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逐句翻譯

時間:2024-08-18 02:44:03 陶淵明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逐句翻譯

  《歸去來兮辭》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這篇文章作于作者辭官之初,是作者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逐句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逐句翻譯

  【歸去來兮】回家去吧!

  【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為什么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我悔悟過去的錯誤不可挽救,但堅信未來的歲月中可以補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實際上我入迷途還不算遠,已覺悟到現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的行為是錯的。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船在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著衣裳。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只覺得遺憾晨光朦朧天不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高興地向前飛奔。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家僮歡快地迎接,幼兒們守候在門庭。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院里的小路長滿了荒草,松和菊還是原樣。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帶著幼兒們進了屋,美酒已經盛滿了酒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倚著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覺得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興味無窮,小園的門經常地關閉著。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白云自然而然地從山穴里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

  【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垣】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徘徊不已。

  【歸去來兮】回去吧!

  【請息交以絕游】我要跟世俗之人斷絕交游。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他們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駕車出去又有何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跟鄉里故人談心使我快樂,彈琴讀書能使愁顏破。

  【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農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有時駕著巾車,有時劃著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我)羨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時生長繁榮,感嘆自己一生行將告終。

  【已矣乎】算了吧!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寄身世上還有多少時光,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么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

  【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長。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清的溪流把詩歌吟唱。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姑且順應造化了結一生,以天命為樂,還有什么猶豫彷徨?

  延伸閱讀: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賞析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這篇辭體抒情詩,不僅是淵明一生轉折點的標志,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歸隱意識的創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設想日后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幾次出仕,幾次歸隱。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爭。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辭前有序,是一篇優秀的小品文。從“余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歷。其中“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及“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寫出過去出仕時一度真實有過的欣然向往,足見詩人天性之坦誠。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一月也”這后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幾經出仕,詩人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饑凍雖切”,也決不愿再“違己交病”。語言雖然和婉,意志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至于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起二句無異對自己的當頭棒喝,正表現人生之大徹大悟。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將蕪,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是說自己使心為身所驅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悵惘而獨自悲戚呢。過去的讓它過去就是了。詩人的人生態度是堅實的。“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過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出仕已錯,歸隱未晚。這一“悟”、一“知”、一“覺”,顯示著詩人把握了自己,獲得了新生。“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寫詩人想像取道水陸,日夜兼程歸去時的滿心喜悅。舟之輕飏,風之吹衣,見得棄官之如釋重負。晨光熹微,恨不見路,則見出還家之歸心似箭。這是出了樊籠向自由的奔赴呵。連陸行問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實可喜。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一望見家門,高興得奔跑,四十一歲的詩人,仍是這樣的天真。僮仆歡喜地相迎,那是因為詩人視之為“人子”而“善遇之”(蕭統《陶淵明傳》)。孩兒們迎候于門,那是因為爹爹從此與他們在一起。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已隱然可見詩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出處同上)。在歡呼雀躍的孩子們的背后,是她怡靜喜悅的微笑。“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見隱居時常踏的小徑已然荒涼,詩人心頭乍然涌上了對誤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徑中的松菊,又使詩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猶存。攜幼入室,見得妻子理家撫幼,能干賢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溫情。多么溫馨的家庭,這是歸隱的保證。“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飲酒開懷,陋室易安,寫出詩人之知足長樂。斜視庭柯,傲倚南窗,則寫詩人之孤介傲岸。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詩人的心靈與生活,已與世俗隔絕,而向自然開放。日日園中散步,其樂無窮。拄杖或游或息,時時昂首遠望,也只有高天闊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詩人的傲岸呵。“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此四句之描寫,顯然寄托深遠。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評上二句:“此陶淵明出處大節。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云“無心”而“出”,鳥“倦飛”“知還”,確乎喻說了詩人由出仕而歸隱的心路歷程。清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評下二句:“閔晉祚之將終,深知時不可為,思以巖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節也。”日光暗淡,日將西沉,是否哀憫晉祚,姑且不論,流連孤松則顯然象征詩人的耿介之志。本辭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詩人與世俗既格格不入,還出游往求什么呢。“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親人之情話,農人談莊稼,是多么悅耳,多么真實。什么“應束帶見”官的討厭話,再也聽不見啦。除了琴書可樂,大自然本來也是一部讀不盡的奇書,何況正逢上充滿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駕車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嶇,皆使人興致盎然。“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滿了生機、韻律,令人歡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萬物暢育,正當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覺自由之可貴。生年無多,何不順從心愿而行,又何須汲汲外求?“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帝鄉即仙鄉,指道教所說神仙世界,其實亦可兼指佛教所說西方凈土。富貴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視淵明的人生哲學。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會,亦摒棄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風熱衷官職、同時佛老盛行的東晉時代,其境界不可謂不高明。他的人生態度是認真的、現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義,實現人生之價值。“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此四句是詩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寫。天好則出游,農忙則耕種,登高則長嘯,臨水則賦詩。勞動、自然、人文,構成詩人充實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二句是詩人人生哲學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辭》云:“樂天知命故不憂。”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讓自己的生命始終順應自然之道,即實現了人生的意義,此足可快樂,此即為快樂,還有何疑慮呢!這是超越的境界,同時又是足踏實地的。

  《歸去來兮辭》是辭體抒情詩。辭體源頭是《楚辭》,尤其是《離騷》。《楚辭》的境界,是熱心用世的悲劇境界。《歸去來兮辭》的境界,則是隱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國傳統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積極用世為人生理想。在政治極端黑暗的歷史時代,士人理想無從實現,甚至生命亦無保障,這時,棄仕歸隱就有了其真實意義。其意義是拒絕與黑暗勢力合作,提起獨立自由之精神。陶淵明,是以詩歌將這種歸隱意識作了真實、深刻、全面表達的第一人。《歸去來兮辭》在辭史和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即在于此。

  在兩宋時代,《歸去來兮辭》被人們所再發現、再認識。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宋庠說:“陶公《歸來》是南北文章之絕唱。”評量了此辭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說:“《歸去來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朱熹說:“其詞意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見陶澍集注本)則指出了此辭真實、自然、沖和的風格特色。宋人這些評論,是符合實際的。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鐘書先生說:“《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鐘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襯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 ·最后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于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象,歸隱田園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豐人[35-36]。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作品類型

  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詠懷詩

  陶淵明的詠懷詩以《雜詩》十二首,《讀山海經》十三首為代表。《雜詩》十二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后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十三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十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蘇東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六首》、《和陶九日閑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 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逐句翻譯】相關文章: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原文及翻譯10-09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原文和翻譯10-22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10-05

歸去來兮辭并序陶淵明05-28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簡介10-12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全文08-16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注釋05-25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注釋10-16

歸去來兮辭作于陶淵明10-13

陶淵明寫的歸去來兮辭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