觀點在課堂上展開辯論。8分鐘后,教師對雙方的觀點充分肯定后做一概括。)消極作用: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勢均力敵,都無力戰勝對方,在宋朝做了較大讓步的情況下簽訂的和約。這個和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北宋的財政困難。積極作用:維持了宋遼邊境長期的和平,促進了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保證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3)夏宋戰爭和議和 從1040年起,西夏連續對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進攻。戰爭的結果是宋朝連續失敗。(西夏雖然屢打勝仗,但人馬死亡較多,財力不支。而且,因宋朝封閉了沿邊榷場,采取清野固守政策,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無法得到,因此西夏人民要求和平,開展互市貿易。同時,遼在遼、夏邊境修筑城堡,調集軍隊。于是,元昊請和。)夏、宋議和,宋每歲給夏“歲幣”。我國西北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了。 ((最后,安排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探究,得出結論,從而進一步實現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思考: 1.如何認識宋遼、宋夏之間的戰爭?如何認識宋遼、宋夏之間的議和?宋對遼、西夏的戰爭不斷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宋遼、宋夏之間的“戰”與“和”的關系怎樣? 2.遼和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何相同之處?它們與唐宋的政治制度有什么聯系? 3.契丹、黨項是我國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發展對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以下是與上面討論主題有關的一些觀點,但不是以上問題的“全部答案”或“固定答案”,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盡量讓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加以肯定。) 民族之間的戰爭是中華民族內部之爭,但戰爭仍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宋遼、宋夏的關系,雖然有戰有和,但和平相處、友好往來是民族關系的主流,是推動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在征服中原漢族統治者的過程中,都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內容,遼和西夏也不例外,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實行過“蕃漢分治”的制度,即對本民族和漢人實行不同的統治制度。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對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都有著重要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民族長期融合,互相學習,他們的發展對我國邊疆地區特別是北部和西北部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分析完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由來及表現后,教師歸納指出: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內外交困,錯綜復雜。面對這種岌岌可危的局面,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無不焦慮和憤慨。他們為挽救危局而紛紛呼吁革除弊政,振興朝政,以從根本上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并先后開展了以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為代表的改革運動。) 三、慶歷新政(板書) 首先教師用課件顯示范仲淹圖像和生平簡介 1、實施:時間:1043年-1045年 基本方案: 2、主要內容(中心問題):整頓吏治 3、結果:慶歷新政力圖用政治改革扭轉朝廷積貧積弱的狀況,以整頓吏治為改革的中心,這勢必觸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和阻撓,改革不到一年就失敗了。盡管新政很快地失敗了,但我們不必以成敗論英雄。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體制的氣概,敢于限制官僚貴族特權的精神,永遠值得贊揚。揭開了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序幕。 慶歷新政失敗了,北宋社會的種種頑疾,不僅沒有被治愈,反而越來越重。士大夫們并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們繼續奮進,提出了改革時弊的各種理論、設想和方案。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 。 二、措施 (一)、富民(理財措施): 1、均輸法。 (1)原因:為了供應皇族和中央的消費物資,在各地設置了發運使,總管購買物資,運往首都。但發運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機囤積居奇,控制市場。 (2)內容: (3)影響: 2、市易法。 (1)內容:政府設立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內容: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借谷物給農民,收獲以后償還,加收 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募役(免役)法。 (1)內容: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 (2)作用: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農田水利法。 政府鼓勵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5、方田均稅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二)、強兵(軍事措施): 1、將兵法。 把禁軍固定在一定轄區,將禁軍進行精簡裁并,由固定的將官加以訓練。加強了軍隊訓練和戰斗力,充實了邊防力量。 2、保甲法。 政府把農村住戶組織起來,十家編為一保。保丁在農閑時練兵,平時種田,維持社會秩序,戰時編入軍隊作戰。既可以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遼和西夏的進攻,同時減少了軍費開支。 3、保馬法 (1)原因: (2)內容: (3)作用: 4、軍器監 (1)原因;軍器生產和管理非常混亂,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斗力 (2)內容 (3)作用;武器生產量增加,質量也有所改善 三)、育才(教育措施) 1、科舉改革 內容(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死記硬背的明經諸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冀浟x和時務策。設明法科,?悸闪、斷案等。有利于培養大量從事實際事務的有用人才。) 2、改革學校制度 改革太學,重新編篡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主要有 (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資鼓勵。使學校變成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 (最后,要求學生分析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內容上的主要不同點。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指出:慶歷新政為解決內憂外患,不得不把改革的重點放在政治方面;王安石變法為解決財政困難,不得不把改革的重點放在經濟方面。) 四)、變法最終結果失敗 失敗原因 ①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強烈反對。 ②宋神宗在變法的后期決心動搖及其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 ③在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④指導思想上偏重于理財,違背經濟發展規律。 ⑤新法實行顯得過于急 根本原因:沒有改變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剝削制度,反而從根本上認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剝削制度. 五、變法的評價、 ㈠變法的評價 ⑴性質:是一場地主階級為挽救統治危機而實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變法不足:①它是地主階級挽救統治危機的改革運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⑶積極影響:①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加強了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 六.變法啟示: (1)從改革的原因來看: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2)從改革的目的和結果來看:改革是促進國家強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3)從改革的過程來看:改革會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阻力、充滿艱險,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氣和膽識,行動要堅決徹底,還要注意用人 |
|
課課堂小結 |
首先,教師總結本節的知識要點(即板書設計部分),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最后教師總結指出:本節課我們從北宋初年的立國政策分析了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產生的原因和表現,針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先是慶歷新政企圖用政治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現狀,后是王安石用經濟改革來刷新政治,但由于北宋中期的社會矛盾錯綜復雜,且積重難返,兩次改革終歸失敗。此后,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日益加重,最終被金所滅。 |
|
教學反思 |
|
【王安石變法教案】相關文章:
《王安石變法》教案08-30
北宋王安石變法09-23
解密王安石變法10-09
對王安石變法的認識06-17
王安石變法說課稿09-23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06-16
淺論王安石變法10-14
王安石變法的悲劇10-04
評價王安石變法06-25
王安石變法的啟示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