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解讀《詩經(jīng)·周南桃夭》
《國風(fēng)·周南·桃夭》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以下是小編分享的解讀《詩經(jīng)·周南桃夭》,歡迎大家閱讀!
一、《詩經(jīng)》及《桃夭》介紹
《詩經(jīng)》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古典詩歌的收錄文本,在時間起始上,它主要包括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詩歌經(jīng)典作品;在數(shù)量上,由于現(xiàn)今保留下來的大致有305篇,因此《詩經(jīng)》又叫做《詩三百》;在內(nèi)容形式上,由于我國自西周到春秋中期之間經(jīng)歷了大約五百多年的歷史,朝代更迭也時有發(fā)生,不同地區(qū)不同朝代又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形式,因而在收錄過程中,《詩經(jīng)》里詩歌及其他作品的形式也多有不同。《桃夭》是收錄在《詩經(jīng)》中極為有名的一篇,或許有人不知它的詩名或全篇內(nèi)容,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句千古流傳的名句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桃夭》通篇借助“桃”這一意象,歌唱了當時年輕女子出嫁時的良辰美景以及出嫁女子的美好品質(zhì)。
二、《桃夭》內(nèi)容賞析
《桃夭》全篇分為三層,也一般說分為三章,雖然每章只有兩句話,但在言語表達以及意象比喻上都十分到位,也十分恰當。第一層“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句話詩人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鮮艷美麗的桃花比喻成待嫁女子的青春靚麗。試想一個適齡待嫁的嬌小女子,原本就長得漂亮,再經(jīng)過精心的打扮,兩頰粉紅,笑顏如花,猶如一朵鮮艷欲滴的桃花,詩人在這里以桃花為喻并非毫無道理。就算是在現(xiàn)今社會,人們也常常以“桃花”
來代表美好的姻緣,表達了人們心中對美好姻緣的贊美。如果美麗待嫁女子跟隨其夫嫁過去,那必然也是家中的一道風(fēng)景。在這一層中,詩人主要是以桃花為喻,贊美女子美麗的容顏以及嬌媚的姿態(tài)。
第二層“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在這一層中,詩人依然以“桃”為喻,只是這里比喻的不是美麗嬌艷的桃花,而是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的桃樹。既然是果實累累,那必然是比喻有孕女子。在我國古代,人們都有家大業(yè)大,希望家里兒孫滿堂,期待女子能夠開枝散葉,詩人想必也是這種寓意。詩人希望以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的“桃樹”比喻能夠為家庭開枝散葉的女子,果實累累就寓意著能夠子孫滿堂。表達了詩人以及古人對幸福家庭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祝愿。后一句中,詩人依然采用上層的模式,如果能夠開枝散葉的女子嫁過來,那必然是對家庭極其合適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層的最后一句中詩人用了“室家”,但是在這一層的最后一句中詩人卻用了“家室”,乍一看可能覺得這是兩個不同的詞匯,但實際上經(jīng)過考證,這兩個詞匯在實際應(yīng)用時是沒有過大區(qū)別,詩人在這里將其進行置換,可能更多的是意義上的一種遞進或者追求押韻,畢竟在古寫作指導(dǎo)詞作歌,學(xué)者大多講究押韻平仄,注重對用詞的多重琢磨。中國論文服務(wù)網(wǎng)是學(xué)生經(jīng)濟論文快速寫作,管理職稱論文發(fā)表,管理論文范文參考首選網(wǎng)站。
第三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在最后一層中,詩人主要是對新娘婚后品行和持家的描述。前兩層,詩人描寫了作為待嫁新娘時女子的美麗嬌艷,以及嫁人后對女子早日開枝散葉,早生貴子的美好祝愿,那么最后,在結(jié)婚生子之后,女子的主要任務(wù)就變成了勤儉持家,溫婉對待家人,表達了詩人對女子溫婉持家、繁榮興旺家族的美好祝愿。在古代家庭中,女子以三從四德為美,出嫁后尤其是“四德”更是彰顯我國古代婦女德行的重要尺度,包括“婦工、婦容、婦言、婦德”,詩人在這里其實主要就傾向于最后對“婦德”的贊美。一個女子能夠勤儉持家,善待家人,對家庭的興旺發(fā)達極其重要。畢竟只有“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家不和何以報國家。最后一層的最后一句,詩人又用了“家人”代替了前兩層的“室家”和“家室”,這里要提出一點就是,“家人”與“家室”是相對的,這可能也是詩人在第二層使用“家室”
的原因之一。總而言之,詩人在最后一層表達的主要是婚后對女子婦德的考察,以及祝愿家族興旺繁榮的美好愿景。
《桃夭》通篇以“桃”為引,在三層之中,又分別以“桃花”“桃子”“桃葉”為喻,比喻女子在待嫁之前的嬌艷、嫁后開枝散葉以及婚后持家有道家族興旺的景象,分別代表詩人對待嫁女子的容顏的贊美、嫁人后人丁興旺的祝愿以及婚后家族繁榮、家大業(yè)大的祝福。“桃”作為貫穿全篇的意象,集中代表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祝愿與憧憬。就算在當代社會,“桃”作為喜慶的代表,也深深被人們寄予了美好的愿景,這與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意義是分不開的。
三、結(jié)語
整體而言,《桃夭》全詩共三章,每一章詩人都以桃起興,以家為終,在中間部分,詩人更是以“桃”的生長順序為線索,先由開花,再到結(jié)果,最后到茂盛,一層一層比喻下來,既有層次感又有遞進性,使得整首詩篇的寓意也愈來愈深,讀者讀起來不僅沒有分裂感,反而更覺得銜接緊密,渾然天成,寓意深遠。
基本信息
《周南·桃夭》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現(xiàn)代學(xué)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祝賀年輕姑娘出嫁的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通篇以桃花起興,以桃花喻美人,為新娘唱了一首贊歌。全詩語言精練優(yōu)美,不僅巧妙地將“室家”變化為各種倒文和同義詞,而且反復(fù)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也寫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給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釋
⑴周南:《詩經(jīng)》“十五國風(fēng)”之一,今存十一篇。
⑵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麗,生機勃勃的樣子。
⑶灼灼:花朵色彩鮮艷如火,明亮鮮艷,閃耀的樣子。
⑷之子:這位姑娘。指出嫁的女子。之,此,這。
⑸宜:和順、親善。
⑹有蕡:即蕡蕡,草木結(jié)實很多的樣子。此處指桃實肥厚肥大的樣子。蕡,果實碩大的樣子。
⑺蓁蓁:樹葉繁密的樣子。這里形容桃葉茂盛。
⑻家人:與“家室”義同。變換字以協(xié)韻。
譯文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甜。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隨風(fēng)展。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樂又平安。
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于《周南·桃夭》的意旨,《毛詩序》說:“《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以為與后妃君王有關(guān)。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對這種觀點進行了駁斥,認為“此皆迂論難通,不足以發(fā)詩意也”。
現(xiàn)代學(xué)者一般不取《毛詩序》的觀點,而認為這是一首祝賀年青姑娘出嫁的詩。據(jù)《周禮》云:“仲春,令會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開的時候姑娘出嫁,故詩人以桃花起興,為新娘唱了一首贊歌,其性質(zhì)就好像后世民俗婚禮上唱的“催妝詞”。
有人提出了新的說法,認為這首詩是先民進行驅(qū)鬼祭祀時的唱詞,其內(nèi)容是驅(qū)趕鬼神,使之回到歸處,并祈求它賜福人間親人。
賞析
《周南·桃夭》全詩分為三章。第一章以鮮艷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嬌媚。“桃之夭夭”,以豐富繽紛的象征意蘊開篇,撲面而來的嬌艷桃花,使詩歌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色彩感。“灼灼其華”,簡直可以說桃花已經(jīng)明艷到了極致,靚到能刺目的程度了。從比喻本體和喻體的關(guān)系上看,這里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jīng)過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頰飛紅,真有人面桃花,兩相輝映的韻味。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歡樂熱烈的氣氛。這種場面,即使在今天還能在農(nóng)村的婚禮上看到。第二章則是表示對婚后的祝愿。桃花開后,自然結(jié)果。詩人說桃樹果實累累,桃子結(jié)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著新娘早生貴子,兒孫滿堂。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興旺發(fā)達。以桃樹枝頭的累累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滿幸福,堪稱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
朱熹《詩集傳》認為每一章都是用的“興”,固然有理,然細玩詩意,確是興中有比,比興兼用。全詩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jié)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yīng),自然渾成,融為一體。
詩人在歌詠桃花之后,更以當時的口語,道出賀辭。第一章云:“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也就是說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個家。第二、三章因為押韻關(guān)系,改為“家室”和“家人”,其實含義很少區(qū)別。古禮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男女結(jié)合才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組成家庭的開始。朱熹《詩集傳》釋云:“宜者,和順之意。室謂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nèi)。”實際上是說新婚夫婦的小家為室,而與父母等共處為家。今以現(xiàn)代語釋為家庭,更易為一般讀者所了解。
此篇語言極為優(yōu)美,又極為精練。不僅巧妙地將“室家”變化為各種倒文和同義詞,而且反復(fù)用一個“宜”字。這個“宜”字,揭示了新嫁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也寫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給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這個“宜”字,擲地有聲,簡直沒有一個字可以代替。
后世影響
《周南·桃夭》在歷史上影響很大。當代《詩經(jīng)》研究者陳子展說:“辛亥革命以后,我還看見鄉(xiāng)村人民舉行婚禮的時候,要歌《桃夭》三章。”女作家王安憶有一部小說,名字便叫《桃之夭夭》。
此詩開篇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不僅是“興”句,而且含有“比”的意思,這個比喻對后世也有很大影響。人們常說,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詩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所以說這里是第一個用花來比美人,并不為過。自此以后用花、特別是用桃花來比美人的層出不窮,如魏晉阮籍《詠懷·昔日繁華子》“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唐代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北宋黃庭堅的《訴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滿江南。北宋陳師道《菩薩蠻·佳人》“玉腕枕香腮,桃花臉上開”。他們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貶之為庸才、蠢才,但他們無不受到《周南·桃夭》這首詩的影響,只不過影響有大小,運用有巧拙而已。
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常用“面若桃花”“艷如桃李”等詞句,也是受到了這首《周南·桃夭》的啟發(fā),而“人面桃花”更成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種經(jīng)典意境。
【解讀《詩經(jīng)·周南桃夭》】相關(guān)文章:
詩經(jīng)《國風(fēng)·周南·桃夭》賞析09-04
桃夭(詩經(jīng))05-07
詩經(jīng)《桃夭》賞析08-04
詩經(jīng)桃夭翻譯賞析06-30
桃夭詩經(jīng)全文注音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