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想寧靜的詩歌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對詩歌的感想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詩歌吧,詩歌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對詩歌的感想,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對詩歌的感想 篇1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出自于唐代詩人駱賓王的古詩又把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拉回到了關于小學的童年回憶當中。那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季節,那是一個充滿幻想的童年,那是一個五彩繽紛的校園,那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那美麗的歲月,那動人的吟誦,它就像是一個花季少女,美得讓人心醉……
“國破家何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首千古名篇乃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不朽之作——《春望》,也是我們在初中階段所學習過的詩歌之一。這首詩產生于“安史之亂”之后,整篇詩文集中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同時,也反映出了詩人熱愛國家、眷戀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歷久不衰。在那樣一個懵懂、叛逆而敏感于周遭事物的年代,這首詩真可謂是一場極具教育意義的“及時雨”,它教育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祖國,要善待我們的親人,對世間萬物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當我們一遍遍地吟誦它的時候,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會和詩人形成共鳴,我們仿佛會穿越千年的歷史,和詩人秉燭夜談,悉心聆聽他的苦訴。愛莫大于親屬,恨莫大于家國……
“……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首《江城子》乃宋代“三蘇”之首蘇軾之作,它是一首悼詞,更是一首傷情愛歌。那一年,十六歲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軾,王弗聰慧沉靜、知書達禮,而蘇軾則是風華正茂、才華橫溢。兩個人恩愛有加、紅袖添香、琴瑟和鳴。可惜的是,天嫉紅顏,王弗于治平二年卒于京師。數年后,蘇軾因政見之爭,被流放密州,偶夢亡妻,作此篇以紀之。這首詞將夢境與現實交融在了一起,既是悼詞,也是傷時,更是對曾經的那一段香甜如蜜的愛情的追憶。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首詞應該是在我們高中時學習過的。在我們十六七歲的年紀,很多人的內心都會不自然地對異性產生一種朦朧的好感,以及對美好愛情的幻想和向往。當然,在我們的周圍也有許多這樣年紀的人過早地擁有了所謂的愛情,在沒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愛情觀的情況下,不可勝數的過失和悲劇也就隨之而發生了。重要的是,在個性塑造的重要階段,這首詞從詞人對自己亡妻的哀悼和思念當中,它從一個側面教會了我們什么是愛情,如何去對待愛情以及珍惜愛情的不易,從而為將來的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奠定一個良好的思想基礎。
從小到大,自幼到老,詩歌伴隨著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成長……
一直以來,我認為中華民族是一位偉大的,非常杰出的`文人,在這個群體里永遠不乏優秀的文化作品,尤其是詩詞歌賦,因為這是她用幾千年的文明沉淀下來的精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之一”,只有“唯一”。但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老祖先遺留下來的這些文化魁寶以及怎樣去傳承他們的文化精神,我想這應該是每一個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國人需要深思的問題。因為,詩歌離我們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遙遠。
對于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來說,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隨著生存和生活壓力的逐漸變大,在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來自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壓力顯得是那么的無奈和無助,我們抱怨社會的不公,我們厭倦世事的復雜,我們憤慨人情的淡薄,我們懼怕物化的世界……總之,我們在生活的道路上總是拖著疲憊的身軀向前艱難地邁進著,同時,我們也在內心的最深處強烈地渴求著那種超然的靈魂釋放。我想,每每在我們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而一籌莫展、郁郁寡歡,或者是對生活失去信心,喪失斗志的時候,我們應該用心去為自己挑選一首合適的詩歌,然后靜下心來細細地品讀它,最好是能夠身臨其境地,融入感情地將其吟誦出來。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地投入進來,仿佛自己就是生活在歷史上那個年代的那個人,面對那樣的事情,抒發那樣的情感;亦或許是自己就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人的身邊,用眼睛見證著那個人的幸福或遭遇,體會著他的歡樂或痛苦;也有可能是自己就變成了詩歌里所描寫的那個故事或場景的一個參與者,感同深受啊!這樣以來,我們可能就會在不經意間發現自己心里原來壓著的那塊石頭已經悄然而逝,頓時感覺心曠神怡,身輕如燕。這是由于我們的精神得到了釋懷。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一種習慣,進而這種豁達、明朗、積極、樂觀就會漸漸深深地扎根于我們的心土。人生莫過“好生”“樂生”,生活的快樂與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一個人的心態。因此,詩歌應該成為我們這些生活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的生活當中的一位密友。
在古代中國,人們講求“琴棋書畫”和“詩文歌賦”,原因在于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從內在逐漸地改善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提升他的素質涵養的,進而還可以升華一個人的人生境界。話又說回來,從牙牙學語到步履瞞珊,其實每個中國人都是在詩歌的陪伴下度過的,只不過大多數人漠視了它的存在,忽略了它存在的意義。故而,我們這些現代人已經無情地使得這些本該閃閃發光的文化寶藏變得暗淡下來,同時也沒有能夠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更需要我們關心的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去寫一些詩歌。難道這就僅僅是那些文化工作者的“專職工作”嗎?難道我們這些平常人就沒有豐富的情感要表達嗎?我們可以不去和李白、杜甫去較勁,但我們可以呼喚出自己內心最為真摯、最為真實、最為真切的感情啊!因此,我們應該為這樣的現象而感到擔憂,對這樣的現實也應該要有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因為,這是一個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喪失,一種民族文化精神的衰退。所以,為了自身的提升,為了民族的強盛,我們完全有理由去秉承這些優良傳統。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再給其中添加一些現代文化元素,使之大放光彩。
詩歌,它不是某個特定時代的產物,時光也不會把它永遠定格在遙遠的唐代。詩歌,它不會離你很遠,只緣你未曾呼喚!
對詩歌的感想 篇2
在我看來,詩歌是我們抒發自己內心感悟,感受的一種方法。幾句幾言,達到自己內心的舒暢,也就成功大半了。
或許現在我們能夠從網絡,書籍等多種方式來找到讓自己喜歡的文章,詩歌。但是,很少發現有是給自己寫的用于單純抒發的作品。當別人說:“我要寫詩。”大家可能會用一種鄙夷的,不相信的心態去對待。但是,如果讓你去做出一片屬于自己的詩歌時。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不行,即使是作出一篇作品也會挑挑揀揀,用詞,造句,句式……越挑感覺越奇怪,越挑越不滿,隨之也就慢慢放棄。
而我認為的詩歌是一種自由的釋放,是一種內心的解脫。為什么要那么拘泥于句式,格式,只要表達出自己的內心就好,只要達到抒發自己想抒發的.就好,有何必在乎別人對你字詞的看法。正像魯迅所說:“這世上本來是沒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前人給我們開辟了詩歌這一個讓我們靈魂得以解脫的方式,我們又何必要拘泥于前人的規矩,不自己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規矩固然重要,正所謂“無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但是規矩有時又何嘗不是一種束縛。只有在不違背事物本意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才能讓我們的內心得到真正的自由,使我們的內心得以飛翔。
隨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壓抑,得以發泄的空間也越開越小。精神病患者的人數也是不斷增加。內心的解放,抒發也在隨著社會的進步顯得愈發重要。而詩歌作為,只用只言片語就能抒發大量情感的方式也是越發重要。但是由于它的修辭,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讓人們覺得這種文體存在距離感。因此,我主張一種自由的詩歌,一種隨心的表達,一種只要能夠表達自己內心的屬于自己的詩歌。這就是我的詩歌。
對詩歌的感想 篇3
《葬花吟》寫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這首詩的另一價值在于它為讀者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筆下的寶黛悲劇的重要線索。甲戌本上脂硯齋的批語說:余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寶玉,何能下筆?即字字雙圈,批詞通仙,料難遂顰兒之意,俟看寶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頭記》來的,故停筆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語指出:沒有看過寶玉之后文是無從對此詩加批的;批書人停筆以待的也正是與此詩有關的后文。所謂后文當然是指后半部佚稿沖寫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這首詩中僅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紅顏薄命,那也用不著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詩中所寫非泛泛之言,而大都與后來黛玉之死情節聲切相關時,才有必要強調指出,在看過后面文字以后,應回頭來再重新加深對此詩的理解。由此可見,《葬花吟》實際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詩讖。
為落花縫錦囊,為落花埋香冢;還要悲哭,還要作詩。這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荒唐舉動,唯有癡情如寶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發生在寶黛身上方能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時期的`明義《題紅樓夢》絕句說: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似讖成真,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寫黛玉之死的情節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以前紅學研究者還以為明義未必能如脂硯那樣看到小說全書,從此絕句中可以看出,他讀到過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極大,或者至少也聽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較詳盡地說起過后半部的主要情節。如果說,明義絕句中提到后來的事像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之類,還可由推測而知的話;那么,寫寶玉貧窮的王孫瘦損骨嶙峋,和寫他因獲罪致使他心中的人為他的不幸憂忿而死的慚愧當年石季倫等詩句,是再也無從憑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詩中的后兩句也是如此:明義說,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讓寶、黛兩個有情人成為眷屬,把已斷絕的月下老人所牽的紅絲繩再接續起來。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紅絲也就能續,這與后來續書者想象寶、黛悲劇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極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偉元、高鶚整理的續書中所寫的那樣,則賈寶玉已有他屬。起黛玉沉痼毫無作用。續紅絲當然不是為了要她做寶二姨娘。
【對詩歌的感想】相關文章:
感想寧靜的詩歌10-19
感恩詩歌現代詩歌05-11
把你寫進我的詩歌里的詩歌10-27
毛澤東的詩歌05-20
校園的經典詩歌07-23
青春的經典詩歌08-21
妹妹詩歌10-05
《如果》詩歌06-07
安全的詩歌10-08
《如果》詩歌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