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秦觀勸學》 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秦觀勸學》 文言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醒.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萬.”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譯文】
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默寫它,也不會有多大的錯誤。依仗這樣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歡和巧言善辯、喝酒的人交往,一個月,沒有幾天在看書。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常荒廢在不勤奮上。
近幾年來,非常勤奮,后悔以前的所作所為;然而聰明已經耗盡,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復推敲幾遍,合上書還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奮刻苦的辛勞,卻常常荒廢在善忘,嗨!損害我的學業的,常常是這兩種情況。最近讀《齊史》,看到孫摩答邢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
心中贊同喜歡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摘錄幾千條,編為幾卷,取名為《精騎集》。
啊!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注釋】
① 本段文字選自北宋婉約派詞人秦觀的《精騎集·序》。秦觀,字少游,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蘇門四學士”之一。
② 輒:常常。
③ 誦:記誦,記熟。
④ 暗疏:默寫。
⑤ 負:依仗。
⑥ 自放:放,放縱。即放縱自流。
⑦ 滑稽滑稽:詼諧善辯。指行為放蕩、玩世不恭的酗酒者。
⑧ 旬朔:古時十日為一旬,泛指較長的時間。旬,十天。朔,農歷的每月初一,也指一個月。
⑨ 把卷:看書。
⑩ 比:近,近來。
11 懲艾:懲:戒止、警戒;艾讀yì。即懲治過錯,警戒將來。
12 殆:大概、恐怕。
13 曩時:昔日。
14 十一二:十分之一二。
15 必尋繹數終:尋繹:思考。數終:多遍,多次。從頭到尾翻閱數次。
16 輒:總是,就。
17 省:懂得、明了,此處指記住。
18 善忘:健忘。
19 孫搴答邢:北齊的大將。
20 精騎:精銳的騎兵。
21 贏卒:疲弱的士兵。
22 經: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周易》等。
23 傳:人物轉記作品。
24 子:諸子百家。
25 勒:編。庶幾:差不多。
創作背景
這是秦觀為自編的古文選本《精騎集》作的序。序文交代了編選的因由、選本的內容和題名的用意。作者自敘少時“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近數年來,頗為后悔。于是發憤以自懲戒,可是,“雖然有勤苦之勞,而常廢于善忘”。為了彌補善忘之苦,他編輯了這個選本。而這篇序文正是從自己切身體會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經驗。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在這篇序文中前兩段作者自責自己年輕時不趁著記憶好多讀書以及后來之“失”與“得”。“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然而“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是為失之,“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是為得之。但是已“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這是作者的感嘆。在當時秦觀之父去世后,秦觀曾一度與世俗滑稽人士飲酒交往,疏于讀書。自以為記憶力很強,因而放縱自流,把讀書置之腦后。有時十天或半月內只有難得幾天拿起書本。由于不專心讀書,記憶力也衰退了。后來在母親和老師的嚴格管教下,秦觀感到后悔了,在這篇序里他毫不隱瞞的記下當時的狀況。年少時,過目成誦,于是自恃記憶力強而放縱自流,把讀書的時間花到飲酒交游上。待知道發憤時,記憶力又已減退,令人可悲,即使比年少時勤苦,學習效果也不及年少時的十之一二。古往今來,有多少這樣“少小不努力”的人,但能反躬自省的沒有幾個。“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年長而醒悟者,能以好的學習方法彌補少而不勤、長而善忘的毛病的就更少了。秦觀則是其中的鳳毛麟角。正視生活的規律,以主觀的努力奪回逝去的年華,總結人生的經驗,以啟迪來者珍惜寶貴的青春。這正是秦觀超出常人之處,也是這篇書序最值得品味的地方。
后兩段作者寫讀《齊史》對其中孫搴答邢詞表贊同意見,并決定摘經傳子史中的文章成集。第三段作者讀《齊史》從古人對答中得到補救的啟發,像打仗一樣,三千精騎足敵數萬弱兵,所以從經、史、諸子中精選可供借鑒的篇章,編輯成書。文末“噫!少而不勤,無如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一部書的序言寫得要言不煩、情真意切,連作者的精神也表露的如可觸摸,感人至深。
此文是一篇書序,說理未占過多比重,主要靠以事明理。在序文中,作者并未離開選本去發表什么高論,但在交代編輯緣起、選文來源和標準、題名用意的同時,提供了許多令人品味的東西。這就是從自己切身體會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可以把它當作漫話人生哲理的勸學篇來讀。
名家點評
南宋·俞成《螢雪叢說》:東萊先生呂伯恭嘗教學者作文之法,先看《精騎集》,次看《春秋權衡》,自然筆力雄樸,格致老成,每每出人一頭地。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揚州高郵(今屬江蘇高郵)人。少豪雋慷慨,溢于文詞。見蘇軾于徐州,蘇軾認為他有屈原、宋玉之才。元豐八年(1085)登進士第,為定海主簿,后累遷國史院編修官。尋坐黨籍削秩,編管橫州,徙雷州。徽宗立,復宣德郎,元符三年放還,至藤州卒。有《淮海集》,世稱秦淮海。
【《秦觀勸學》 文言文】相關文章:
《秦觀勸學》文言文翻譯06-19
秦觀《勸學》賞析11-10
秦觀勸學的原文與翻譯05-07
《勸學》文言文05-30
《勸學》文言文【精選】08-21
(精選)《勸學》文言文06-02
荀子《勸學》文言文06-30
《勸學》文言文翻譯05-07
《勸學》的文言文翻譯10-13
勸學荀子文言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