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淵明《蠟日》鑒賞
《蠟日》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這是一首即景言情的節日即興詩作,寫歲暮風雪,預兆明年的春夏佳景,詩人對酒賞梅,沉醉其間,意趣無限,表現了詩人悠然自適的神情意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陶淵明《蠟日》鑒賞,歡迎大家閱讀。
《蠟日》
魏晉:陶淵明
風雪送余運,無妨時已和。
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
我唱爾言得,酒中適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蠟日》譯文
風雪送走了一年剩余的日子,氣溫則已經開始融和。
門前兩邊種著梅與柳,那綻開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條。
我歌唱你說難得,酒中的愜意何其多!
說不上酒中的快樂有多少,那石門山曾聆聽過奇妙的歌。
《蠟日》注釋
蠟(zhà)日:古代年終時大祭萬物的節日。蠟,周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稱。
余運:一年內剩下的時運,即歲暮。
時已和:時節已漸和暖。
夾門植:種植在門兩旁。
佳花:指梅花。
唱:指詠詩。爾:你,指上句的佳花。言得:稱賞之意。
適:適意,愜意。
未能明多少:難以明了到底有多少,意謂極多。指“酒中適”。
章山:江西南城縣東北五里有章山,喬松修竹,森列交蔭。疑當指此。
《蠟日》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寫臘日一到,歲暮就會很快被送走。雖然時有風雪,但無礙于季節的轉換,天氣的日趨暖和,指明了自然變化規律的不可抗拒性,預示冬即去春將來,渲染了一種蒸騰向上,振奮人心的氣氛。
三、四句承接“時已和”寫梅、柳干粗枝繁,高大挺拔,傍屋而植,夾門而立,那綻開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條,芳香四溢,構成一個靜謐恬適的境界。在此,雖未言及其中人,其中人超塵拔俗的精神風貌,卻可由所居環境的幽雅揣度到八九分。
后四句集中表現所居之人的行為與思想活動。詩人寫自己面對佳花把酒吟詩,覺得那花兒也似乎顯得心滿意足,高興不已,深感這酒中的快樂,是多而又多。然而究竟其中有多少快樂。誰也弄不清楚,只知唯有像“雙闕對峙,其前重巖映帶,其后七嶺之美,蘊奇于此”的章山那樣的風景勝地,才是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激發詩情,可寫出妙言奇句佳篇的理想去處。詩人在這里恰當運用了移情于物的藝術手法,把他那種陶醉于山水,熱衷隱居生活的怡然之樂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勾勒環境,清新秀雅,有力地烘染了人物的性格;抒發懷抱,移情于物,情趣盎然。尤其是“章山有奇歌”一句,既收束全詩,又有宕出遠神之感,使想象由近及遠,在更其廣闊的空間馳騁,從而進一步拓展了詩的意境,使其更顯節短韻長,余味悠然。
《蠟日》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時年陶淵明五十八歲,詩人恰逢蠟日,即興而作。
《蠟日》作者介紹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名家點評
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三:風雪與時和,固不相妨。不遂斃嬡,無妨歌飲為樂。
清·溫汝能《陶詩匯評》卷三:‘一條’句亦佳,與秋菊色另一佳致。
清·吳騫《拜經樓詩話》卷三:其《蠟日》詩舊亦編次《述酒》之后,而文清未注。予細讀之蓋猶之乎《述酒》意也。爰為補釋于左,俟考古者論定焉!帮L雪送馀連,無妨時已和!贝嗽概D為歲之終,喻典午連已告訖,而宋祚方隆,臣民已多附從,不必更滋防忌,故曰無妨也!懊妨鴬A村植,一條有佳花!泵酚骶恿刃∪恕A門檀靖參錯朝寧。君子不能厲冰霜之操,小人但知趨炎附時,望風而靡!耙粭l有佳花”,有者猶言無有乎爾。“我唱爾言得,酒中適何多!痹R远揪埔划Y命張祎鴆帝,祎自飲之而卒,又命兵進藥而害之。下句言酒中之陰計何多耶!拔页獱栄缘谩敝^裕倡其謀,而附奸黨惡者眾也!拔茨苊鞫嗌,章山有奇歌。”《山海經》:讎山又東三十里有章山。《地理志》:章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古文以為內方山。按竟陵、零陵皆楚地,故假竟陵之山以寓意,猶《述酒》詩之用舜家事也。淵明為桓公曾孫,昔侃鎮荊楚,屢平寇難,勛在社稷。“未能明多少”,謂若曹勿謂馀計之多,以時無英雄耳,使我祖若在,豈遂致神州陸沈乎!“有奇歌”,蓋欲效采薇之意也。
【陶淵明《蠟日》鑒賞】相關文章:
蠟日_陶淵明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19
陶淵明《九日閑居·并序》鑒賞09-02
陶淵明集卷之三詩五言《蠟日》11-13
《浣溪沙·琴川慧日寺蠟梅》鑒賞07-04
陶淵明詩歌鑒賞08-26
陶淵明飲酒鑒賞11-05
陶淵明的飲酒鑒賞07-08
陶淵明詠荊軻鑒賞09-22
陶淵明《自祭文》鑒賞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