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所論之眩暈
《黃帝內經》有關眩暈的論述,《素問》主要有2篇,《靈樞》主要有3篇。
眩暈是“眩”和“暈”的總稱。“眩”為眼花,視物模糊;“暈”是頭暈,如坐車船之中,站立不穩或感覺外界景物旋轉,臨床上兩者常同時出現,故統稱之為“眩暈”。眩暈常伴有耳鳴、惡心、嘔吐,甚者猝倒等癥狀。
眩暈一證,始見于《黃帝內經》。有關眩暈的論述,《素問》主要有“至真要大論”、“六元正紀大論”;《靈樞》主要有“海論”篇、“口問”篇和“衛氣”篇。由于歷代醫家偏重于對《素問》所論之眩暈的研究,而忽略了對《靈樞》所論之眩暈的研究,以致《素問》所論之眩暈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而對《靈樞》所論之眩暈卻問津者甚少。《素問》所論之眩暈與《靈樞》所論之眩暈有何區別?略作探析如下。
1 《素問》眩暈之論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素問》關于眩暈的記載主要見于“至真要大論”和“六元正紀大論”。《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木郁之發……,甚則耳鳴眩轉。”但其所論對后世的影響,“六元正紀大論”遠沒有“至真要大論”大。《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一句,原文“帝曰:愿問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岐伯回黃帝日共十九句,以致成為經典的“病機十九條”。“病機十九條”把“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放在第一條,對后世在中醫學發展上發生巨大影響。金・劉完素對《黃帝內經》頗有研究,他受《素問》所論之眩暈的影響,主張以“風火”立論。他在《河間六書》中提出“風火皆陽,陽多兼化,陽主乎動,兩陽相搏,則為之旋轉”之觀點。他認為須用滋陰潛陽之法治之。元・朱丹溪對眩暈理論有所創新,提出以“痰”立論,其經典論述為“無痰則不作眩”(《丹溪心法》)。主張治擬祛痰為先。明・張介賓則提出以“虛”立論,《景岳全書》“眩運(暈)論”提出“無虛不能作眩”和“上虛則眩”兩個觀點,前一種觀點屬《紊問》所論之眩暈觀點,后一種觀點則是《靈樞》所論之眩暈的觀點。在《素問》眩暈的影響下,上述醫家創新了“風火論”、“痰論”、“虛論”,形成眩暈二大半學派,對后世治療“眩暈”起到重要作用。
2 《炅樞》眩暈之論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靈樞》有關眩暈的記載主要見于“海論”篇、“口問”篇和“衛氣”篇。《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靈樞・口問》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靈樞・衛氣》曰:“上虛則眩”。《靈樞》所論之眩暈的關鍵是“髓海不足”、“上氣不足”、“腦不滿”和“上虛”,儼然一派“虛”象。從數量上看,《靈樞》有3篇論述眩暈的經文,但后世醫家對其研究卻甚少。唯獨張介賓在《靈樞》所論之眩暈的基礎上,獨辟“無虛不能作眩”學說,竭力推崇“上虛則眩”觀點,成為研究《靈樞》所論之眩暈第一人。他在“眩運(暈)論”中指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兼火兼痰”一句顯然是針對劉完素、朱丹溪而言。他認為劉完素、朱丹溪所創之“眩暈”學說,以一概全,忽略了《靈樞》“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的論述。他說:“頭痛之病。上實證也,頭眩之病,上虛證也。”明確指出了“上虛”是致眩的根本。可見張介賓是研究《黃帝內經》的兩棲人物,受《素問》所論之眩暈的影響,創立了“無虛不能作眩”學說,而受《靈樞》所論之眩暈的影響,推崇“上虛則眩”理論,成為研究《靈樞》所論之眩暈的半個學派。可遺憾的是后世醫家只應用其“無虛不能作眩”說,而忽視了其“上虛則眩”論。
3 《素問》與《靈樞》所論之眩暈在病因上的異同
《素問》描述眩暈的病因是“風”與“郁”,而責之以肝。《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所有因“風”引起的眩暈,都與“肝”有關系。肝。五行中歸屬于木,木性條達,最惡抑郁,風屬陽,常與火相伍,其性上炎,這就間接地指出了肝風、肝郁、肝陽,其實質是指肝風內動,肝火上炎,肝陽上亢,上擾清官,導致眩暈。所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進一步明確指出,郁是病因。其臟在肝,肝氣郁結,失于條達……,嚴重的則出現頭暈、耳鳴、目眩等癥狀。可見《素問》眩暈是以臟腑辨證為基礎的。
而《靈樞》描述眩暈的病因與“氣”和“虛”有關,其所病臟器在“髓海”、“腦”,腦為髓海,故實指“腦髓”。《靈樞・口問》篇認為:當向上推動之氣不足,血無以上奉于腦,則髓因此而虛虧,導致耳因此而鳴、頭因此而暈、目因此而眩。《靈樞・衛氣》篇則更直接地指出“虛”就會導致眩暈,并且指出這個虛是“上虛”。《靈樞・海論》篇也明確指出,當腦髓虛虧的時候就會出現眩暈、耳鳴。可見《靈樞》所論之眩暈的病因是“虛”和“氣”,中醫學認為“氣血同源”,實際上這個氣已經包含了“血”,不難看出《靈樞》所論之眩暈是以氣血辨證為基礎的。
4 《素問》與《靈樞》所論之眩暈在病理上的異同
《素問》所論之眩暈,其病理表現可有實證和虛證之分,實證見于肝火上炎,或肝郁化火,“風火皆陽,陽多兼化,陽主乎動,兩陽相搏”,厥逆攻腦,清官受擾,而致頭暈目眩;虛證多見于腎陰虛損,累及肝陰,以致肝腎陰虧,不能制約肝陽,出現肝陽上亢,虛風內動,頭重身搖,而為頭暈。
《靈樞》所論之眩暈,病理表現為“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髓海不足”,其實質是“上虛”。中醫學認為,“氣血同源”,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生成依賴于氣,其運行靠氣來推動,氣的推動功能又靠血的濡養,互為依存,缺一不可。上氣不足,則血無以推動,故出現“髓海不足”,“腦為之不滿”,髓海空虛,腦失濡養,眩暈也隨之發生,即所謂“上虛則眩”。張介賓所言之“虛”,有標、本兩層意思,一是標虛本不虛,二是標本俱虛。前者是體位概念上的,表明“上虛”不一定下也虛,屬標虛本實之證;后者是標,本皆虛之證,即通常意義上的“無虛不能作眩”。《靈樞》所論之眩暈的核心在于“上虛”之眩,而并不是標、本俱虛之眩,這是《靈樞》所論之眩暈有別于《素問》所論之眩暈的地方。也是・《靈樞》所論之眩暈的真諦所在。
5 《素問》與《靈樞》所論之眩暈在治療上的異同
關于眩暈的治療,《素問》所論之眩暈以平肝、潛陽、熄風為治療原則,代表方為天麻鉤藤飲。偏于陽虛者,治宜補腎助陽,以右歸丸為主方偏于陰虛者,治宜補腎滋陰,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痰濕內阻者,治宜燥濕祛痰,健脾和胃,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之。
《靈樞》所論之眩暈當以補虛為主,方有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左歸丸、右歸丸等。但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靈樞》所論之眩暈則與椎動脈供血不足十分相似。研究也~證實,眩暈病人經多普勒(TCD)檢查,多數表現為椎動脈供血不足,其血流速呈減慢或增快表現。我們采用三維CT血管造影技術(3D-CTA)與椎動脈供血不足對照研究,發現75%的病人存在血管形態學的變化,表現為椎動脈閉塞不全、椎動脈痙攣、先天纖細、椎動脈走行異常、骨性因素壓迫(包括骨質增生、骨質畸形、纖維束帶牽拉)、椎動脈不規則狹窄等。這些現象與《靈樞》所論之眩暈相一致。因此,目前臨床則更多地應用補氣、活血、化瘀之法,以改善血管壁彈性,加快血液流速,有效地改善和增加腦組織的血液灌注量為目的。選用丹參、川芎,紅花以活血化瘀;用葛根緩解血管痙攣;加大黃芪用量以補氣,以助推血液上行,改善椎動脈供血狀況,來改善和消除眩暈癥狀。
【《黃帝內經》所論之眩暈】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論針刺補瀉05-13
關于黃帝內經之素問的介紹07-23
傷寒論與《黃帝內經》之間的關系07-04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原文及譯文10-11
黃帝內經白話文:本病論05-27
黃帝內經白話文:刺法論09-15
黃帝內經白話文:至真要大論10-05
黃帝內經第六篇陰陽離合論05-21
黃帝內經白話文:氣交 變大論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