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范文(通用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范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體會人與動物應該和諧相處。
2、品味課文重點詞句,學習通過人物和動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等細節描寫以及場面描寫表達情感的協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交流。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對海鷗有了怎樣的了解。
(點評:在學生交流對海鷗了解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同時,這一交流內容,對本節課學習的學習做了情感鋪墊。)
今天,我們將繼續走進老人與海鷗的世界,去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真摯的情感,齊讀課題。
二、品讀悟情——感受海鷗對老人的愛
1、快速默讀課文,思考并歸納作者在敘述老人與海鷗的故事當中,為我們描寫了哪幾個畫面?
(點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對第三學段的要求中提到“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課堂上相機讓學生進行快速默讀能力非常必要。快速默讀不是目的,在快速默讀基礎上捕捉有效信息才是目的。此時,老師讓學生在快速默讀的同時思考并歸納內容,看似要求簡單,實則是非常有益于促進學生的閱讀、思維、歸納、表達能力的培養。)
在這四個生動的畫面中,最讓你意想不到的,是哪一個畫面?(隨學生交流而確定學習內容。)
預設:學生交流到描寫海鷗的畫面我們意想不到。引導學生學習這一部分內容。
請用橫線劃出海鷗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邊讀邊體會。
2、交流、討論
預設:
“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么大事!
(1)指名讀。
讀者想要感動聽眾,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心去讀,請你再來。
。2)這一遍,融入了情感,有進步。
(3)如果感情再投入一些會更好,指名讀。
接下來,你又找到了什么?
“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1)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體會?
(2)請把這種舍不得的體會讀出來。
。3)邊讀邊體會,體會之后能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就叫作品讀。(板書:品讀)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方法。我希望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你們能繼續使用它。
接著,你還勾畫了哪一處句子?
“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1)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海鷗的心情嗎?(讀出哀痛)
。2)海鷗的心情還是怎樣的?(讀出不舍)
(3)對逝去的所敬愛的人哀悼、守靈,是人才有的行為,發生在動物身上,是多么令人驚異和震撼啊!讓我們把海鷗為老人守靈時的那份誠摯的感情讀出來。(生有感情地齊讀)
“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
。1)在這段話中,作者幾次寫到了“撲”,換成“飛”行不行?
。2)我們請一名同學把“撲”換成“飛”讀一讀。
。3)“撲”好在哪里?
(4)請你讀出來——
小結:一個小小的“撲”字,撲出了海鷗失去老人時的肝腸寸斷,撲出了海鷗對老人無限的依戀?磥碓趯懽鲿r,用詞要反復推敲,才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ㄔO計意圖:旨在體會作者如何準確用詞來表達情感,也許“飛”字更加真實合理,但“撲”字卻更加人性化,更加突出海鷗對老人的那種情誼,這就是文學藝術的魅力。抓一字悟妙用,也是在引領學生懂得如何遣詞造句,推敲語言。)
同學們,透過這些詞句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海鷗對老人勝似親人般的情感。想想,作者為什么會讓我們的感受這么強烈?(引導學生進一步有意識地領悟、歸納作者的表達方法。)
。c評:1、在以上環節中,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并沒有簡單地只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是一再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體會情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情感。2、學習感人至深的文章,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領悟到其情感,同時,更應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表達方法的學習,此時,老師將這些有機地融為了一體。)
三、引導質疑。
我們找到了四處海鷗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出示幻燈),這一組組鏡頭,讓我們為之震驚。同學們,假如當時你就在翠湖邊上,看到這樣的情形,你的腦海里會產生什么問題?
小結:要想了解這些問題,我們需要走到老人的生前去看一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文本大膽質疑,并帶著問題讀書,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
四、品讀悟情——感悟老人對海鷗的愛
讓學生用上面的“批劃、讀思、歸納“等學習方法學習這一部分,老師相機進行組織、引導。
學生匯報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到老人外貌的細節描寫,對“餅干丁”的讀法等。
小結:作者不僅僅抓住動作,關鍵還描寫得非常細致,比如:很小心,退開一步等,作者抓住了這些看起來細微的地方,卻表達出了最真摯的情感,這種寫法就是細節描寫。(板書:細節描寫)。課文在老人喚海鷗、談海鷗的片斷中也運用了這種寫法,留給你們自己去學習、去發現。
陳老師還想提醒大家:平時的寫作中,可以采用這種寫法,不止在人物的動作上、(眼神啟發學生——)還可以在神態、語言等方面進行細節描寫,相信你的文章一定會生動起來,一定會有真情實感!
(點評:1、老師在整體教材的處理上,尊重學生的學習選擇,先由寫“海鷗對老人”部分學起,然后再學“老人對海鷗”這一部分,比較符合兒童的心理,因為海鷗這樣一種動物對一位老人的去世能有這樣強烈的反應,確實出乎人們的'意料,讓人感動,所以這部分內容是課文四個畫面中最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2、老師在教學活動安排上有扶有放,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五、內化感受,運用語言
老人走了,留給人們的什么呢?(音樂響起,課件出示昆明湖畔)昆明市民為了紀念這位愛鷗情深的老人,主動捐款在翠湖畔為老人筑了一座銅像,如今,“海鷗老人”的雕像,永遠與心愛的海鷗們相依相伴。每到西伯利亞的海鷗飛臨翠湖邊的季節,就會有許多市民像當年的老人一樣,給它們喂食,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再次出現在美麗的翠湖畔。
看到這些,你想說些什么呢?把自己所思所想批在課文后面。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在理解、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過程中,滲透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體會情感和人文價值,引導學生超越文本,升華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主旨,引導學生從課文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讓學生讀懂作品,領悟真諦,通過超越文本的讀書讓學生變得智慧、變得美麗。同時,進行語言的實踐練習。)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老人與海鷗》一課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翠湖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課前交流:
同學們,先讓我們來看一組圖片。請同學們在看的時候,思考:在這些圖片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其實,動物和人一樣也有著自己特有的愛憎與情感。今天,我們將一同走進一個真實的故事,去感受它們與人之間的真情。
[設計意圖]
由于本篇文章意在讓學生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相處及動物對人的回報。所以在課前交流的這一環節中,我有意識到搜索了一些能夠體現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既讓學生的心情在歡樂地氛圍中得以放松,又讓學生對這一課文學習主體有所認識,也為課堂中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作鋪墊。而于這個環節所要體現的主要思想是:讓學生的心情得以放松,讓學生對于文本所要涉及的內容略有接觸,至于大體所提到的:學生表達是否得當,描述是否具體的要求都是不高的,我們的目的,僅止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文的樂趣,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失時機地訓練學生說完整的話,那當然不也失為一種良好地語文學習習慣。
課堂教學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直接導入,板書課題。
2.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來說一說課文講了老人與海鷗的.什么事?在作者所寫的這些事中,哪是讓人意想不到的?(讓學生結合著自己的預習收獲來說一說)
[設計意圖]
根據我對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的理解和五六年級學習能力實際的了解,我有目的把預習放在課前,讓學生獨立完成,在預習的時候,還要在小組內共同解決本課生字的認讀、課文內容的預習。所以課堂之上,就不再引導著學生來學習生字,而只是從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上體現預習情況的檢查。
3.為什么會發生這樣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用~~~~將相關語句劃一劃。
[設計意圖]
本篇文章所在的單元內的訓練重點就是繼續訓練學生快速地閱讀課文,根據學生課前已經預習了課文內容再加之課文篇幅太長的實際情況,課堂上我安排學生快速瀏覽的環節,既體現對課文內容上的整體把握,又體現學生讀書能力的一種限時訓練,而不動筆墨不讀書,更是應該成為高年級學生讀書時應具有的良好習慣,鑒于學生的特點,這里是對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提供了一種借鑒,是讓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用~~~~將相關語句劃一劃。
二、研讀深入,突破難點
整體說一說:為什么會發生這樣讓人意想不到的事?
學生說到哪,或讀到相關句子時,讓學生簡短地說一說自己的讀書體會,這種體會可以是淺顯的,但必須是真實的。
研究老人對海鷗的愛
穿著:
他穿的有什么不同?通過三個“褪色”你能感受到什么?老師告訴你們這身褪色的衣服還是老人4年前親手縫制的,老人喂海鷗,連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買啊,誰來讀?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的處理可以是松動,可以根據課堂中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時,必要時也可以讓學生一讀而過]
步行送餐:
(1)老人喂海鷗連公共汽車都舍不得坐啊,誰來讀?(2—3生讀)
(2)老人為了喂海鷗,每天都來,是說當每天都來,是說當凜冽的寒風讓人不敢出門的時候,老人還是——當漫天的飛雪掩蓋了崎嶇的山路時,老人仍然——
。3)你怎么理解“只為了”?一個“趕”字,讓你看到了什么?
。4)10多年了,老人一直這樣,說明老人已經把海鷗當成了——
。5)是啊,10多年了,老人已經和海鷗結下了親人的般的感情,讓我們一起讀:
[設計意圖]
這雖然是短短的一個句子,卻是10年來,老人對海鷗深情熱愛的一種體現,在處理這個句子時,想本著以讀為本的理念,讓學生通過自讀知曉課文的內容,通過重點詞句把握句子內涵,通過情境誦讀再現當時場面。
喂海鷗:
(1)同樣是給海鷗送餐,老人和游人有哪些不同呢?請大家放開聲讀讀下面兩段的文字。
。2)老人是怎樣喂海鷗的?和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3)11年來,老人一直這樣用心的喂著海鷗,所以每當老人很小心地放下餅干丁,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立刻說明什么?還說明什么?體會著再讀。
(4)這就是由尊重和信賴所譜成的。聽,海鷗已經向老人飛來了,在這有聲有色的樂曲中,你聽到了什么?又能看到了什么?老師想問問:假如你就是飛翔鷗群中的一員,翠湖湖畔的游人那么多,你們為什么不飛向他們,只向老人飛來呢?
[設計意圖]
老人喂海鷗是本課中的一個細節描寫,為了讓學生從這個細節中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愛,主要采用讓學生對比老人與游人的不同及個別重點詞語的體會來實現,而其中角色的轉換:假如你就是飛翔鷗群中的一員,翠湖湖畔的游人那么多,你們為什么不飛向他們,只向老人飛來呢?更是讓學生體會到了老人對海鷗的好。這種好,恰恰又通過學生不同時段的朗讀得以流露。
談海鷗:
。1)10多年了,老人就是這樣精心地喂著海鷗,和別人談起海鷗時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合作著讀一讀10—12段。
。2)你從老人企盼的眼神中又讀出了什么?你還從這一部分的其他文字中,讀出了什么?(特別是老人的語言)
[設計意圖]
老人對海鷗的愛無所不在,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聲呼喚無不體現,這3個自然段的處理,則是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引領學生感受到老人對海鷗們那所不在的愛。
海鷗的告別:
2.十多年了,幾千個日子,一到冬天,老人每天都來?墒怯幸惶炖先藚s沒來,第二天,老人還是沒有來,直到第三天的時候,老人才步履蹣跚地拖著病體來了。在喂海鷗的時候,他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邊走邊放,而是坐在了地上,身子彎成了弓形。這3天,老人只吃了一碗面,覺得好點了,就趕著來看海鷗了。沒想到這一看就成了永別……從此,翠湖湖畔再也看不到這位衣著簡樸、與海鷗相依相伴的老人……當海鷗們知道這一切后,是怎么做的呢?讓學生結合著讀書體會自由說。
。1)此時此刻海鷗的叫聲與姿態與往常大不一樣,說明他們已經發現-----也就是說老人也與往常相比也大不一樣,誰來說一說,他到底哪不一樣?老人再也不能(……)再也不能(……)
一個深愛自己的老人去世了,這是件多么讓人傷心的事啊,誰來讀(多讀)
。2)一想到老人再也不能給自己喂食了,他們急速扇動翅膀---一想到老人再也不能呼喚自己的名字,再也不能親昵地與自己說話了,他們急速扇動翅膀---過了一會兒,海鷗們---過了一會兒海鷗們---
海鷗發現了老人的離去,但他們永遠也不會知道,老人僅僅是因為想省下更多的錢來喂他們而被小小的感冒奪去了生命;他們更不會知道,在老人臨終的床頭還放著一包掰好的餅干丁,只可惜老人再也無法將他們送到翠湖邊,這是一位多么讓人懷念的老人呀,難怪海鷗們會這樣,誰還想讀-----
。3)海鷗們就這樣在老人的遺像站著,站著,久久不動……但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卻(接讀)一個撲字,讓你看到海鷗們是那么想__________是那么想__________……
多么感人的場面啊,讓我們合作著再讀…
。4)老人走了,可翠湖湖畔的海鷗們卻在老人的遺像前久久不愿離去。老人對海鷗的愛在海鷗身上也得到了一種體現。老人走了,你覺得他帶不走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
課文的14—16自然段是課文情感升華的地方,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處理這一部分時,老師想著把學生帶入既定的情境,通過學生自己的品讀和感悟,感受海鷗身上所體現的靈性和對老人的深情。
三、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如今,昆明市民為了紀念這位衣著簡樸、愛鷗情深的老人,在翠湖湖畔筑了一座銅像,這也是第一座平民塑像。想一想,這銅像的塑立,是希望什么?
[設計意圖]
一篇課文的出現,是想讓學生學什么?明白什么是一定的。可是這種知識的獲取卻又是不定的,這個環節的處理就是想著學生通過這一平民塑像的塑立自己獲取思想教育點。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抑揚頓挫、親昵、撮嘴呼喚”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動物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教學重點、難點: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
教學準備: 1收集關于“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出示老人塑像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昆明市的翠湖湖畔,矗立著一尊老人的塑像。你們瞧,他面帶微笑,手捧食物伸向海鷗,海鷗在他手上、身邊蹁躚環繞,這位老人是誰呢?他叫吳慶恒,人們尊稱他為“海鷗老人”,這是為什么呢?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21課《老人與海鷗》。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自主讀書:
一組內預習生字交流
小組為單位開始交流,先交流:
1號,主持同桌互查生字詞。(字音、字形、筆順)
2號統計生字詞不會的組織大家幫助想法識記。
3號多音字,其他同學補充重要的。
4號交流解詞
二組內預習交流主要內容
先說用什么方法概括的,再說自己概括的主要內容
交流形式同生字交流
三、交流評議:
(一)全班交流
1、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
2、小組交流主要內容:課文就是圍繞著老人與海鷗,向我們講述了他們之間感人的故事。(板書:老人 海鷗)
3、文中哪句話最能體現老人與海鷗的關系呢?(板書:親人)
【出示語段】“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敝该x、齊讀。
(二)品讀,感悟真情。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1-13自然段,找找從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老人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邊讀邊在旁邊寫下批注,可以寫下自己的理解。
2、全班交流:(隨機出示)
[1]、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1)抓。骸懊刻臁、“只為了”理解。
2)這是位怎樣的老人呢?課文是怎樣寫的?指明讀句子。哪個詞用了三次,讀了你有什么感受?
3)讓我們再來看一份資料。想一想你有什么新的體會?
4)帶著你的體會齊讀這段話。
5)老人為什么如此打扮,因為朋友告訴我,一起讀——【出示句子】(齊):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2]、出示:“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干干凈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1)這是寫老人喂海鷗的情景。板書:喂
2)大家自由讀讀這段話,希望你們用那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看看老人和一般喂海鷗的人有什么不同?(讓學生自讀自悟,自由談感受,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3)交流:
4)多么美好的畫面,多么和諧的場景,老人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海鷗,怪不得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3]、在海鷗的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么。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昵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1)這是老人呼喚海鷗的情景。板書:喚
2)老人怎么呼喚?抑揚頓挫地呼喚;變了調的呼喚;用地方話呼喚,親昵地呼喚。 讓我們學著老人親昵地抑揚頓挫地唱唱海鷗的名字。自由讀。個別讀。
3)過渡:老人把海鷗當作自己的兒女,給它們一個個起了名。文中特寫了哪兩只海鷗?
從這些描寫里,你還能感受到什么樣?
3)這樣的親密,怎么不就是親人?所以朋友告訴我:出示:“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4]、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1)這是老人在談海鷗的情景。
2)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在這“生動的眼睛”里折射出的是老人怎樣的心意呢?
3)老人是怎樣談海鷗的?我們也學著老人的樣子談談海鷗(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四、整合運用:
1、同學們,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就和海鷗們一起相約翠湖畔,老人深深愛著這群可愛的海鷗,把海鷗們都當成了自己的——親人,而海鷗們也把這位老人當成了——親人。當海鷗飛走的時候,老人的心情怎樣?從課文的哪里可以看出?
2、老人在企盼什么?發揮你的想象,說說老人此時可能企盼什么?
3、小練筆:發揮你的想象,在老人與海鷗之間,還會有哪些感動的畫面,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老人與海鷗
老人 喂 喚 談 親人
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独先伺c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恒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喂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后,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課堂上,我能圍繞我校的三環式陽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
一、自主讀書:
課前,能指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主要是教給學生批注的方法:疏通文字,初見梗概,發現疑問,提出問題。課堂上,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批注,在閱讀過程中實施。批注的內容:在老師引導下對重點句的賞析,以及老師和其他同學講述的要點、言簡意賅的評語等。如:在學生閱讀全文后,教師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系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自然段:“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后,從1-13自然段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系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句,隨著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二、交流評議,引導學生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自然段,字里行間洋溢著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這些內容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在教學中,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朗讀課文,然后找出相關句子,如“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我再把這些句子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挖掘文字背后蘊涵的深意,真正的感受老人對海鷗的關愛,然后小組匯報個人體驗,學生在匯報中感受到了老人與海鷗那親人般的情誼。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因為在交流評議環節浪費了時間,所以導致在整合運用一環節中的小練筆沒有進行。另外,在教學時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并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課堂教學中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如當學生發言不夠積極時,特別是男同學不夠積極時,沒能較好的進行引導,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還要加強學習,繼續研究三環式陽光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05-14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02-04
《老人與!方虒W設計02-24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03-28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經典】06-03
《老人與!方虒W設計(實用)04-23
《老人與海鷗》教案教學設計08-18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精選20篇)10-19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精選15篇)06-08
老人與海鷗的教學設計方案08-22