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記》知識點梳理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知識點梳理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說到知識點,大家是不是都習慣性的重視?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知識點梳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 《陶淵明全集 》作者:陶淵明,東晉朝著名詩人。這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林,進入桃花源,出而復尋的過程。
二、重點句子理解背誦。
1、后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么?他的含義是什么?
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寫桃林美景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4、體現桃源人熱情好客(淳樸民風)特點的句子: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花源中美麗風光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三、解詞
1、緣溪行 緣:沿著 2、夾岸數百步 夾:在兩旁 夾岸:夾于河的兩岸 3、芳草鮮美 芳:花 鮮美:鮮艷美麗 4、落英繽紛 英:花瓣 5、漁人甚異之異:對……感到奇怪 6、欲窮其林 窮:盡,這里是走完的意思 7、便舍船 舍:離開 8、才通人 才:僅 9、豁然開朗 豁然:開闊的樣子 10、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 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類 12、阡陌交通 阡:南北方向的小路 陌:東西方向的小路 交通:交錯貫通 13、其中往來種作 種:栽種作:工作,做工 14、悉如外人 悉:都 15、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黃發:老人 垂髫:小孩兒 并:都 16、具答之 具:詳細,詳盡 17、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18、咸來問訊 咸:全,都 問訊:詢問消息
19、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妻子和兒女 邑人:同鄉人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20、遂與外人隔絕 隔絕:隔開,斷絕 2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乃:竟,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22、皆嘆惋 嘆惋:嘆息感慨 惋:嘆息23、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邀請 24、此中人語云 語:告訴 25、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不必 為:向,對 26、便扶向路 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27、處處志之 志:作標記 28、詣太守 詣:往,到,這里指拜見 29、尋向所志 志:標記 30、欣然規往 規:計劃 31、未果,尋病終未果:沒有實現 尋:不久 32、后遂無問津者 問津:詢問渡口,這里是探求途徑的意思 津:渡口
四、翻譯句子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2、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于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
3、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 漁人對此感到很奇怪。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4、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隱約有光亮。
5、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
﹡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6、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 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
7、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8、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貫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9、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那里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種地,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自得其樂。
10、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竟然非常吃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
1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里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詢問消息。
12、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
﹡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過,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了隔開斷絕了。
1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晉朝了。
1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嘆息感慨。
15、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 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他。(漁人在這里)停留了幾天,告辭離開。
16、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
18、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 到了郡里,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
19、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于是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20、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
21、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后來就沒有探求去桃花源途徑的人了。
五、簡答題
1、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
答:寄托了作者對和平(沒有戰亂)的向往,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2、作者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美好愿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3、漁人臨走時,桃源人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花源的人害怕世人進來干擾和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紛爭帶進桃花源。
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說了些什么?為什么皆嘆惋?
答:漁人說的是秦末以來的歷史。桃源中人嘆惋的是: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生活而嘆惋。
5、第一自然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么用?
答: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美好作了鋪墊。
6、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7、請你用自己的話,說出桃花源人與漁人的交談都涉及了哪些內容。
答:(1)桃花源人問漁人從哪里來。(2)桃花源人向漁人說明自己來到桃花源的原因。(3)桃花源人向漁人詢問外界的情況。(4)桃花源人囑咐漁人不要向別人提起這里的情況。
8、桃花源是陶淵明描繪的理想社會,也放映了勞動人民的愿望,請概括這一理想社會的特點。
答:①沒有壓迫,買有剝削,社會安定。②人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平的自由。③環境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9、學了本文后,說說你對世外桃源這個成語的理解,你還知道那些成語是從課文中概括出來的。
答、世外桃源是一個美麗的,與世隔絕的地方,但是并不存在。他寄托者作者對于理想生活的幻想。
成語還有: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無人問津
【《桃花源記》知識點梳理】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知識點梳理03-07
《木蘭詩》知識點梳理06-12
《蜀道難》知識點梳理10-25
《陋室銘》知識點梳理01-07
《赤壁賦》知識點全梳理11-07
《小石潭記》知識點梳理04-19
赤壁賦知識點歸納梳理03-30
《蘭亭集序》知識點梳理02-13
蘭亭集序知識點全梳理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