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詩歌表現手法答題格式

時間:2023-06-29 04:17:52 詩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詩歌表現手法答題格式

  古代詩歌往往會運用多種表達技巧以增強表達效果,其中,“以樂景寫哀情”的表現手法在詩歌鑒賞試題中較為常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歌表現手法答題格式,歡迎閱讀與收藏。

詩歌表現手法答題格式

  詩歌表現手法答題格式

  一、勤于積累,儲備表達技巧基礎知識

  表達技巧(表現手法)包括:

  (1)修辭手法:比喻 、比擬 (擬人、擬物)、借代、排比、夸張、對偶、反問、反語、雙關、用典 、互文等。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其中重點是抒情和描寫。

  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間接抒情:“景”(事、物、史)與“情”(喜、怒、哀、樂)、 “志”(志向、情操、愛好、愿望)

  描寫:點與面、正與側 、動與靜 、虛與實 、明與暗、樂與哀 、工筆與白描 。

  (3)藝術手法:賦(鋪陳)、比興、對比(烘托、襯托)、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感物抒懷)、諷喻(借古抒懷、借古諷今)、象征、抑揚等等

  (4)篇章結構: 疊詞、卒章顯志、重章疊句、照應、倒裝、曲筆入題。

  二、古詩表現手法解題步驟:

  [答題思路]:

  明手法(用一兩個詞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 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

  【敘——析——評】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①第一步:明確說出運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借古諷今、抑揚、想象、聯想、渲染、象征等)

  ②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找到能體現該手法的關鍵詩句,并進行描述性說明)

  ③第三步: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

  [題例一]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

  思考: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試作分析。

  答案示例: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襯托和對比手法。以冰雪襯托梅之堅毅耐寒(事物特點);用桃李對比梅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事物特點)(表達效果)。表達了作者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題例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注】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為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一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后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談談本詩頷聯再表達技巧上的妙處?

  答:【明手法】反襯、用典。

  【闡運用】“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參戰,英勇殺敵。

  【析效果】額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士們對國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襯托作用。

  三、細致審題,強化四個注意

  1、細讀題干,注意辨析不同的說法。如“藝術手法”多側重藝術構思和創造,“寫作特色”要多從描寫方法和篇章結構來考慮;

  2、鑒賞表達技巧,注意必須和具體的詩詞形象、語言和詩詞內容主旨等結合起來;

  3、注意表達技巧具有多樣性,要根據題干要求,選取具體技巧作答;

  4、注意回答技巧時要具體、完善,特別是要結合詩詞的具體詩句來分析,不要僅羅列術語,搞“空對空”式的分析。

  四、常見古詩表現手法分析舉例

  ⒈ 托物言志

  特征: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又叫感物抒懷。

  例如:

  ⑴“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⑵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 梅》)

  分析表達作用:

  ⑴托物言志,寫柳樹獨出荒園無人觀賞,抒發人才被埋沒的感概。

  ⑵ 此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⒉ 用典

  特征: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

  例如:

  ①“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②“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

  分析表達作用:

  ①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②“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⒊ 動靜結合

  特征: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例如:

  ①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拔剌鳴。 (杜甫《漫成一首》)

  ②“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張繼〈楓橋夜泊〉)

  分析表達作用:

  ① 第四句魚跳的“動”更襯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靜”。

  ②詩中以聲襯靜,沒有鳥啼、鐘聲難以反襯出靜,更不能反映出詩人羈旅的鄉愁。

  ⒋ 虛實結合

  特征: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詩歌中的“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

  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

  ③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例如:①《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詩歌中的“實”就是《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②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并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詩歌中的“實”就是《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

  ③例如柳永《雨霖鈴》中云:“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后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詩歌中的“實”就是《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分析表達作用: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⒌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特征: 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

  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分析表達作用:故人的身影越來越遠,最后完全消失,滾滾的江水有如對友人的不斷思念。

  ⒍ 正側描寫

  特征: 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

  例如:

  ①“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

  分析表達作用:

  ①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

  ② 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詩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勢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⒎ 借古諷今

  特征:這在詠史、懷古詩中是最常見的。特色也是托古諷今,借對歷史上人、事的評價來諷喻時事,表達情感,向當權者提出忠告。

  例如:

  ①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②《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分析表達作用:

  ①語面對赤壁之戰懷古,實則預感到唐朝將亡,發出慨嘆。詩中含一哲理:興盛與衰亡,有著歷史的必然,但是誰成誰敗,何時成何時敗,也有偶然性。

  ②這首詩寓托幽遠,詠史與感發巧妙對接,情韻俱妙。

  ⒏ 抑揚:

  特征: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于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 [似褒實貶]:對應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于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

  例如:

  ①“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②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分析表達作用:

  ①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②欲抑先揚,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意,仿佛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和對賈生的贊嘆。可是讀了后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夜半虛席”,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么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么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揚而不能達到此效果。

  ⒐ 想象:

  特征: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例如:“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分析表達作用: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⒑ 聯想:

  特征:由一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例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分析表達作用: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

  ⒒ 渲染

  特征: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分析表達作用: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⒓ 象征

  特征: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在文學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體事物來暗示作者的思想、態度與感情的方式。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或詠物詩。如:以“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征高潔、傲霜斗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麗;等等。

  例如:

  ①“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②石灰吟/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分析表達作用: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節操。

  ①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②整首詩作者以石灰為喻,托物言志,表面看句句寫石灰,實際是借助石灰象征自己為報效祖國,甘愿經受苦難和不怕犧牲、勇于獻身的高尚情操。

  ③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再如虞世南的《蟬》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憑借,自能聲名遠播。

  ⒔ 襯托

  特征: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正襯層層推進,反襯以動襯靜,以樂寫哀。

  例如:

  ①“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

  ②“今夜鄜[Fū]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億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

  ③“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分析表達作用:

  ①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② 頷聯、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

  ③作者以“人閑”的靜謐氣氛,來襯托“落花”的飄搖風致,以鳥鳴來襯托夜間春山的空寂。

  ⒕ 對比

  特征: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例如:

  ①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②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③歐陽修《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人間自在啼。

  分析表達作用:

  ①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②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云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③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后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⒖點面結合

  特征: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例如:

  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分析表達作用:《江雪》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于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于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從“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并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16. 側面烘托

  特征: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繪別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對象。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入手,以對側面景物的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即是側面烘托。

  例如:

  ①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唐?劉禹錫《石頭城》)

  ②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烏衣巷》)

  ③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唐?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分析表達作用:

  ①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烘托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②本詩與《石頭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烘托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存在。

  ③詩人側面寫了“帆、鳥、海、樹”,烘托出暮雨的細密和詩人濃濃的離愁別恨。

  17. 以小見大

  特征: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物小蘊大",意趣無窮。同樣,竹中觀日、鏡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樣具有這種藝術效果。

  特點:一是詩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讀者的腦海里喚起大的境界,所謂“以小景傳大景之情”。

  如:"梅花落地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

  這是小景,風吹初開柳葉,--聯想,東風馳蕩,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色。

  清代劉熙載《藝概?詩概》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故詩無氣象,則精神亦無所寓矣"。

  二是寫社會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絕句尤適宜用這一手法。

  例如: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任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分析表達作用:此詩運用了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句子里 "二喬命運"---小事,小事與東吳霸業有關,以二喬立意,從而反映三國之爭,此乃大事。

  詩詞鑒賞的答題格式總結:

  技巧型題考查方式

  ①這首詩(兩首詩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技巧)?并作簡要分析。

  ②從某個角度(如動與靜、情與景、修辭等)來賞析這首詩。

  解題提示

  表現技巧是詩人用來抒發情感、表達題旨的一種手段方法,要準確回答就要熟悉古詩中常用的一些表現方法。

  ①修辭手法:比喻、對偶、夸張、對比、擬人、雙關等。

  ②描寫手法:A.襯托手法,又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B.側面描寫;C.虛實結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種。

  解題秘訣

  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②結合詩句分析,為什么運用這種手法;

  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術語: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襯托、對比、用典等。

  表現手法有:象征、想象、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么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后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詩歌表現手法答題格式】相關文章:

詩歌表現手法作用08-21

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08-12

詩歌鑒賞答題模板10-28

詩歌的鑒賞答題與技巧04-10

高考詩歌鑒賞答題技巧02-25

詩歌鑒賞中20種常用表現手法03-12

高三詩歌鑒賞答題技巧04-14

古代詩歌鑒賞快速規范答題技巧04-13

散文表現手法08-22

《采薇》表現手法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