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經中人體健康的標準
《內經》藏象理論在分析人體疾病狀態時,奠定了臟腑辨證的雛型。下面是內經中人體健康的標準,一起來看看吧。
《黃帝內經》開篇即明確了健康的概念,它認為,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在天時、人事、精神方面保持適當的和有層次的協調。按照《黃帝內經》的觀點,現在我們所言的健康人,其實只能算是“常人”,而一個真正健康的人應該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①合天時,“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②合人事,“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意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
③養腎惜精,“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中國的傳統醫學提倡“天人合一”的理論,認為“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一個人的生命、身體、健康和疾病都和周圍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人體的健康是離不開天的,更不能逆天而行,只有符合“天人合一”的規律,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根據《黃帝內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的太極思維方法,道醫將我們的生命狀態分為“未病態”和“已病態”兩種。已病態具有明顯的痛苦感覺,即“偏陰偏陽”的疾病狀態;未病態沒有明顯的痛苦感覺,即人體陰陽相對平衡的健康狀態。另外,即使體內潛伏著某些病因,但它未對人體陰陽造成破壞的話,仍然屬于未病態。
一個人進入中年之后,隨著生理功能的衰敗,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疾病,中醫將此歸結為陰陽失衡。《易傳·系辭》中記載:“原始及終,故知死生之說”,“陰陽交合,物之始,陰陽分離,物之終。合則生,離則死。”
基于此,道醫認為,人體的健康也必須符合以下十個標準:
雙目有神
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眼睛的好壞不僅能夠反映出心臟的功能,還和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關聯。
道醫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眼睛是臟腑精氣的會聚之所在。因此,眼睛的健康也就反映出了臟腑功能的強盛。
臉色紅潤
臟腑功能良好則臉色紅潤,氣血虛虧則面容也顯得沒有光澤,臉色就是人體五臟氣血的外在反映。
聲音洪亮
人的聲音是從肺里發出來,聲音的高低自然決定于肺功能的好壞。
呼吸勻暢
“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人的呼吸和五臟的關系非常密切,呼吸要不急不緩、從容不迫,才能證明臟腑功能的良好。
牙齒堅固
道醫認為:“齒為骨之余”,“腎主骨”,牙齒的好壞反映著腎氣和腎精的充足與否。
頭發潤澤
道醫認為:“發為血之余”,“腎者,其華在發。”頭發的狀況是肝臟藏血功能和腎精盛衰的外在反映。
腰腿靈活
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憊矣。靈活的腰腿和從容的步伐是筋肉經絡和四肢關節強健的標志。
體形適宜
道醫認為,胖人多氣虛,多痰濕;瘦人多陰虛,多火旺。過瘦或者過胖都是病態的反映,很容易患上糖尿病、咳嗽、中風和痰火等病癥。
記憶力好
腦為元神之府,為髓之海,人的記憶全部依賴于大腦的功能,髓海的充盈是維持精力充沛、記憶力強、理解力好的物質基礎,也是腎精和腎氣強盛的表現。
情緒穩定
道醫認為情志過于激烈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大腦皮質和人體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人的精神恬靜,自然內外協調,能抑制心理疾病的發生。
拓展閱讀: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督脈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項后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并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帶處。
督脈
(2)基本功能
督,有總管、統率的意思。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陰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所以又稱為“陽脈之海”。其次,督脈行于脊里,上行入腦,并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和腎有密切關系。
黃帝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任脈: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處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目眶下。
(2)基本功能
任,有擔任、任受的意思。任脈行于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所以又稱“陰脈之海”。任,又與“妊”意義相通。其脈起于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稱“任主胞胎”。
黃帝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沖脈: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后,從氣街部與足少陰經相并,挾臍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經喉,環繞口唇,到目眶下。
任脈
(2)基本功能
沖,有要沖的意思。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串全身,成為氣血的要沖,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之稱。沖脈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密切關系。
黃帝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帶脈:
(1)循行部位
起于季肋,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在腹面的帶脈下垂到少腹。
(2)基本功能
帶脈圍腰一周,猶如束帶,能約束縱行諸經。
5. 陰蹺脈、陽蹺脈
6. 陰維脈、陽維脈
【內經中人體健康的標準】相關文章:
內經人體的輝光10-31
《內經》與人體解剖08-04
《黃帝內經》人體的奧秘09-14
內經中的汗08-31
《內經》中的“六觀”10-21
《內經》中“真人”的養生法05-29
《內經》中的養腎精華07-30
《內經》中的食療養生06-01
內經中的天人合一07-16
內經的認識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