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詠荊軻陶淵明拼音版教學
《詠荊軻》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借史詠懷、托古言志的詠史詩。此詩以極大的熱情歌頌了荊軻刺秦王的壯舉,充分地表現了詩人對黑暗政治、強暴勢力的憎惡和鏟強除暴的愿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詠荊軻陶淵明拼音版教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詠荊軻陶淵明拼音版
yǒng jīng kē
詠荊軻
táo yuān míng
陶淵明
yàn dān shàn yǎng shì , zhì zài bào qiáng yíng 。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zhāo jí bǎi fū liáng , suì mù dé jīng qīng 。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jūn zǐ sǐ zhī jǐ , tí jiàn chū yàn jīng 。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sù jì míng guǎng mò , kāng kǎi sòng wǒ xíng 。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xióng fà zhǐ wēi guān , měng qì chōng cháng yīng 。
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yǐn jiàn yì shuǐ shàng , sì zuò liè qún yīng 。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jiàn lí jī bēi zhù , sòng yì chàng gāo shēng 。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xiāo xiāo āi fēng shì , dàn dàn hán bō shēng 。
蕭蕭哀風逝,澹澹寒波生。
shāng yīn gēng liú tì , yǔ zòu zhuàng shì jīng 。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xīn zhī qù bù guī , qiě yǒu hòu shì míng 。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dēng chē hé shí gù , fēi gài rù qín tíng 。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líng lì yuè wàn lǐ , wēi yǐ guò qiān chéng 。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tú qióng shì zì zhì , háo zhǔ zhèng zhēng yíng 。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xī zāi jiàn shù shū , qí gōng suì bù chéng !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qí rén suī yǐ mò , qiān zài yǒu yú qíng 。
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馀情。
2、詠荊軻陶淵明翻譯
燕國太子喜歡收養門客,目的是對秦國報仇雪恨。
他到處招集超群的勇士,這一年底招募到了荊卿。
君子重義氣為知己而死,荊軻仗劍就要辭別燕京。
白色駿馬在大路上嘶鳴,眾人意氣激昂為他送行行。
個個同仇敵愾怒發沖冠,勇猛之氣似要沖斷帽纓。
易水邊擺下盛大餞別宴,就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漸離擊筑筑聲慷慨悲壯,宋意唱歌歌聲響遏行云。
座席中吹過蕭蕭的哀風,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紋。
唱到商音聽者無不流淚,奏到羽音荊軻格外驚心。
他明知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將萬古長存。
登車而去何曾有所眷顧,飛車直馳那秦國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過萬里,曲折行進所經何止千城。
翻完地圖忽地現出匕首,秦王一見不由膽顫心驚。
只可惜他劍術尚欠精湛,蓋世奇功竟然沒能建成。
荊軻其人雖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遠激勵后人。
3、詠荊軻陶淵明賞析
詩的頭四句,從燕太子丹養士報秦,引出荊軻。下面接著就寫荊軻出燕,在臨行前,史書中有荊軻等待與其同行的助手,詩人略去這一重要情節,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顯然是回護了燕丹的過失,但這樣寫卻與首句的“善養士”相呼應。“登車”六句寫荊軻義無反顧,飛車入秦,使上述的決死之心與一往無前的氣概,從行動上再加以具體的表現。詩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評述,詩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猶在,在惋惜和贊嘆之中,使這個勇于犧牲、不畏強暴的形象,獲得了不滅的光輝、不朽的生命。這首詩還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來烘托荊軻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飲餞的場景。 在蕭殺的秋風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蕩著激越悲壯的樂聲,“悲筑”、“高聲”、“哀風”、“寒波”相互激發,極其強烈地表達出“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主題。
注釋
①荊軻:戰國時期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淇縣)人,好讀書擊劍,入燕,燕之處士田光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秦王嬴政。
②燕丹:燕國太子,名丹。姓與國同,是戰國時燕王喜之子。士:門客。戰國時期,士有多類,有文士、策士、俠士等。
③報:報復,報仇。強嬴(yíng):強秦。嬴指秦王嬴政,即后來統一六國始稱皇帝的秦始皇。《史記》載:燕太子丹曾質于趙,嬴政生于趙,交往甚歡。后燕太子丹質于秦,秦王嬴政待之不善,丹怨而逃歸。后,秦蠶食諸侯國,將至燕,燕君臣俱恐。故有“志在報強嬴”之句。
④百夫良:意即許許多多武士中的杰出者。百,成數,泛指。
⑤荊卿:即荊軻。荊軻祖上是齊人,本姓慶,至衛而改姓荊。卿,猶“子”,是燕人對他的尊稱。
⑥死知己:為知己而死。
⑦燕京:燕國的都城,在今北京地區。
⑧素驥:白色駿馬。《戰國策·燕策三》:“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色是喪服色,白衣冠以示同秦王決一死,以壯荊軻之行。此處用“素驥”,就表達這層意思。廣陌:寬闊的干道。
⑨慷慨:情緒激昂。
⑩雄發指危冠:怒發直指,沖起高高的帽子。雄發,怒發。冠,帽子。《戰國策·燕策三》:“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纓(yīng):繩。此處指系帽子的絲帶。
飲餞:飲酒送別。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源出易縣境。
漸離:高漸離,燕國人,與荊軻友善,擅長擊筑。《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位,旁若無人者。”這里是指送別的擊筑。筑:古擊弦樂器,形似箏。
宋意:當為燕太子丹所養之士。《淮南子·泰族訓》:“荊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筑而歌于易水之上,聞者莫不瞋目裂眥,發植穿冠。”
蕭蕭:風聲。淡淡:水波搖動的樣子。《戰國策·燕策三》載荊柯臨行時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陶詩此二句即從《易水歌》第一句變化而來。
商音:古代樂調分為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商音調凄涼。
羽奏:演羽奏調。羽調悲壯激越。《戰國策·燕策三》:“至易水上,既祖(餞送),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且:將。名:指不畏強暴、勇于赴死的名聲。
登車何時顧:反詰句,是“一上車就不回頭”的意思。《戰國策·燕策三》:“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謂決心己定,義無反顧。
飛蓋:車子如飛般疾馳。蓋:車蓋,代指車。
凌厲:意氣昂揚,奮起直前的樣子。
逶(weī)迤(yí):路途彎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圖窮:地圖展開至盡頭。《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事自至:行刺之事自然發生。
豪主:豪強的君主,指秦王。怔(zhèng)營:驚恐、驚慌失措的樣子。《史記·刺客列傳》:荊軻以匕首刺秦王,王驚而拔劍,“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劍術疏:劍術不精。《史記·刺客列傳》載:秦王以佩劍斷荊軻左股,荊軻坐地“引匕首以擿(zhì)秦王,不中,中銅柱”。結果荊軻被殺,行刺失敗。《史記·刺客列傳》:“魯勾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也!’”
奇功:指刺秦王之功。遂:竟。
其人:指荊軻。沒:死。
余情:不盡的豪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同《詠三良》《詠二疏》是陶淵明三首著名的詠史詩,三篇體制大體相當,當為同一個時期的作品。但具體創作時間大致有兩說:一說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后不久,約在永初三年(422),陶淵明五十八歲;一說約在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當時陶淵明五十歲,與《雜詩十二首》寫作時間相近。關于荊軻之事,《戰國策·燕策》與《史記·刺客列傳》都有記載,其基本情節是相似的。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后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著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向往;也每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詠荊軻陶淵明拼音版教學】相關文章:
《詠荊軻》陶淵明鑒賞10-29
《詠荊軻》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3
陶淵明詩《詠荊軻》原文、注釋與譯文08-04
《詠荊軻》賞析01-02
駱賓王的古詩《在獄詠蟬》帶拼音版的07-20
飲酒陶淵明拼音11-24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帶拼音版07-21
雜詩其一陶淵明帶拼音版古詩10-11
飲酒陶淵明加拼音09-21
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帶拼音版賞析和翻譯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