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實錄3篇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1
一、激情導入
師:(配樂欣賞廬山風光片)欣賞了這些這些風景感覺怎么樣?
生:美
師:是啊,這里山高水常,這里云霧彌漫,這里古樹參天,這里年語花香,這里流泉飛瀑,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這里寫下了《望廬山瀑布》(齊備)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里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板書)
二、交流資料
師:課前老師布置大家收集有關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資料,誰愿意把你的資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蘇軾是宋代大詩人,寫過很多詩,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題西林壁是一首題壁詩。是寫在墻壁上的。
生:我知道廬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點。
三、聽錄音,模仿讀
師:下面我們就來聽一聽這首古詩(放配樂詩朗誦《題西林壁》)
師:讀得怎么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么美,和錄音來比一比。
學生練習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生:讀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么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么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生:讀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非常好,我看也可以錄成磁帶賣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四、在音樂中反復讀,感悟古詩的畫面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反復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
生在音樂聲中反復讀
師:誰能說說你讀到的畫面是怎樣的?
生:我看見許多的樹,許多的花,還有許多的草。許多的鳥在樹上唱歌。
師:你真是用心的去讀了。
生:我看見廬山橫著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側著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師: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板書:橫嶺側峰)
師:(出示嶺峰的圖片)為什么同是廬山一會看到的是嶺一會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沉默)
師:詩人從橫側遠近高低去看廬山
生:詩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廬山也不一樣。
師: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學們給他鼓鼓掌。
詩人從不同的位置來看廬山,看到了不同的廬山,還可以按什么的不同來看廬山?
生:不同的季節,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時間,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氣,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興、傷心。
師:從不同的時間、季節、心情、天氣、心情來看廬山,所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所以作者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結果會怎樣呢?
生:不相同
師: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相同這個道理在我們以前所學的課文當中也出現過,誰知道是哪一篇課文嗎?
生:《畫楊桃》
師:廬山真美啊,作者來到廬山看到了廬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們就是大詩人蘇軾,清大詩人們閉上眼睛隨老師一起走進廬山,橫著看廬山,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面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在高出俯瞰,深溝幽壑;在低處抬頭仰望,重巒疊障。廬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是秀美?身在廬山的你感慨萬千。大詩人們,把你們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詩句表現出來吧。
生讀古詩
師:同學們剛才交流的時候說了蘇軾現存的詩就有三千多首,誰能讀讀你收集的蘇軾的詩。
生展示。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3-4學年段目標對古詩的要求是:誦讀優秀古詩文,在誦讀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古人也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朗讀在古詩學習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讀中,古詩的抒情、審美的藝術效果才能充分發揮。只有在朗讀中學生才能辨別詩的語言,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受到古詩情感的熏陶并與之產生共鳴,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朗讀。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閱讀的教學建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體會、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讀感知,以讀促思,以讀明理,以讀悟情。朗讀貫穿始終。
上課伊始,播放古詩錄音感知詩韻和情感基調。讓學生在抑揚頓挫地模仿讀中初步感知古詩內容,然后讓學生在悠揚的音樂中反復誦讀古詩,體會詩人在廬山那種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意境和韻味,從而理解背誦古詩。最后在學生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創見性,表現古詩的意境,從而達到朗讀的最高境界。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2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畫面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誦讀詩句,領略廬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詩句的語言美,體驗情感美,領略形象美。
4、感悟詩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學重點:
有感情誦讀古詩;領略廬山的神奇秀美。
教學難點:
領悟古詩的哲理美。
教學準備:
CAI課件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景色優美。在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有一座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廬山。
師:今天,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
師:這里山高水深,這里云霧彌漫,這里古樹參天,這里鳥語花香,這里流泉飛瀑,是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游覽了廬山,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師: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板書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題目的意思是?
生: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帶著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師:簡單介紹西林寺的位置。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于蘇軾你了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二、初讀古詩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
指名讀,評價合作讀
課件出示古詩范讀
師:讀得美吧?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么美。
(1)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2)男女生比賽讀。
(3)男生聲音洪亮,有節奏;女生清脆,柔美。讓我們一齊讀讀。
三、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反復讀古詩,看誰能把它讀成一幅畫。
生:在音樂聲中反復讀
師:誰能說說你讀到的畫面是怎樣的?(引導學生把畫面說完整。山嶺和山峰的.樣子)
生:我看見廬山橫著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側著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師:你真是個很有想象力的孩子。從哪里讀出來的?(板書)
師:把看到的畫面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師:請看到這些畫面或喜歡這些畫面的同學讀讀。
師:你還想站在哪個角度去廬山?
遠看——
生:云霧繚繞,什么也看不清了。
師: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來的石頭快撞到我的頭了,還有很多樹長在懸崖上,還有草。
師:看來你真的是身臨其境了,你看到了懸崖峭壁。一抬頭——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
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這些畫面作者是通過哪句詩來表現的?你最喜歡站在哪個角度看廬山?師:請讀出你的感受。
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當蘇軾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嘆到:
師:從字面上看,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生:不認識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置身在廬山中。
師: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廬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師:帶著這個疑問再去讀讀這首詩?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廬山全面的景色。
師: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為什么說看不到廬山的全景是因為生活在廬山中。
師:帶著問題默讀古詩。
生:在廬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師: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那再讀讀整首詩看你還能讀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師: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嗎?小組討論。
師:作者看到了廬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們就是大詩人蘇軾,清大詩人們閉上眼睛隨老師一起走進廬山,橫著看廬山,山嶺起伏連綿不斷;側著看,山峰高聳直插云天;遠遠地看云霧繚繞;挨近了看懸崖峭壁;抬頭仰望飛流直下;低頭俯視深谷幽潭。廬山美,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是秀美?身在廬山的你感慨萬千。大詩人們,把你們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詩句表現出來吧。
師:誰能像剛才那樣背誦古詩。
四、布置作業。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收集一些,并細細的品味和欣賞。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下節課展示,看誰是小小欣賞家。
師:回家后把古詩有感情地朗誦給家長聽聽。并默寫,能做到嗎?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語文公開課,收獲很大。從理順思路到各個環節的預設,一遍遍修改加工,這種歷練確實使我受益匪淺。
我這些年缺少了扎扎實實的教學實踐,猛然間抬頭,多少人都已經遠遠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感觸,所幸心還不老、熱情仍在,只要踏實肯干、用心琢磨,就會有“萬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認為學習古詩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領略作者當時的心情,從朗讀入手去感悟詩句所表達的意思,那也許學習古詩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讀起來也更有味道。
在《題西林壁》一詩的教學中,我首先請大家觀賞廬山的圖片,請學生談談感受。在出示課題,初步了解作者觀賞廬山之后的感受,并釋題。我認為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設計的課件有使用價值。2、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3、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了學習目標。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感悟人生哲理時處理不恰當,當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時,過于心急,導致言不達意,誤導了學生,使學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牽強地引到主題上,學生也沒有完全弄懂,這是這節課最大的敗筆。其實在學生答不上來時,可以讓他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強調“橫側遠近高低”,學生就會有所感悟。在讀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與老師們探討教案的時候,有兩種看法,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讀古詩時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詩。我覺得如果學生在初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更能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這樣處理又認為太老套,哎!
雖然準備這節課讓我覺得很累;雖然這節課花費了我不少的精力;雖然這節課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學到了很多很多……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3
教學目標:
1、會正確書寫“緣”,理解“題、橫看、緣”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課前交流:
1、老師:同學們,我們以前見過面嗎?(學生:沒有)
老師:自我介紹。初次見面,要是以后同學們在街上碰到我,你們能認出我嗎?為什么?
老師:為了避免大家忘記我,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含情脈脈地看我一分鐘。(師從正面、側面、反面各轉一圈)
老師:現在不會認錯了吧?剛才,同學們已經認識了老師,現在讓我也來認識認識你們吧!(生自我介紹)
2、同學們喜歡爬山嗎?你爬過哪一些山?它給你留下了怎么樣的印象?用一個詞語概括一下。
3、(課件出示描寫山的詞語)現在我們來一個記憶力大考驗,老師這里有一些描寫山的詞語,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最多的詞?(請學學生朗讀、齊讀一遍)
4、交流學生記詞情況。
一、情景引導新課
1、你對廬山有哪一些了解?生介紹課前搜集的廬山的資料。
2、想不想親眼目睹廬山的風采,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剛才我們的廬山之行給你留下了怎么樣的印象?
2、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以其美麗壯觀的景色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為廬山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游覽了廬山,但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深,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3、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4、理解題目的意思:
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帶著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5、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于蘇軾你了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6、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7、課件出示古詩范讀
老師:讀得怎么樣?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么美。
(1)生自由讀。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4遍,前兩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請學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3)師生合作讀。讀古詩不僅要讀的準確,還要讀的有節奏,要讀的有板有眼。學生朗讀前四個字,師讀后三個字。?
二、感悟理解
老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但是僅僅會讀還不行,還要會理解。同學們平時是怎么樣理解古詩的?
學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結合詩后注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老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古詩,請同學們用你平時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
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老師: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老師:(出示嶺峰的圖片)嶺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嶺:連綿不斷;峰:高聳入云、高高挺立)
(學生:作者還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從“各”字看出都不一樣。)
?老師:你能想象一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廬山怎么樣的景色?(師創設情境)
(遠:重巒疊嶂近: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老師:怎么樣讀出不一樣的感覺?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練讀(請學學生朗讀前兩句詩)
老師:為什么看到的廬山的景色不一樣?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知道原因了?
學生: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示詩的后兩句,請學學生朗讀。在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是哪一個字?(緣)
指導書寫,理解“緣、不識”的意思。(因為)
誰讀懂了這兩個句子詩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關聯詞嗎?
(學生:我們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老師:誰能反過來說一說??
(學生:因為我人在這座山中,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老師:為什么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12-06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10-12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實錄04-16
《題西林壁》課堂實錄12-29
《題西林壁》 公開課教學實錄04-17
(集合)《題西林壁》課堂實錄10-11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4-16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5-08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