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詩經(jīng)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shù)墓旁姲,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雎·詩經(jīng),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注釋】
1、關關:雎鳩和鳴聲。雎鳩(居糾jū jiū):一種水鳥名,即魚鷹。
2、河:黃河。洲:水中央的陸地。一二句是詩人就所見以起興(起頭兒)。
3、窈窕:容貌美好。淑:善,品德賢良。淑女:好姑娘。
4、君子:《詩經(jīng)》中貴族男子的通稱。好:男女相悅。逑:同“仇”,配偶!昂谩薄ⅰ板稀痹谶@里是動詞(和《尚書大傳》所載《微子歌》“不我好仇”句同例),就是愛慕而希望成為配偶的意思。
5、參差:不齊。荇(杏xìng)菜:生長在水里的一種植物,葉心臟形,浮在水上,可以吃。
6、流:通“摎(究jiū)”,就是求或者捋取。和下文“采”、“芼”義相近。以上兩句言彼女左右采荇。她采荇時的美好姿態(tài)使那“君子”時刻不忘,見于夢寐。
7、睡醒為“寤”,睡著為“寐”。“寤寐”在這里猶言“日夜”。
8、服(古讀如愎bì):思念。“思”、“服”兩字同義。
9、悠哉悠哉:猶“悠悠”,就是長。這句是說思念綿綿不斷。
10、“輾”就是轉!胺础笔歉采矶P。“側” 是側身而臥。“輾轉反側”是說不能安睡。第二、三章寫“思服”之苦。
11、友:親愛。“友”字古讀如“以”,和上文“采(古音cǐ)”相韻。
12、芼(茂mào):“覒(茂mào)”的借字,就是擇、拔。“芼之”也就是“流之”、“采之”的意思,因為分章?lián)Q韻所以變換文字。
13、樂:娛悅!坝选、“樂”的對象就是那“采”、“芼”之人。最后兩章是設想和彼女結婚。琴瑟鐘鼓的熱鬧是結婚時應有的事。
【題解及原文】
這詩寫男戀女之情。大意是:河邊一個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個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便成為他寤寐求其實現(xiàn)的愿望。
【翻譯】
魚鷹兒關關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條條,哥兒想和她成雙。
水荇菜長短不齊,采荇菜左右東西。好姑娘苗苗條條,追求她直到夢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睜眼想閉眼也想。夜長長相思不斷,盡翻身直到天光。
長和短水邊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條條,彈琴瑟迎她過來。
水荇菜長長短短,采荇人左揀右揀。好姑娘苗苗條條,娶她來鐘鼓喧喧。
【白話翻譯】
雎鳩關關叫得歡,成雙成對在河灘。美麗賢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侶。
長短不齊水荇菜,左右采摘忙不停。美麗賢良的女子,做夢也在把她思。
追求她卻不可得,日夜思念在心間。想啊想啊心憂傷,翻來覆去欲斷腸。
長短不齊水荇菜,左邊右邊到處采。美麗賢良的女子,彈琴鼓瑟永相愛。
長短不齊水荇菜,左邊右邊到處采。美麗賢良的女子,鳴鐘擊鼓樂她懷。
創(chuàng)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國勢漸衰。后來,厲王被逐,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會處于動蕩不安之中。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jīng)》,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帶!吨苣稀反蠖鄶(shù)詩是西周末年、東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關雎》是有關愛情的詩篇,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詩。
《關雎》欣賞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jīng)》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妒酚洝ね馄菔兰摇吩(jīng)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云:“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橐鲋Y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鬃诱摗对姟,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司V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于它所表現(xiàn)的是什么樣的婚姻。這關系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庇粥嶉浴锻ㄖ尽仿浴ふ曅蛘摗氛f:“《詩》在于聲,不在于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diào)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diào)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并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xiàn)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后,人們評《關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后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F(xiàn)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diào)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diào)。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tǒng)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傲鳌保睹珎鳌酚枮椤扒蟆,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扒蟆弊质侨闹行模ㄊ自姸荚诒憩F(xiàn)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xiàn)結婚的愿望。第三章抒發(fā)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xiàn)全詩精神。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評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xié)。今夾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云‘求’,下之云‘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diào)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別!币κ蠈Ρ菊略谌娭械闹匾苑治鲎顬榫。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jīng)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興寄,《毛傳》云:“興也。”什么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fā)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yōu)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chǎn)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diào)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劉師培《論文雜記》云:“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贝嗽婋m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采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写(二月)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薄蛾P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于我們了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tài)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xiàn)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于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蛾P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diào)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云:“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编嶉蕴貏e強調(diào)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視聲調(diào)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diào)結合起來,以聲調(diào)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云:“《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粍t詩之道,放于此乎?”
《詩經(jīng)》簡介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nèi)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jīng)》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jīng)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jīng)》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对娊(jīng)》在內(nèi)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手法上分為《賦》《比》《興》!讹L》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jīng)》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jīng)》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jīng)》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jīng)》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jīng)》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成為《六經(jīng)》及《五經(jīng)》之一。
《詩經(jīng)》內(nèi)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關雎·詩經(jīng)】相關文章:
詩經(jīng)關雎04-15
詩經(jīng)《關雎》06-09
詩經(jīng)關雎的意思11-27
關雎詩經(jīng)賞析12-01
詩經(jīng)關雎原文01-17
詩經(jīng) 關雎賞析03-26
詩經(jīng) 關雎譯文02-22
詩經(jīng)關雎賞析11-09
詩經(jīng)關雎賞析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