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采桑子的鑒賞
采桑子描寫了潁州西湖暮春時節(jié)靜謐清疏灑的風姿。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歐陽修采桑子的鑒賞,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fā)。
歐陽修采桑子的鑒賞一
唐詩宋詞如璀璨奪目的璣珠,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閃耀著灼灼的光芒。如果說“詩言志”的話,那么詞就該是“言情”了。筆者在這里所謂的“情”,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詞,它既可以指親情、友情、愛情的“小情”,也可以指代濟世為民的“大情”,這種“大情”在一定意義上也就趨同于詩所要言說的“志”。正是因為詞的內涵如此豐富,因而自它產生之日起,便成為文人的寵兒,發(fā)展至宋代,已如一顆熟透的草莓般光彩奪目,令人艷羨不已。
歐陽修是宋初文壇一顆璀璨的明珠,他不但是著名的詩人和散文作家,而且是宋詞一大家,他的詞,筆者尤為喜歡。歐陽修的詞,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感情波瀾,但寫來文字清雋疏澹,初步擺脫了宋初文壇上還有遺響的“花間”習氣,也比那些充滿著淡淡哀愁的南唐詞意境開闊。它明白如話,卻禁得住咀嚼,無怪乎馮煦說詞至歐陽修“風尚為之一變”了。
歐陽修前期的詞多敘柔情,作曼語,風格深婉;后期的詞風格為之一變,主要題材是歌詠風物,描寫山水。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了十首《采桑子》,在詞的前面《西湖念語》中,敘述了他當時的恬恬心情:“雖美景良辰,固多于商會,而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并游或結于良朋,乘興有時而獨往。鳴蛙暫聽,安問屬官而屬私;曲水臨流,自可一觴而一詠。至歡而會意,亦旁若無人!薄恫缮W印方M詞可謂是后期詞風的代表性作品,從不同的角度詠潁州西湖的秀美風景,讀來清新雋雅,淡然閑適,顯示出作者灑脫的情懷。這也是筆者為何如此鐘愛歐詞的原因。其中一首“畫船載酒西湖好”更可說是筆者的摯愛了。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wěn)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筆者讀罷此詞,一種淡然之感油然而來,似姍姍云間行走,似緩緩東籬采菊,似悠悠松下對弈,似款款湖上把酒,如此這般,豈不快哉!再來看看歐公帶我們走進的是怎樣的意境吧。
首句“西湖好”是統(tǒng)領全詞的,下面分別渲染了這個“好”字:畫船載酒、穩(wěn)泛平波、空水澄鮮、別有洞天,使人俯仰留連,樂而忘返。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這也是本詞所揭示的主題。
上片開頭“畫船載酒”點明了歡宴的地點是在潁州西湖的船上。作者與潁州有特殊的感情,這里既是他早年因支持范仲淹進行政治革新,上書分辯而遭貶謫之地,也是他晚年歸隱之地。簡簡單單、通俗淺易的“西湖好”三個字卻飽含著作者的'全部贊美之情。“急管繁弦,玉盞催傳”是對歡宴的具體描寫,酒杯頻傳,勾出了朋友們舉杯暢飲之情態(tài)。這種歡暢,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亦可尋覓:“人杰地靈”,“賓主盡東南之美”,“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币只蚶畎住秾⑦M酒》中痛快豪放之吟詠:“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以酒會友,酣暢淋漓,實乃人生一大快事!不必探究談笑者是“白丁”還是“鴻儒”,觥籌交錯間自是友人與作者本人的豁達情懷!胺(wěn)泛平波”極盡湖面之無風無波,畫船之從容蕩漾,游者之逍遙閑適!叭巫砻摺卑言~人酒醉之后的嘯傲湖山之態(tài)勾畫畢露,此情此景,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里所寫的游宴西湖之樂,表面看是寫自己的閑適生活,悠然自得的心態(tài),實際上反映了作者仕途坎坷的最終歸宿,是作者歷經“行路難”后寄情山水,排憂遣愁的生活態(tài)度。他早期在“慶歷之爭”時,支持革新派范仲淹等人與保守派呂夷等人作斗爭,因而遭貶謫,先任滁州太守,后遷揚州、潁州為知州。雖為地方官任,他依然關心國事,同情民生疾苦,是“進亦憂,退亦憂”。晚年又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趨于保守,所以在王安石當政時期,也頗為失意。因此在詞的上片里所表現的“穩(wěn)泛平波任醉眠”恰是他晚年厭倦政治斗爭,“久在樊籠,復返自然”,希冀平和,寄情山水的心理寫照。
下片詞人描繪出一個清幽空靈的美好境界!靶性茀s在行舟下”,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十分新穎的筆墨勾畫了碧天白云倒映在清澈水波上的畫面,倒影是動的,“行”字正說明了這一點。這“云”的倒影之動,不僅僅因為行云變化,而且由于詩人是乘船來看“云”的倒影,是水動舟移的結果。云動、影動、船動,亦撥動了作者被束縛已久的疏朗曠達之心。一個“卻”字強調了畫面的奇麗――本是藍天的白云,卻在湖面的“行舟”之下,如此令讀者豁然明朗,原來作者寫的是水中所見!“空水澄鮮”進一步描繪了湖水的清澈、空明。這“空水澄鮮”一句本出自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在這澄清如洗、倒影如畫的湖面上泛舟,怎不會令人留連忘返呢? “俯仰”寫出了游者俯身視碧水漣漪,仰臥觀行云舒卷,極其逍遙自在的神情!傲暨B”表現了寄情山水,十分愜意的心情。俯仰留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疑是湖中別有天”一句,以白話入詩,無雕琢之痕,更見貼切。此景此情,置身舟中,一任清風吹拂,湖水飄動,上下天水空明,塵世間的名繩利索,此時此刻抖落殆盡。此句在藝術表達上與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是“疑”,并非是真“疑”,它含蓄的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了卻平生的樸實愿望。
歐陽修性情平和,熱愛生活,熱愛自然,他在《六一居士》傳中說,“因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張,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以及吾一翁”而自稱“六一居士”。毫不例外的想起蘇軾在《行香子》中所抒之懷:“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碧K軾的這種曠達精神也正是受到了歐陽修的影響。常言道“文如其人”,歐陽修如此豁達,他的詞充滿樂觀精神也就不足為奇了。這首《采桑子》就是建立在歐陽修晚年寄情山水的心情上的。全詞不重辭藻,不采麗句,只是信手拈來,信筆寫去,卻能使“詞意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進入一個高超的藝術境界,正如素面佳人,不施粉黛,亦能動人。
《采桑子》俊逸的風格是詞人樂觀曠放精神的反映,而明秀的意境則是詞人歌酒自娛、心無塵雜的獨特情懷和坦蕩恬淡、復歸自然的人格的升華。正如范曉燕女士所言,只有像歐陽修那樣歷盡笙歌宴樂之后歸于隱退的人才能“覺”,才能“悟”,并在覺悟中脫卻世事紛雜,清靜淡薄的享受生命的美好。對于歐陽修來說,這些美好雖然短暫了些,卻是他生命最完美最圓潤的句號,是他經過人生長途跋涉后,卸下一切重擔,走進曠寂而幽深的山林留下的一串空谷余音,極清、極幽。
鶴叫九天,雁排長空,鷺上青天,鸝鳴翠柳,此天上飛鳥之極致;獅吼山谷,駝走大漠,馬嘶平原,犬吠深巷,此地面走獸之極致;云間行走,東籬采菊,松下對弈,湖上把酒,此人生快意之極致!爱嫶d酒,別有洞天”,燦爛復歸平靜,這未必不是人生最美的結局!
歐陽修采桑子的鑒賞二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 ,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tài)。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群芳過后”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贊美說“好”,并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人心情舒暢則觀景物莫不美麗,心情憂傷則反之。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過片表現出環(huán)境之清幽,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绑细枭⒈M游人去,”乃指“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游春盛況已過去,花謝柳老,“笙歌處處隨”的游人也意興闌珊,無人欣賞殘紅飛絮之景;“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惜春戀春的復雜微妙的心境!笆加X”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睂懯覂染埃匀宋飫討B(tài)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此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后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后,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后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于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全詞取境典型,敘事抒情結合。章法縝密,構思嚴謹,意象鮮明。
【歐陽修采桑子的鑒賞】相關文章:
歐陽修《采桑子》詩歌鑒賞04-28
歐陽修的采桑子朗讀及鑒賞06-27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