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蝶戀花原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歐陽修蝶戀花原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歐陽修的《蝶戀花》是一首閨怨詩,詩作中詞風含蓄蘊藉,婉曲幽深,耐人尋味。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譯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楊柳依依,飛揚起片片煙霧,一重重簾幕不知有多少層。豪華的車馬停在貴族公子尋歡作樂的地方,她登樓向遠處望去,卻看不見那通向章臺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隨著狂風大作,再是重門將黃昏景色掩閉,也無法留住春意。淚眼汪汪問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語,紛亂的,零零落落一點一點飛到秋千外。
注釋
⑴幾許:多少。許,估計數量之詞。
⑵堆煙:形容楊柳濃密。
⑶玉勒:玉制的馬銜。
⑷雕鞍:精雕的馬鞍。
⑸游冶處:指歌樓青樓。
⑹章臺:漢長安街名。《漢書·張敞傳》有“走馬章臺街”語。唐許堯佐《章臺柳傳》,記歌女柳氏事。后因以章臺為歌妓聚居之地。
⑺亂紅:凌亂的落花。
拓展:歐陽修簡介
歐陽修知滁,于慶歷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慶歷八年閏正月朝廷詔徙知揚州,二月離開滁州,前后在滁州計約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時間雖然不長,卻給滁州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給滁州留下了許多建設遺跡,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詩文,留下了與滁州人的深厚感情。詩文中,直接寫滁州的,除了著名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菱溪石記》以外,還有大量的詩篇及短文。僅描寫瑯琊山自然景色及名勝景點的詩,不完全統計就有30多首,如《永陽大雪》《題滁州醉翁亭》、《瑯琊山六題》等。他留下的建設遺跡和詩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留下的與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為滁州人永遠不可磨滅的記憶。
承繼前人開發滁州如今說到滁州,人們自然會想到瑯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歐陽修。瑯琊山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都遠近聞名。瑯琊山最有名的景點是醉翁亭,被譽為全國四大名亭之首,名揚海內外。與醉翁亭隔山相望的豐樂亭,也是令許多探幽訪古之士向往的勝跡,與醉翁亭一起被稱為姊妹亭。豐樂亭下的紫薇泉,則與醉翁亭的釀泉合稱為姊妹泉。這些,都是歐陽修知滁時開發、建設而遺留下來的。正是這些建筑,加上他親自撰寫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才使滁州瑯琊山的名聲大震起來。
追溯瑯琊山之名,應自東晉始。東晉以前,瑯琊山本無名,其主峰當地人稱摩陀嶺,其他都是些小山頭。西晉末年,瑯琊王司馬睿因避亂駐蹕于此,后來,司馬睿成了東晉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瑯琊山這個名稱。但是,司馬睿本人,乃至整個東晉時代,并未給瑯琊山帶來多少變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嶺。直到唐代大歷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興建寶應寺(即今日之瑯琊寺),瑯琊山才打破歷史的沉寂,開始起步向著繁榮與發展邁進;瑯琊山這個名稱也是這個時候才叫起來的。而這從司馬睿駐蹕山間時算起來,已經經歷了300多年的時間。
寶應寺的興建,改變了瑯琊山多年寂靜的狀況,但只是個開始,而且僅限于瑯琊寺這一塊,影響仍不是很大。瑯琊山真正鵲起,是在它又經歷了200多年以后,北宋的著名文士歐陽修知滁開始的。
歐陽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發現了豐山腳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經過實地察看,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開始在這里進行美景勝地的建設。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為豐樂亭,并親自撰文作記。同年,與豐樂亭一山之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記》記之。兩亭的建成與《兩記》的問世,迅速在全國引起轟動。尤其是《醉翁亭記》這篇文章,以其生動的文字,精美的語言,為滁州展示了一幅風光絢麗的大自然畫面;又因為文章中深邃的含義,及其所表達的怡然情懷,一時震動整個學界。文章一出,遠近爭傳,滁州瑯琊山從此熱鬧起來。此后,瑯琊山、豐樂亭、醉翁亭,各景區陸續擴展,內容逐漸豐富,雖經歷史滄桑,但屢廢屢興,久而不衰,終成今日之規模。追本求源,都是歐陽修打下的基礎。歐陽修是唐代李幼卿之后開發滁州瑯琊山最有力的奠基人,可以說,沒有歐陽修,就沒有滁州瑯琊山之今日。
歐陽修在滁州時,除了開發幽谷泉,興建豐樂亭及醉翁亭以外,還進行了其他一些建設,如在豐樂亭景區建設了醒心亭,特請曾鞏作《醒心亭記》;在豐樂亭附近辟建練兵場,作訓練民兵之用,以保衛地方;又維修損毀嚴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堅固和壯觀。有人讀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從他悠游山水、飲酒作樂的表現,以為他因受貶守滁,是處于不問政事的消沉狀態,顯然是不正確的。歐陽修在滁州,對于政事實行的是寬簡政策。所謂寬簡,顧名思義就是寬容和簡化,辦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聲譽,只要把事情辦好就行了。這是他一生為政的風格。他后來曾權知開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鐵面老包,即包拯,威嚴得很;而他則持以寬簡,辦事往往不動聲色,同樣把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清朝時,有人曾將他與包拯相比較,在開封府衙東西側各樹一座牌坊,一邊寫著包嚴,一邊寫著歐寬。
歐陽修所寫滁州的詩文,對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極其生動、實在的描繪。如在《醉翁亭記》中寫瑯琊山,以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概括,同時以簡練的筆觸寫出了瑯琊山早晚和四時的景色: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清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他在《豐樂亭記》中則寫道: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他的許多詩,寫景寄情,語言精美,讀后同樣令人留連。如他在《題滁州醉翁亭》中寫道:但愛亭下水,來從亂峰間。聲如自空落,瀉向兩檐前。流人巖下溪,幽泉助涓涓。響不亂人語,其清非管弦。真是美不勝收!因此,后人在醉翁亭不遠處建了聽泉亭,讓人們不斷體會這美好的詩意。又如他的《瑯琊山六題》,對瑯琊山歸云洞、瑯琊溪、庶子泉等各個景點都作了生動的描繪。雖然每首詩只有四句,但盡用了點晴之筆,字字珠璣。他是用對滁州山水的真愛之情寫作出來的。
歐陽修描寫滁州及瑯琊山的詩文,以其詩文的質量及其個人的人品、地位,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競來滁州探幽訪勝。歐陽修在滁時,有的是直奔歐陽修而來;歐陽修離滁后,則以歐公之詩文以及歐公之遺跡而來。他們在這里,不僅留下足跡,也留下墨跡,日積月累,描寫瑯琊山及滁州的詩文已難以計數。1988年《瑯琊山志》選錄歐陽修及其以后的各代詩篇150余首(包括部分當代詩歌),依然只是全部瑯琊山詩文的一部分。用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現代詞匯來說,歐陽修無論從哪一方面,都給滁州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歐陽修在滁州兩年多的時間,不僅給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產,也與滁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滁州這塊古老的地方,與他結下了一生不解之緣。
歐陽修離開滁州之后,再也沒有來過滁州,但他的心中卻時刻想念著滁州。
《寄答王仲儀太尉素》:作于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這年他已64歲,離開滁州22年了,依然念念不忘他在滁州的一段生活。詩一開頭便寫道:豐樂山前一醉翁,馀齡有幾百憂攻。始終把自己和滁州聯系在一起。
【歐陽修蝶戀花原文】相關文章:
《蝶戀花》歐陽修原文06-19
歐陽修的蝶戀花原文及譯文09-22
蝶戀花歐陽修11-20
《蝶戀花》歐陽修教案11-21
歐陽修《蝶戀花》賞析05-17
蝶戀花 歐陽修答案07-27
蝶戀花 歐陽修賞析11-06
歐陽修《蝶戀花》鑒賞06-20
歐陽修詩歌《蝶戀花》鑒賞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