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端午即事古詩詞

時間:2023-06-25 17:00:19 澤彪 詩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端午即事古詩詞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即事古詩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即事古詩詞

  端午即事古詩詞

  原文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譯文

  五月五日的端午節,你贈與了我一枝艾草。

  故去的人已看不見,新結交的朋友又在萬里之外。

  往日一心只想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發蒼蒼。

  我想要從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遼海阻隔太過遙遠。

  注釋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詠。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結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夙昔:指昔時,往日。

  靈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原”字的意思。在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瀟湘、資湘(或蒸湘),合稱“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帶。

  隔:間隔,距離。

  遼海:泛指遼河流域以東至海地區。

  創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奉詔出使元軍兵營談判,因據理抗爭被扣留。在鎮江伺機逃脫后,又為所謂元軍派丞相到揚州勸他投降的謠言所害,被誣陷通敵。在不被人了解的情況下,為了表明心志,文天祥憤然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文學賞析

  開頭兩句應題而來,點明端午佳節的民間習俗之一——贈艾、懸艾。一枝艾草給詩人的艱苦生活帶來了一些快樂的節日氣氛,但同時又讓他感到了加倍的孤獨。三、四兩句緊接著敘寫詩人當時的孤獨處境。“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由于國難當頭,顛沛輾轉,老朋友不能會面,新知音尚在萬里之外,自己的一舉一動難以為人所知,因此才遭到謠言的中傷,并為某些人所相信,致使自己的凜凜情操蒙受玷污。這兩句語含悲愴之情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有申訴,也有艾怨。

  五、六兩句筆鋒一轉,“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是詩人向普天下的人表明心志。他要一如既往地熱愛、忠于自己的祖國,哪怕是處境艱危,鬢發斑白,容顏日改,也要始終不渝,堅定不移。陳詞慷慨,字字鏗鏘,如同人生宣言,驚心動魄。結尾兩句與開頭兩句遙相呼應,前一句“我欲從靈均”,是就“丹心照夙昔”作補充,進一步說明自己要以屈原為楷模,堅持深固難徙、獨立不遷的操守,縱然是以身殉國也在所不辭。后一句“三湘隔遼海”則表明詩人欲從屈原以死明志而暫不能從的矛盾心理。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因為:

  一、自己蒙受的誣陷尚未徹底昭雪,如即從屈原,則可能有死得不明不白的后果;

  二、不即從屈原是“將以有為也”。

  詩人希望有朝一日能率眾東山再起,重造大宋王朝,因此他面對絕境時最終選擇了與屈原不一樣的道路。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執著人生、執著現實的精神的可貴。

  這首詩中的情緒很復雜,有一絲節日的歡愉,有對故人的懷念,有萬里一身的孤獨,也有老去的滄桑。但最重要的,是詩人心中的耿耿愛國之情。全詩情真意切,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不失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端午即事古詩詞】相關文章:

《端午即事》文天祥06-20

文天祥《端午即事》鑒賞06-21

王安石《初夏即事》05-30

上京即事古詩鑒賞10-27

即事王安石閱讀答案12-13

人日即事李商隱詩詞鑒賞09-19

王安石《鐘山即事》翻譯賞析10-18

王安石《鐘山即事》閱讀答案07-14

端午經典古詩詞05-11

孟浩然《清明即事》古詩賞析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